祥云县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期末统测试卷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
Ⅰ
卷
(选择题)
和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
Ⅰ
卷第
1
页至第
6
页,
第
Ⅱ
卷第
7
页至第
8页。
考试结束后,
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第
Ⅰ
卷
(选择题,
共
6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
(本大题共
40
小题,
每小题
1?
5
分,
共
6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
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而成的礼器,
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
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
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
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
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
C.
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
D.
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
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
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
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
统治者借家族伦理强化统治
3.
据统计,
《诗经》
中含有忧、
患、
惊、
恐、
惮、
悲、
哀、
怨等字眼的诗篇有
140
余篇,
约占全书的
46%
,
其中
“忧”
字出现次数最多,
《风》
38
次,
《雅》
52
次。
这反映出
A.
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B.
贵族群体的忧患意识
C.
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D.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4.
某学者指出,
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他得出这一结论,
主要是基于秦代
A.
疆域规模的扩大
B.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皇权的至高无上
5.
某同学在读到
《汉书·五行志》
“昔殷道弛,
文王演周易,
周道敝,
孔子述春秋……汉兴,
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
□□
洽公羊春秋,
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文中
□□
处应是
A.
孟子
(孟轲)
B.
荀子
(荀况)
C.
董子
(董仲舒)
D.
朱子
(朱熹)
6.
东汉时期,
尚书令的秩禄是一千石,
尚书仆射六百石,
只相当于中级官员。
但是外戚却非常看重这些职位,与其他官员展开激烈争夺。
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是
A.
皇权对相权的打压
B.
三公九卿制的强化
C.
外戚把持中枢机构
D.
宗法观念深入人心
7.
有学者称,
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
他们渴望建立皇朝,
却无法集中权力。
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
A.
洛阳
B.
长安
C.
建康
D.
汴梁
8.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
甚至还有过之,
当时百姓称之为
“王与马,
共天下”。
王氏家族代表着魏晋时期世代把持官位,
享受政治、
经济等方面特权的社会阶层是
A.
封爵领将
B.
士族门阀
C.
节度使
D.
外戚势力
9.
唐太宗总结
“隋氏以富强而丧败,
动之也”
的教训,
提出
“静民务农”
的基本国策。
为此,
他采取的措施是
A.
开门纳谏
B.
任人唯贤
C.
整顿吏治
D.
轻徭薄赋
10.
“方镇相望于内地,
大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
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
代;
或取舍由于士卒,
往往自择将吏,
号为
‘留后’,
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11.
下表所示为唐代宦官权势的演进概况。
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六部制被废止
B.
文臣武将受到排挤
C.
官僚集团出现分裂
D.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12.
唐德宗建中元年
(
780
年),
宰相杨炎建议颁行
“两税法”。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而
“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
使古代赋税制度由
“舍地税人”
到
“舍人税地”
方向发展,
这一政策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
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
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13.
有唐一代,
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
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
以诗喻禅、
以禅论诗、
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禅诗成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
这主要是因为
A.
统治者对隋朝速亡的前车之鉴
B.
佛经佛典大量翻译与佛教传播
C.
儒学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D.
唐诗更富哲思,
注重感悟
14.
明代官员孙承泽说:
“内阁之职,
同于古相,
而所不同者,
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
这说明明朝的内阁是
A.
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
B.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C.
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
D.
统率六部百司的上层机构
15.
图
1
为明朝的官职体系示意图。
据图可知,
明朝
A.
内阁的设立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B.
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强化
C.
三司制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特务统治造成了吏治腐败
16.
“永乐三年,
有海军三万七千人,
携罗盘针,
乘大船六十二艘,
由苏州刘家港出发,
泛海经福建,
南达占城,
以次遍历诸国。”
该历史事件指
A.
戚继光抗倭
B.
鉴真东渡日本
C.
郑和下西洋
D.
马可波罗回国
17.
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
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
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
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
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可达
1000
多人。
由此可见,
密折制度
A.
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
B.
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
C.
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盾
D.
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能
18.
王昶在
《军机处题名记》
所载:
“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
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
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
办事大臣,
迄于属国,
有事无不综汇。”
材料表明军机处
A.
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
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
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
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19.
明朝时,
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
以梭为耒”
的家庭,
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
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
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
B.
资本主义萌芽出观
C.
手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20.
明朝中期,
程朱理学僵化,
王阳明提出一套以
“致良知”
为核心的理论。
他认为
“良知”
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天理”,
往往被私欲遮蔽,
需要重新发现、
扩充、
实行,
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据此可知,
这一理论
A.
主张向外探究寻求真理
B.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冲破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
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
21.
武昌起义爆发后,
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
他转而致电袁世凯,
说:
“环顾世界,
默察人心,
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
趋势然也。”
这反映了当时
A.
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B.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22.
1916
年年初,
在陕西
“没人对袁世凯恢复帝制当皇帝这事感兴趣”。
又比如在山东威海卫,
“人民对北京的政治丝毫不感兴趣,
总统上升到皇帝这事,
一点也打不动他们”。
这反映出当时
A.
军阀混战导致政治局势的紧张
B.
培育民主观念的紧迫性
C.
革命党人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D.
抨击封建帝制的必要性
23.
辛亥革命后,
湖南、
陕西、
江西、
山西等
14
个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独立后的各省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排满革命事件,
以示和清廷彻底决裂。
这表明
A.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
B.
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
C.
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
D.
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
24.
有人指出,
虽然辛亥革命没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促进了国民民主意识增强
25.
孙中山早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医,
毕业后做医生。
通过行医实践,
他认识到
“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而
“医国”
比
“医人”
更重要。
于是,
便
“借医术为入世之媒”
联络有志之士改造中国,
寻求救国道路。孙中山从
“医人”
到
“医国”
的转变的客观原因是
A.
传统医术的衰落
B.
西式教育的影响
C.
民族危机的加深
D.
革命政党的建立
26.
有学者评价某次革命运动是
“湖北的士兵革命,
是士兵群众作了政府的掘墓人”。
清政府也声称这次革命是
“革党叛兵相勾结,
意图大举,
殊非寻常草窃可比”。
这次革命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27.
以下表格是
“
1913
年
~1921
年棉纺织业的情况”,
对于该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
此时我国棉纺织业显著增长
B.
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C.
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
D.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导致发展困境
28.
《申报》
“时评”
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
略似春秋战国时之介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
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
皖直交斗,
蜀不靖,
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军阀割据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鸦片战争时期
29.
下表所示是刊登在
《新青年》
上的部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文章。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
忽略人权思想的启蒙
B.
极力宣扬西方的政体
C.
开始把矛头指向儒学
D.
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30.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易白沙指出:
“孔子尊君权,
漫无限制,
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
由此可知,
易白沙旨在倡导
A.
民本思想
B.
民主自由
C.
理性主义
D.
古今通变
31.
至
1925
年
5
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达
160
多个,
其影响的工人群众大约有
54
万人;
在广东省内的
20
余县成立了农民协会,
会员达到
20
多万人,
并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
这一形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是
A.
国共合作的实现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五四运动的开展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32.
图
2
是近代的一幅宣传画。
底部小字为: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印”。
它可以用于研究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33.
据
《每周评论》
(
1919
年
5
月
11
日)
记载:
学生们边行进,
边宣传,
“许多人民看见掉泪,
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
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得到西方国家的全力支持
B.
无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C.
一定程度激发人民的觉悟
D.
是一次独立的学生运动
34.
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了
“红色三部曲”,
其中的一部是
《红色的起点》。
在书中他说:
“这一事件宣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并且是中国历史上
‘红色的起点’。”
下面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党的创立,
开天辟地
B.
八一建军,
武装起义
C.
秋收起义,
转战农村
D.
万里长征,
战略转移
35.
下表是
《新青年》
在
1915~1922
年的刊发情况。
据此推知,
《新青年》
A.
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B.
是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C.
以报道国外事件为主
D.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6.
1921
年
7
月,
中共
“一大”
召开,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首先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第三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
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
并对中共提出了建议和希望。”结合材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共产国际控制了中国共产党
B.
共产国际指明了中国道路的方向
C.
共产国际指导了中共早期的工作
D.
使中共彻底丧失了发展的独立
37.
有学者称: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
其意在说明遵义会议
A.
改变了长征初期战争的形势
B.
改组了中共中央领导集团
C.
纠正了党内的
“左”
倾错误
D.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8.
所谓
“东北易帜”,
就是指
1928
年,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
公开宣布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并在东北各省降下原北京政府时代的五色国旗,
代之以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国旗的政治转向事件。
“东北易帜”
体现的突出特征是
A.
政权合并
B.
国家统一
C.
民族交融
D.
南北合流
39.
1928
年到
1931
年,
革命根据地先后完善和颁布了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并不断实施与土地法相配套的土地法律法规。
革命根据地的举措
A.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
B.
改善了工农关系
C.
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
D.
巩固了红色政权
40.
东固地处江西省吉安、
吉水、
永丰、
兴国、
泰和五县之交,
群山环抱,
地势险要。
下表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建设历程。
它反映了
A.
早期中共革命以江西为中心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蓬勃发展
C.
城市中心论和农村中心论并存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奋斗历程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共
40
分)
注意事项:
第
Ⅱ
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1.
(
10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学家钱穆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
最要在宋代。
……秦前,
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
皆属门第社会,
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
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其升入政治上层者,
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
……故就宋代而言之,
政治经济、
社会人生,
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
《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无论行政、
财政、
军事、
司法诸事权,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如主要军队、
官吏任用等)
的同时,
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
1
)
根据材料一,
指出钱穆所说的宋代政治方面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
4
分)
(
2
)
根据材料二,
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
6
分)
42.
(
1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
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_____
《天朝田亩制度》
与
《资政新篇》。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
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
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
设计出一个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
的理想社会,
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
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践。
———摘编自于凤梅
《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自
1898
年
10
月在直隶、
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
赵三多、
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
“助清灭洋”
的口号起,
山东、
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如
1899
年
10
月,
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
“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
的旗帜。
直到
1900
年
9
月,
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
“助清灭洋”
“保清灭洋”
“兴清灭洋”
“顺清灭洋”
等。
———摘编自陈月清
《义和团
“扶清灭洋”
口号剖析》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
7
分)
(
2
)
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
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
8
分)
43.
(
15
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内,
抗战是比较努力的,
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了
200
余次重大会战,
大小战斗
20
余万起,
共歼灭日军
150
余万人,
……受降日军
128
万人,
……中国战场不仅牵制、
打击了日军,
成为太平洋的主战场,
也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欧洲战场。
———张岂之主编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
1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
“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内,
抗战比较努力”
的史实。
(
4
分)
(
2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
2
分)
(
3
)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
9
分)祥云县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未统测试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60分
题(本大题共40小题,
分
答案
B
B
B
答案
题
C
A
C
1.材料指出龙山文化时期具备了阶级阶层分化、礼乐制度等国家的基本形态,故
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而龙山文化时期属于这一时代的后期,排除
夏朝建立后,世袭制才替代了禅让制,排除
龙山文化时期之后的夏朝是我国最
隶制国家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
庚、周武王都强调
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
借助神权抬高
权威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
决定国家
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
权长期被政权控制”,故B项错
统治者借家族
伦理强化统治”与材料
3.根据《诗经》蕴含忧患意识的材料主旨,并结合孔子整理《诗经》和《诗经》为儒家“六
经”之一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诗经》蕴含着忧患的意识,未体现
生活的内容或
故A项错误;《国风》多是采自列国的民歌,并
族所创作,故
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诗
谷
术风
不
现实
义文学的史实,故D项错
历史XY参考答案·第
4.贵族政治是按照血缘关系来选拔
僚政治是按照才能或者声望来选拔
有
定的任期
袭,故选B:A、C
项都不是其依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舒治《春秋公羊传》,将阴阳家的学说融合到了儒学的思
想体系,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得儒学从此确
想的正统地位,这些与材料的描述相
确;根据所学知
孟子是战国
张仁政、民贵君轻,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孟子的主张,A项
荀子是战
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君民舟水关
等,材料内容没有体
现荀子的主张
体现了
才料内容主要体现
家的学说融合到了儒学的思想体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没有体现朱熹
张,朱熹
是世界的本源
天理,灭人欲”等主张,不符合题
项错误
6.东汉时期,为了
设尚书台等机构来削弱相权
名义上是
但实
转移,所以
持朝政,必须控制尚书台,这是官员们争夺这个职位的原因
确
知,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C项不符合
期宦官与外戚轮流掌权
史实
现象因果颠倒,故
法观念与本题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根据
朝四个朝代的都城均定在建康,故选C: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
根据所学,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他们享有政治特权,而王氏家族正是士族门阀的
表,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根据“隋氏以富强而丧败,动之
唐太宗吸取隋朝赋税徭役沉重的教训,实行“静
生息的政策,故选
唯贤、整顿吏
静民务农”无关,排除A、B、C
10.据材料“方镇相望于
知,其反映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
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
央集权,故D项
宗法血缘关
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
期,西汉没有方镇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
央集权遭
专
指皇帝和丞相的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排
根据材料
唐
从干预朝政到参与军事再到控制朝政,其权力不断
史XY参考答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