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170010744200-1087755395605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培优训练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A.罗马 基督教 B.阿拉伯 伊斯兰教
C.拜占庭 东正教 D.奥斯曼 伊斯兰教
2.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3.据(美)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4.Shanghai 1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 1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5.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
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6.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在22 842到25 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 000至17 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 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7.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8.阅读《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9.据西班牙史学家拉斯卡萨斯1520年的叙述,天花是西班牙卡斯提尔人带到美洲的,造成了1/3多的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土著人口的急剧减少直接导致( )
A.土生白人力量的壮大 B.美洲沦为殖民地
C.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D.奴隶贸易的兴起
10.研究表明,1500年至1867年,有1200万至2000万奴隶被运往美洲。至1850年,在南北美洲,非洲裔奴隶的人数是白人的3—4倍。这表明,奴隶贸易( )
A.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B.因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C.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造成了美洲生产力过剩
11.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就这样来到了美洲。奴隶贸易是许多殖民者致富的途径。18世纪的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这段文字的空白处应填( )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美国
12.观察《非洲奴隶贸易图》(15—19世纪)
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
A.非洲奴隶主要是经海路被贩卖到异国
B.非洲奴隶被掳掠至美洲、欧洲和亚洲
C.见证奴隶贸易的戈雷岛位于达喀尔东南海面
D.非洲东部海岸是奴隶贸易的主要场所
13.1787年美国宪法原文中并没有使用“奴隶”或“奴隶制”这样的词,凡是涉及奴隶的地方,宪法使用“所有其他人口”“服劳役的人”“现在某些州存在这样的人口”。但是,宪法中又有“五分之三条款”“逃奴条款”和“奴隶贸易条款”,这些条款( )
A.旨在消除南北方的矛盾 B.宣扬了美国优先的思想
C.说明宪法条文的倾向性 D.默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14.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由此导致( )
A.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15.“尽管这是(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但却是刚刚诞生的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材料主要说明( )
A.英国海盗式贸易影响了全球市场形成 B.荷兰商业贸易对全球市场形成的推动
C.东西方贸易发展促成了全球市场形成 D.奴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
16.图6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裁定的“教皇子午线”,旨在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此推知“教皇子午线”
图6 教皇子午线
A.打上了大国安排世界格局的印记????????B.缓和了西、葡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
C.奠定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基本格局????????D.开启近代殖民强权瓜分世界的先河
17.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这可以用来解释(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
18.马克思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资产阶级文明“丝毫不加掩饰”的有( )
①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 ②在非洲贩卖黑人奴隶
③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④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据此可知( )
A.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工业革命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闽、粤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20.“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
A.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 B.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D.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21.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A.病菌在西欧殖民扩张中是第一“杀手”
B.西欧殖民者非常野蛮残暴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高度重视“旧大陆来的病菌”
22.据估计,400年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和牺牲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劳动力短缺 B.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野蛮特征
C.非洲人具有体力劳动的先天优势 D.黑奴贸易使洲际人口失去了平衡
23.加勒比海地区印第安人在1492年时约有600万人,50多年后剩下几千人;安第斯山地区印第安人在印加帝国末期约有900万人,100多年后减少到6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24.重商主义者认为:对外贸易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但进口商品是有害的,国家应当保护贸易,来促进本国工业品的发展。下列不具重商主义特征的是( )
A.组建特权性贸易公司 B.维持高额关税奖励出口
C.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英国取消黑人奴隶贸易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2世纪时,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们也有助于向帝国边境地区传播罗马文化。……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
——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文化传播》等
材料二 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在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横纵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城市内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为市民的社会活动和娱乐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
——摘编自尚德君《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军队在罗马帝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产生的影响。(8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72年,一个西班牙名字为“迭戈”的中国人向西班牙法庭请求恢复其自由人身份。法庭记录写道,迭戈自称来自中国,六七岁时被一个西班牙人从故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此后,他因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而来到西班牙。在塞维利亚,为了能够返回故乡,迭戈勤奋工作并小有积蓄,但他的主人莫拉雷斯却要将他转卖他人,于是迭戈将其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前后持续了三年,最后法庭判决迭戈胜诉。
——据龚缨晏、胡刚《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
材料二 1875年,18 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势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
——据裘伟廷《丁龙——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迭戈由中国辗转来到西班牙可能的路线,并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丁龙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迭戈、丁龙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群体的优秀品质。(8分)
27.(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培优训练卷
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帝国是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故选B。
2.【答案】C
【解析】材料表面描述了美国人对于移民态度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在全球化加快的今天,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迁徙加快,各种文明的冲突随之加剧。这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之一。所以选C。A与史实不符;移民增多不是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排除B;D项与史实不符。
3.【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可知,移民的涌入欧洲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和历史事实都不能表明恐怖主义来自于流入欧洲国家的这些移民,故B项错误;移民的涌入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与历史事实不符,故C项错误;大批移民流入欧洲带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选D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移民是互相推动的,排除A项;题干没有论及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排除B项;题干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还有英国,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中可以看出,欧洲文明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不过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适应在移植过程中正在逐渐发生变化,C正确。
6.【答案】C
【解析】由题干时间“1933-1944年”可知是罗斯福政府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接纳了众多的知识难民,与此同时国内约有5 000名博士失业,由此反映出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C正确。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而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8.【答案】D
【解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人口的流动既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同时也是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造成了1/3多的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土著人口的急剧或少”造成美洲人口缺乏,奴隶贸易就可以弥补这一问题,故选D项;美洲土著人口主是要指印第安人,不是白人,排除A项;“美洲沦为殖民地”是新航路开辟后导致的结果,人口是沦为殖民地后才大规模减少的,排除B项;“美洲土著人口的急剧减少”使本土的反抗力量更加弱小,无法转向民族独立,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奴隶贸易通过非正当手段使大量财富流入欧洲,同时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选A项;奴隶贸易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且材料中并没有对奴隶贸易进行分期,无法看出其是否在工业革命之后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两次工业革命,并非奴隶贸易,排除C项;殖民扩张使美洲的土著居民急剧减少,因此奴隶贸易虽为美洲提供了劳动力却并非造成劳动力过剩,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故选A项,排除B.C.D项。
12.【答案】D
【解析】观察《非洲奴隶贸易图》可知,15—19世纪奴隶贸易主要场所在非洲西部海岸,而不是东部海岸,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图中非洲奴隶主要是经海路被贩卖到异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非洲奴隶被掳掠至美洲、欧洲和亚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见证奴隶贸易的戈雷岛位于达喀尔东南海面,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由材料“服劳役的人、现在某些州存在这样的人ロ、逃奴条款和奴隶贸易条款”得出1787年宪法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故选D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信息,不能得出美国优先,排除B项;材料强调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而非宪法条文本身,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锐减,殖民者需大量补充美洲的劳动力,故选B项;被屠杀,与材料中“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的病疫死亡不符,排除A项;“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欧洲人移民美洲数量上远不及黑人,排除C项;中国人不是主流,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指奴隶贸易对全球贸易体系的作用而言的,故选D项;英国海盗式贸易只是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对全球贸易是有破坏作用的,排除A项;荷兰商业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没有体现不人道的一面,排除B项;“尽管这是(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和东方贸易不同,17世纪的东方贸易主要是东方的奢侈品流入西方,而西方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正常的贸易,不能用道德评价,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可知根据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线路而裁定的教皇子午线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有利于缓和两国在殖民扩张中的矛盾,故选B项;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先开启殖民掠夺的国家,并未拥有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教皇子午线,而非世界政治版图,排除C项;材料强调教皇进行裁定的直接原因和影响,而非给世界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题干表明,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从《圣经》中寻找依据,这其实是一种借口,故选C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主要是其在军事实力强大之上的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排除A项;西班牙、葡萄牙之所以衰落,主要是其把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来王室的挥霍,没有用来资本扩大再生产,排除B项;“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材料中资产阶级文明在殖民地“丝毫不加掩饰”指的是其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和剥削,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体现虚伪和野蛮,故①正确,在非洲贩卖黑人奴隶符合虚伪与野蛮,故②正确,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属于殖民侵略的客观作用,不能体现虚伪和野蛮,故③错误,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也体现了虚伪和野蛮,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9.【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国内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可知华工下南洋当苦工而非经商,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此时并未在南洋地区开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是晚清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结果,故D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并不是对于欧洲的影响,故A项错误;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不包括“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故B项错误;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不包括“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故C项错误;奴隶贸易中从欧洲购买廉价的商品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将奴隶贩卖到美洲,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人们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各种病菌不断传播,说明的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22.【答案】B
【解析】“运往美洲”,与“欧洲”无关,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殖民掠夺,也正是“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先天优势”,故C项错误;美洲缺乏劳动力,因此“从非洲运往美洲”,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1492年开始,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在美洲,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与材料中“1492年时约有600万人,50多年后剩下几千人”相符,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故选B项;材料中“印第安人”锐减,是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而非人口大流动,排除A项;防疫水平低只是一个方面,忽视了被屠杀、奴役而死去,排除C项;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与财富的集中是两回事,排除D项。
24.【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后,适应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英国取消黑奴贸易,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项反映出“国家应当保护贸易”,垄断贸易利润,具有重商主义特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反映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来促进本国工业品的发展”,具有重商主义特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出“国家应当保护贸易”,具有重商主义特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24分)
【答案】(1)作用: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了文化交流。
背景:2世纪,罗马帝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对内、对外战争相对较少;万民法的推行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基督教的兴起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原因:安置罗马退伍老兵。
影响:促进了西部行省城市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板;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应从军事、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应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世纪”,结合罗马帝国的统治状况进行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应从战争减少、万民法的推行和基督教的兴起均有利于环境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的“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从城市发展、文化融合等角度来分析。
26.(14分)
【答案】(1)路线: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东亚——美洲——欧洲);
或: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两种可能性路线及答案均给分,2分)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或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主导太平洋上的海外殖民贸易;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背景: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优秀品质:吃苦耐劳(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或坚韧不拔的毅力);热爱祖国,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促进文化交流。(任答一点得2分)
【解析】(1)第一小问路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时间“1572年”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因此,路线可以从西往东走,即: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或从东往西走,即: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1572年”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一“被一个西班牙人从故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得出,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根据材料一“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得出,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1875年”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根据材料二“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得出,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根据材料二“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得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还可得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小问优秀品质,根据材料二“做事勤恳”得出吃苦耐劳;根据材料二“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得出,热爱祖国,心系家乡;根据材料二“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得出,热心公益;根据材料二“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得出,促进文化交流。
27.(14分)
【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1)第一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归纳后果。第二小问(动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
(2)据材料二“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