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培优训练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培优训练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8 11:1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62050011315700-1087755395605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一单元培优训练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 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
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已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
3.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
A.“民以食为天” B.“和而不同”
C.“无为而治” D.“崇尚礼乐教化”
4.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6.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7.“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8.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是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9.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观点(  )
A.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
C.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 D.为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准备
11.明清之际,某思想家主张: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下列言论与之相近的是(  )
A.民贵君轻 B.弱者道之用 C.天行有常 D.君权神授
12.在列强的屡次侵犯之下,近代中国人感受到挫折与沮丧。龚自珍指陈中国本身的毛病在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魏源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据此可知,两人的思想(  )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
13.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4.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
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
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
15.东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这一措施(  )
A.表明儒家经典已成为国家教科书 B.推动了印刷术的创新发展
C.促进了各地学术文化的交流发展 D.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16.中国古代政治控制主体在获得国家政权后,往往需要树立起牢固的权威以巩固、加强有利于自己的秩序。树立牢固权威的一个有效而高明的方法是使其权利和所希望的秩序合理化、神圣化。以下最符合材料中“方法”的是(  )
A.克己复礼观念 B.以法治国理论 C.天人感应学说 D.宋明理学思想
17.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18.顾炎武在《郡县论》和《日知录》中都提到,要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主张县令经营其辖区内的一切经济事业,也就是以一个县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中央所定的经济管理目标,由县令对其单位实行理财承包。顾炎武这一主张意在(  )
A.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B.扩大地方的自主性
C.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9.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 D.清廷统治的腐朽
20.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重新回归经学。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旨在于否定君主专制 B.努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批判理学杂揉佛道思想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2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对于这本书,徐光启说:“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表明徐光启(  )
A.否定中国传统数学成就 B.预感到近代中国的落后
C.高估了西学东渐的作用 D.注意到中国科技的滞后
22.20世纪20年代初,受胡适影响,北大学生顾颉刚由辨伪书进而辨伪史,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冲击了人们确信无疑的古史系统,并形成史学研究的“古史辨”派。作为个例,这可以说明新文化运动(  )
A.推动思想解放 B.促进青年民族觉悟高涨
C.完全割裂了传统 D.促成文化的全面转型
23.面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墨子有感而发曰:“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为改变这一社会状况,墨子主张(  )
①尚贤尚同 ②节用节葬 ③非乐非攻 ④超越功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
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思潮,因其大力宣传排满光复,政治改革和复兴古学,所以在资产阶级各派及进步民众中有很大的市场。孙中山曾说“象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但鉴于“主持风宪”的御史台大抵成为“君主的奴隶”,因此执掌监察权的机构“定要独立"。……欧美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中所遇到的挫折,西方国家学者对三权分立及弹劾制度的一些新见解,也使孙中山萌发出增补三权分立的大胆想法。1906年底,孙中山形成了五权宪法思想,监察独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监察独立的思想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于监察制度以崭新的生命,但在实践中屡遭挫折而始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马克敏、王波《孙中山监察思想述略》
材料二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溶共”政策,对共产党干部拉拢腐蚀,根据地出现了腐败现象。为此,根据地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复教育。……还在政权建设中积极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主张,并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各级政府还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等相关法规,惩治腐化变质、规范权力运行。根据地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于部考绩”和“行政督察”的探索,以“发扬民主政治,提高行政效率”。上述措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监察独立的思想提出的历史原因及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9分)
26.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思想理论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法家理论所起的作用。(5分)
(2)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以下观点可供讨论:①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②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缉美追欧,旧邦新造”而具有现代化特色。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择分析:侧重①,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予以说明。侧重②,请结合约法内容予以说明,并指出该法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6分。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在“文革”后“依法治国”方略形成的过程。(8分)
27.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下为公思想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在《论语·宪问》之“子路问君子”章,问“为行何如可谓之君子”,孔子给出了君子之道的基本生成关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者,修身也……‘安人’者,齐家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
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据《论语正义》等整理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积极成分,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人格的意蕴有三:“孔颜乐处”;“民胞物与”,意为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浩然正气”,即执著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来压迫所动摇。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为“天下为公”注入新时代内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摘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孔子赋予“儒”的含义和他的教育目标,阐释“理想主义的精神”。(5分)
(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朱熹认为具有“理想人格”的仁者应有怎样的品格与境界?(4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一问作答:①概述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替人民谋幸福”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②简述中国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怎样的重大时代课题。 (6分)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一单元培优训练卷
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但B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C强调传统文化复兴;D强调儒家思想影响,均与材料不符,所以B.C.D排除。
2.【答案】D
【解析】由“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受到冲击,“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周易》《礼记》等探讨人生,关注人,可知D正确。A“尚未形成”与“人”是“天地之心”等观念不符;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与“敬鬼神而远之”的史实不符;C“实现了分离”与中国古代史上宣扬“君权神授”史实不符。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四大发明西传后,火药为新兴资产阶级打败封建势力提供了技术条件,排除①;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②表述正确;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③表述正确;8世纪以后,造纸术开始西传,比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智者运动晚,排除④。本题应选B。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20年9月”“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要产生工人的中国”可知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排除A项;材料“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指出了民主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而非思想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未指明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A项时间有误,排除;道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佛教“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人道有为,即“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这一“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选D项;庄子的“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荀子的“天行有常”指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墨子的“非攻”指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制夷”可知,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故选C项;魏源的观点强调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手段,来达到抵制西方侵略的目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此时尚未出现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排除B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且中体西用旨在维护清朝统治,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体现的是大自然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故选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排除A项;道的运行方法是以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排除B项;,“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而材料从唯物思想的角度论证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可知两者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表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龚自珍的思想侧重于“反求诸己”,魏源着眼于“知彼”,排除A项;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也没有脱离自身阶级局限,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且认为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是“体”,这与题干中龚自珍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可知佛教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而不是文化开放,排除A项;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可知“四书”被统治者重视,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据所学明初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而材料时间是在宋代,排除A项;《大学》、《中庸》、《论语》都与孔子有关,故而强化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C项;八股取士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可知儒家经典受到官方重视,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故选D项;汉武帝时儒家经典就已经成为国家教科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碑刻和抄写,不属于印刷术,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儒家经典受到欢迎,但并没有提到交流发展,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天人感应学说通过建立天与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的理论,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人间君主的统治,在政治上论证了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与材料内容相符,故选C项;克己复礼是用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与材料中“神圣化”不符,排除A项;依法治国理论是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秩序,与材料中“合理化、神圣化”不符,排除B项;宋明理学把封建等级尊卑制度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但并不是神圣化的表现,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知胡适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故选A项;据材料“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知胡适不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东方文化或者绝对肯定西方文化,没有提及不彻底性,排除C项;据材料“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知胡适主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协调发展,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要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以一个县作为一个经济单位”、“由县令对其单位实行理财承包”等信息可知,顾炎武想扩大地方的自主权,故选B项;顾炎武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萌芽还处在缓慢发展时期,而且题干中的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的设想,属于国家权力的分配问题,与民众政治觉悟无关,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关于地方权力的扩大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可知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为了去除国民身上的奴隶性,启蒙大众的国民观念而反封建,但在日益严重而紧迫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面前,知识分子民主思想激进的一面就逐渐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故选B项;材料的主题是近代思想,并不是民族工业,排除A项;材料强调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体自由民主,排除C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关注救亡图存,并不是清廷腐朽,排除D项。
2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而“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回归经学,要“立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由此可知其反对理学空谈,要做实际学问为现实所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认为要如何治学的问题,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顾炎武批判的是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而非批判理学杂糅佛道思想,排除C项;近代启蒙思想应该体现在反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推动思想解放,而材料仅涉及治学理念的不同,体现不了近代启蒙思想,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由徐光启认为“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说明他注意到了中国科技与西方的差距,中国落后于西方,故选D项;题干仅仅提到徐光启对西方的《几何原本》的态度和看法,与中国传统数学成就无关,排除A项;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结合他生活在明朝这一史实,可知百年之后还不会进入近代,排除B项;徐光启是根据古希腊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看到了西方科技的研究方法与中国不同之处后做出的预测,所以不是高估了西学东渐的作用,排除C项。
2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冲击了人们确信无疑的古史系统”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故选A项;青年民族觉悟高涨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而题目未体现,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没有完全割裂了传统,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显著的表现是白话文的使用,题目未体现,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尚贤指任人唯贤,尚同指一切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与材料解决民患不符,故①错误;墨子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能缓解民患,故②正确;非乐指反对一切音乐,非攻指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能缓解民患,故③正确;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没有超越功利,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4.【答案】C
【解析】“神爱世人”是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排除A;B错误,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C;D中的“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18分)
【答案】(1)原因:中西合璧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吸取西方监督体制的教训。(3分)影响:丰富了中国的监察思想体系;推动了辛亥革命及政权建设的进程;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作用极其有限。(6分)
(2)特点:强化廉政思想教育;推动廉洁政府建设;健全廉政法规制度;探索新型廉政措施;发挥党外人士的监督作用。(4分,回答出其中4点即可)意义:提高了党员的廉洁自律;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为今天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5分,回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原因,据材料一“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思潮”可知,中西合璧社会思潮的影响;据材料一“孙中山曾说‘象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但鉴于…….因此执掌监察权的机构 ‘定要独立’”可知,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据材料一“欧美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中所遇到的挫折,西方国家学者对三权分立及弹劾制度的一些新见解,也使孙中山萌发出增补三权分立的大胆想法”可知,吸取西方监督体制的教训。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这种监察独立的思想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监察制度以崭新的生命”可知,丰富了中国的监察思想体系;从当时的现实角度考虑,推动了辛亥革命及政权建设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虑,为后世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据材料一“但在实践中屡遭挫折而始终未能实现”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作用极其有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根据地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复教育”可知,强化廉政思想教育;据材料二“还在政权建设中积极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主张”可知,推动廉洁政府建设;据材料二“各级政府还陆续颁布了…….相关法规”可知,健全廉政法规制度;据材料二“根据地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探索,以……”可知,探索新型廉政措施;据材料二“还在政权建设中…….并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可知,发挥党外人士的监督作用。第二小问意义,可以根据原因来回答意义,据材料二“对共产党干部拉拢腐蚀,根据地出现了腐败现象”可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是因为党员出现腐败现象,因此,其意义之一为提高了党员的廉洁自律;进而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作为根据地的建设核心,根据地党员队伍提升了,也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今天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
26.(19分)
【答案】(1)特点: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重法、术、势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3分)
作用: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分)
(2)侧重①:政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中国进步的闸门;经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6分)
侧重②特色: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等自由和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4分)
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分)
(3)过程:1978年,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8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得出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据材料一“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得出重法、术、势作用;据材料一“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得出以法治国,法随时变。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可从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等角度入手。
(2)选择分析侧重①,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予以阐述,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进步的闸门;经济上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选择分析侧重②,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缉美追欧”学习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旧邦新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自由、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内容;其地位是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据材料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十一届三中全明确目标,1982年制定宪法提供保障,1997年中共十五提出任务,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写入宪法等历程,“依法治国”方略最终正式确定了下来。
27.(15分)
【答案】(1)孔子赋予“儒”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主张学生“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5分)
(2)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分)
(3)选择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写成《实业计划》;担任全国铁路督办。(6分)选择②:中国倡导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理念,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再注入中国力量。(4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分)
【解析】(1)据材料一“孔子给出了君子之道的基本生成关节……‘修己’者,修身也……‘安百姓’,则治国平天下也”可知孔子主张学生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据材料一“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可知孔子赋予“儒”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
(2)据材料二“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可推理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据材料二“执著于人格理想与道德信念,不为任何外来压迫所动摇”可知仁者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结合所学知识,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选择①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写成《实业计划》;担任全国铁路督办。选择②作答,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为世界谋大同”的主张是中国倡导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理念,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再注入中国力量;结合所学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