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3月一轮检测统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领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16.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6分)
(二)古代诗欧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应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16.①使用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1分)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1分)的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2分)
山东省滨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首联 “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16.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C【解析】“动静结合”错,写的都是动景。
16.(1)不贪图荣华富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2分)(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2分)“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 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②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
B.颔联中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飘零江湖,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
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6 分)
15.(3分)B("不禁悲叹……"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16.(6分)(1)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2)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3)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
16. 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商鞅?注?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本诗即为此事而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
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
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
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
16.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6分)
15.B(B项中“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慰藉后世”于文无据)
16.(1)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论,观点明确。(2)借古喻今,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3)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迹与情感。(本题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16.“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6分)
15.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16.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共6分。每点2分)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十二首(其七)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冬犹绿”“岁寒心”赞颂了江南橘树不畏严寒的本性和坚贞不渝的节操。
B.“嘉客”指亲贤远佞的圣明君主,“阻重深”借重重阻碍寄寓仕途坎坷之悲。
C.人的命运难以预料,但福祸往复循环,作者对重返朝廷受到重用仍有信心。
D.诗人有感于朝政的黑暗和个人的被贬,以橘树自比,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16.对比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