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轻与重 沪教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1 轻与重 沪教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7 10:56:03

文档简介

课题
轻与重
课型
复习
课时
1




1、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传递性”进行比较,会使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2、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体会数值化的好处。
3、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受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体验量化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比较轻重的方法。
2、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感受量化的过程,体会数值化的好处。
教学难点
使用传递性进行比较。
教法与学法
实践操作法、探究法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物品,看看有哪些啊?
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问题。(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2、小结:有些物体的比较可以仔细观察,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2、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3、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4、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的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请你说一说,谁轻谁重?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2、猜一猜:
请同桌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比较轻与重。
3、拓展新知:
(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的最重最轻?
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谁轻谁重1、(最轻)2、3、4、5、(最重)
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2)小练习: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同桌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回答
观察、回答
汇报交流
观察、操作、汇报
比较轻重
回答
讨论
操作
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轻与重
课后反思:《轻与重》
学历单
课题
《轻与重》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掂一掂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能简单的概括和推理。
2、能够使用逻辑推理方法直接比较物体的轻重。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用逻辑推理方法直接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使用逻辑推理方法直接比较物体的轻重。
核心素养
关注:推理转化能力、猜测能力
教学准备
ppt
教学
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活动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皮球与气球,铅笔与钢笔等实物(选择能用生活经验观察比较轻与重的物体),猜一猜哪个轻,哪个重?
2、请一位学生上来掂一掂,证实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
3、今天我们来研究轻与重的关系。(板书:轻与重)
4、想一想:物体的轻与重的比较方法除了用看的方法之外,还有哪些呢?
活动二
正方体展开图的折围。
1、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1)出示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盒子,请大家猜一猜,这两个盒子谁重谁轻?
(2)在没有其他工具的情况下,用什么好方法才能判断呢?(同桌讨论)
(3)你想对用观察比较轻重的方法说什么?
小结: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才能确定。
(4)结合生活经验,请学生举例说说那两件物品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比较。
(5)请学生拿出身边的两个物体掂一掂比较轻重,然后同桌互说:(
)比(
)重,(
)比(
)轻。
2、借助工具
(1)出示两件(大小、形状、轻重)差不多的物体,请学生猜猜谁重谁轻。
(2)请几位学生上前分别掂一掂,(用手掂不能直接比出结果)你怎么判断、比较出他们的轻重呢?(同桌讨论)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天平、跷跷板、秤等图片,介绍一下工具的用法。
(4)这些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来进行比较?(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演示:应该看哪一段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矿泉水和生梨比较。
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活动三
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2、哪种方法会比方便?(全吊上去)
3、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
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4、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的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活动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轻与重

)比(
)重,(
)比(
)轻
掂一掂、利用工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
《轻与重》教学设计
《轻与重》
【教材分析】
本单元《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与质量(重量)有关的概念,主要包括《轻与重》、《克、千克认识与计算》两个部分。教材通过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比较、使用普遍单位进行比较展示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量化的方法和好处。本节课是该单元中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使用“传递性”进行比较,并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处于开始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时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他们仍以感性认识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学生碰到比较物体轻重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在设计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认识物体的轻重,并能通过两两比较,比较出几个物体的轻与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等活动,体验比较多个物体轻重的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遵循“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借用工具”这一条主线,设置了“情景导入,引出问题”、“探究方法,比较轻重”、“观察实验,比较轻重”、“自我评价,总结提高”四个教学环节。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构建新知识,亲身经历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轻与重》P42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动手掂一掂等方法,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能进行简单的概括。
2.
对物体的轻重能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比较。
3.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重比较。
递推三个及以上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递推三个及以上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装有重物的盒子、学生操作的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2.
出示媒体,目测观察,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板书】:看一看
同桌两人任选一幅图,分别完整地说一说物体的轻重。
草莓和西瓜
气球和苹果
抽一组同桌说一说。
出示课题。【板书】:《轻与重》
[设计意图:选择能用生活经验观察比较出轻与重的物体,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两种物体比较的结果。]
二、探究方法,比较轻重。
(一)用手掂一掂,操作体验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盒子A和盒子B,比较轻重。
同桌轻声交流方法。
3.
验证:抽生掂一掂两个盒子的轻重,并说一说。
【板书】:掂一掂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比较轻重,互相说一说比的结果。(按句式说)
5.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还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以用掂一掂的办法来估计物体的轻重。避免个别学生的替代思维,鼓励全班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说一说物体的轻重。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进行巩固。]
6.
比一比数学书、铅笔盒、矿泉水的轻重。谁最轻?谁最重?
(1)小组合作,任选桌上的两样物体。用合适的方法比一比他们的轻重,并在组内说一说。
(2)过程性指导
【板书】:
数学书<铅笔盒<矿泉水


小结:比较三件物品时,我们可以两个两个比较,把比较的结果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一眼看出谁轻谁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次尝试三件物品进行比较,通过两两比较,突破难点,渗透类推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让这节课的数学味更浓一点。]
(二)借助工具,吊一吊,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数学书、铅笔盒、练习册。
2.
同桌活动:用刚才的方法,比一比哪个重?
生汇报结果。
引出要借助的工具:橡皮筋
5.
观察视频:把数学书和练习册固定在同一高度上,比较橡皮筋的长度。
【板书】:吊一吊
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我们在吊一吊的时候,把物体挂在同一高度上,方便我们观察比较橡皮筋被拉的长短。
出示:数学书、练习册、铅笔盒和矿泉水,比轻重。
【板书】:练习册<数学书<铅笔盒<矿泉水


观看视频:用吊一吊的方法验证结果,并说一说从重到轻怎么排列。
辨一辨:
出示两把钥匙,长钥匙(橡皮筋短)在下面,所以重。
出示两把同样的钥匙,长钥匙(橡皮筋细)的皮筋长,所以重。
【板书】:粗细一样
看长短
小结:我们通过掂一掂、吊一吊,两个两个比较,比较了四件物体的轻重。多件物体比较轻重时,有时用吊一吊的方法更方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可以借助工具,为下节课作铺垫,并且通过亲身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2.
填一填:从轻到重排列。
3.
学生交流: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的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新知,体现数学学以致用的课改理念,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新学的知识从理解到运用。]
四、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我们用了看一看的方法观察比较物体的轻重,用掂一掂的方法操作体验了物体的轻重,还借助工具橡皮筋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板书】:观察比较
操作体验
借助工具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体现二期课改的多元评价理念。]
五、板书
轻与重
观察比较
看一看
操作体验
掂一掂
练习册<数学书<铅笔盒<矿泉水
借助工具
吊一吊
粗细一样


看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