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7 15: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对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理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农村放宽政策,把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生产度灾。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随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如何建立起了的?
(二)、讲授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关史事: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是个贫因村。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打心里乐开了花。
2、过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了6倍多。这种建立在生产责任制上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相关史事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3、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材料:
邓小平1980年5月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中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值得研究”邓小平还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推广: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1984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意义: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 量达40731 万吨, 比1978 年增长了10254 万吨, 增 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 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从1957年到1978年21年增长的粮食。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现行体制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处于只有压力,没有动力,也没有活力的境遇……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地区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
1、背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改革的开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经济动力来自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分散的决策主体在谋求各自的利益中彼此展开竞争,决策的协调主要是在事后通过市场来进行。整个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大锅饭“的弊端。”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国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材料研读: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迅速改变了中国长期落后的面貌。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国民经济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
1982年,党的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意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两部分。农村改革先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课堂练习:
1、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D )
A.农业合作社 B.农业集体化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D )
A.公私合营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按照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C )
A.按劳分配 B.股份制改革C.政企分开 D.多种所有制并存
4、1985年,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工资改革,办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材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C )
A.实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B.要求企业提高职工福利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实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
(五)、板书设计: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2、过程:
3、含义:
4、推广:
5、意义: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开始:
3、主要内容:
4、中心环节:
5、意义: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2、过程:
3、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