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题型1 油脂的组成、结构与物理性质
解析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1.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 )
A.①②
B.④⑤
C.①⑤
D.①③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丙三醇)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产物,①根据油脂的定义,正确;②不是由甘油生成的,错误;③不是由高级脂肪酸生成的,错误;④润滑油是烃的混合物,错误;⑤花生油属于油脂,正确;⑥石蜡是烃的混合物,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
C
2.[广东汕头东厦中学2018高二段考]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油脂是混合物
B.天然油脂大多是由混甘油酯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C.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是酯的一种
D.油脂不会发生水解反应
解析
D
A项,油脂属于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正确;B项,天然油脂大多是由混甘油酯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正确;C项,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反应所生成的酯,也叫作甘油三酯,是酯的一种,正确;D项,油脂中含有酯基,能发生水解反应,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错误。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题型2 油脂的化学性质
解析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3.[北京四中2018高二期末]生活中常用烧碱来清洗抽油烟机上的油渍(主要成分是油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热的烧碱溶液去油渍效果更好
C.清洗时,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水解吸热,所以热的烧碱溶液可以促进油脂水解,去油渍效果更好,故B正确;清洗时,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故C正确;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故D正确。
A
4.油脂的以下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双键(
)有关的是( )
A.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解析
C
A项,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与物质溶解性有关,与不饱和双键无关;B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可以用来生产甘油和肥皂,与油脂中的酯基有关,与不饱和双键无关;C项,植物油通过氢化制造人造奶油,是不饱和双键与H2发生加成反应,与不饱和双键有关;D项,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在生物体内能被氧化而提供能量,与不饱和双键无关;故选C。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5.某物质的结构为
,关于该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可以生成硬脂酸甘油酯
B.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可以生成软脂酸甘油酯
C.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能得到肥皂的主要成分
D.与其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完全水解后产物相同的油脂有三种
解析
C
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可以生成
,产物既不是硬脂酸甘油酯,又不是软脂酸甘油酯,A、B项错误;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为肥皂的主要成分,C项正确;与其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完全水解后产物相同的油脂有两种,分别为
,D项错误。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题型3 油脂和矿物油的区别
解析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6.“地沟油”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B.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C.生物柴油属于化石燃料
D.“地沟油”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
“地沟油”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故A正确;醇解反应(指酯、酰氯、酸酐、酰胺、腈等化合物在醇的作用下发生的分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故B正确;生物柴油的原料取自可再生的动植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地沟油”中含有动植物油脂,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故D正确。
C
7.2013年,东航成功进行了由“地沟油”生产的生物航空燃油的验证飞行。能区别“地沟油”(加工过的餐饮废弃油)与矿物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方法是( )
A.点燃,能燃烧的是矿物油
B.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不分层的是“地沟油”
C.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地沟油”
D.测定沸点,有固定沸点的是矿物油
解析
B
“地沟油”与矿物油都能燃烧,不能鉴别,A不正确;“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属于酯类,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发生水解反应,而矿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B正确;“地沟油”与矿物油的密度都小于水,不溶于水,不能用水鉴别,C不正确;“地沟油”与矿物油都是混合物,没有固体的熔沸点,不能鉴别,D不正确。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题型4 与油脂有关的计算
解析
第一节 油脂
刷基础
8.某10
g天然油脂需
2.52
g
KOH才能完全皂化,又知相同质量的该油脂催化加氢时消耗氢气
0.15
g,则
1
mol
该油脂中含有碳碳双键( )
A.1.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
油脂与KOH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n(KOH)==0.045
mol,则
10
g
油脂的物质的量n(油脂)=n(KOH)=×0.045
mol=0.015
mol,n(H2)==0.075
mol,n(油脂)∶n(H2)=0.015
mol∶0.075
mol=1∶5,1个碳碳双键加成需要1分子氢气,所以1个油脂分子中含有5个碳碳双键,则
1
mol
该油脂中含碳碳双键
5
mol。
D
9.[四川泸州2018高三质检]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制作技艺的最后一步使用的桐油(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可因自行聚合而固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2-丙二醇与甘油互为同系物
B.C17H33COOH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共17种
C.天然桐油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桐油的固化属于缩聚反应
解析
C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由于1,2-丙二醇与甘油所含羟基个数不同,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故A错误。如果—C17H33为直链烃基,含有碳碳双键的结构就有16种,如果—C17H33为带有支链的烃基,含有碳碳双键的结构远多于17种,所以C17H33COOH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多于17种,故B错误。天然桐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正确。桐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含有碳碳双键,植物油的固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而变为固态,不属于缩聚反应,故D错误。
第一节 油脂
刷素养
1.关于油脂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①油脂在人体内的水解、氧化可释放能量,所以油脂可在人体内提供能量;
②为人体合成其他化合物提供原料;
③保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
④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物质的吸收。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
D.都正确
解析
D
油脂包括油(如植物油脂)和脂肪(如动物油脂)。①油脂在人体内的变化主要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进行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然后分别进行氧化,释放能量,在人体内提供能量;②提供人体内无法合成而必须从植物油脂中获得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③油脂可以保持体温,缓冲、减压,保护内脏器官;④很多营养素也要靠油脂来运送,例如维生素A、D、E、K都是油溶性的,必须溶在油里面,才会被消化与吸收。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2.[江西临川一中2018高三月考]下列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油脂中含有酯基,所以可以使溴水褪色
B.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所以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C.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所以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D.油酸甘油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一定条件下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
解析
A
油脂中含有碳碳双键等不饱和键,能使溴水褪色,酯基不能使溴水褪色,A错误;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所以没有固定的熔沸点,B正确;油脂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C正确;油酸甘油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高二期中]关于油和脂肪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油中不饱和烃基的含量比脂肪少
B.油的熔点较低,脂肪的熔点较高
C.油和脂肪都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D.油经过氢化反应可以转化为脂肪
解析
A
A项,油常温下呈液态,脂肪常温下呈固态,油中不饱和烃基的含量比脂肪多,错误;B项,油的熔点较低,脂肪的熔点较高,正确;C项,油和脂肪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都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正确;D项,油不饱和程度高,与H2发生氢化反应可转化为脂肪,正确。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4.[陕西长安一中2018高二期末]油脂是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B.油脂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的熔点比牛油高
D.油脂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用于制取肥皂
解析
D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A错误;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花生油在常温下为液体,牛油在常温下为半固体,所以花生油的熔点比牛油低,C错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叫皂化反应,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盐可以用来制取肥皂,D正确。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5.植物油厂为提取大豆中丰富的油脂,设计了下列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A.将大豆用水浸泡,使其中的油脂溶于水,然后再分馏
B.将大豆粉碎,然后隔绝空气加热,使其中的油脂蒸发出来
C.将大豆用碱溶液处理,使其中的油脂溶解出来,然后再蒸发
D.先将大豆压成颗粒状,再用无毒的有机溶剂浸泡,然后对浸出液进行蒸馏分离
解析
D
油脂不溶于水,故A错误。隔绝空气加热,会使油脂分解变质,故B错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故C错误;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利用沸点不同进行蒸馏分离,故D正确。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6.[湖南、江西十四校2018高三联考]油脂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常见的高级脂肪酸有硬脂酸、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四种,现将这四种酸与甘油混合加热,生成混甘油酯的种类有(不考虑立体异构)(已知:结构中,R1、R2、R3相同的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完全相同的为混甘油酯)( )
A.28种
B.32种
C.36种
D.40种
解析
C
常见的高级脂肪酸有硬脂酸、软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四种,现将这四种酸与甘油混合加热,生成混甘油酯的种数可以这样计算:R1、R2、R3完全不相同的可以有4×3=12种(先选R2,有4种不同的选法,再从余下的3种里选2种作为R1和R3,有3种选法);R1、R2相同而R3不相同的有4×3=12种(先选R1和R2,有4种不同的选法,再从余下的3种里选1种作为R3,有3种选法);R1、R3相同而
R2不相同的有4×3=12种(先选R1和R3,有4种不同的选法,再从余下的3种里选1种作为R2,有3种选法)。综上所述,生成的混甘油酯共有36种,故选C。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7.如图为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进行皂化反应时的步骤如下:
(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7~8
g
硬脂酸甘油酯,然后加入2~3
g
的氢氧化钠、5
mL
水和
10
mL
酒精,加入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着石棉网给反应混合物加热约
10
min,皂化反应基本完成,所得的混合物为________(填“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或“胶体”)。
(3)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__,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分为上、下两层,肥皂在________层,这个操作称为____________。
(4)图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解硬脂酸甘油酯
胶体
食盐细粒
上
盐析
导气兼冷凝回流
解析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1)加入的酒精可溶解硬脂酸甘油酯。
(2)所得混合物粒子直径在1~100
nm
之间,属于胶体。
(3)向皂化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加入食盐发生盐析,能使硬脂酸钠在上层析出。
(4)酒精和水易挥发,长玻璃导管能使其冷凝回流。
(5)硬脂酸甘油酯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钠和甘油。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8.Ⅰ.某天然油脂
A
的分子式为
C57H106O6。1
mol
该油脂水解可得到
1
mol
甘油、1
mol
不饱和脂肪酸
B
和
2
mol
直链饱和脂肪酸
C。经测定
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0,原子个数比为
N(C)∶N(H)∶N(O)=9∶16∶1。
(1)写出
B的分子式:____________。
(2)写出
C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含5个碳原子的
C
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RCH===CHR′与碱性
KMnO4
溶液共热后酸化,双键断裂生成羧酸:
常利用该反应的产物反推含碳碳双键化合物的结构。在催化剂存在下,1
mol
不饱和脂肪酸
B和
1
mol
H2反应后经处理得到
D
和
E
的混合物,D
和
E
互为同分异构体。当
D
和
E
的混合物与碱性
KMnO4溶液共热、酸化后,得到如下四种产物:
HOOC—(CH2)10—COOH CH3—(CH2)7—COOH
HOOC—(CH2)7—COOH CH3—(CH2)4—COOH
(4)写出D和E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B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天然油脂A的一种可能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18H32O2
CH3—(CH2)16—COOH
硬脂酸(或十八烷酸、十八酸)
CH3—(CH2)7—CH=CH—(CH2)7—COOH、CH3—(CH2)4—CH=CH—(CH2)10—COOH
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
解析
第一节 油脂
刷提升
Ⅰ
.(1)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0,原子个数比N(C)∶N(H)∶N(O)=9∶16∶1,设B的分子式为C9nH16nOn,n==2,所以B的分子式为C18H32O2。
(2)A的水解反应可以表示成C57H106O6+3H2O→C3H8O3(甘油)+C18H32O2+2C,根据原子守恒知,C的分子式为C18H36O2,结合C是直链饱和脂肪酸,可知C的结构简式为CH3—(CH2)16—COOH。
(3)含5个碳原子的硬脂酸C的同系物为戊酸(C4H9COOH),丁基有4种结构,则对应的戊酸也应有4种结构,即
Ⅱ.D和E互为同分异构体,则D和E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相等,当D和E的混合物与碱性KMnO4溶液共热后酸化,得到四种酸,根据D、E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相等知,HOOC(CH2)10COOH和CH3(CH2)4COOH是由同一种烯烃得到的,CH3(CH2)7COOH和HOOC(CH2)7COOH是由同一种烯烃得到的,根据题给反应反推得到相应烯烃;B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两种产物D、E,说明B中含有两个双键: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
(4)D、E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7CH=CH(CH2)7COOH、CH3(CH2)4CH=CH(CH2)10COOH。
(5)B的结构简式为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共18张PPT)
题型1 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
解析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1.关于生物体内氨基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B.人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最终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尿素
C.人体内所有氨基酸均可以互相转化
D.两分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可以形成二肽
部分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相互转化,但是有几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故C错误。
C
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2018高二期中]据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A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题型2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解析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3.[湖南衡阳八中2018高二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都是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的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C.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盐都可使蛋白质变性
D.构成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
有的蛋白质还含有硫、磷、铁、碘、铜、锌等元素,故A不正确;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故B正确;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盐都可使蛋白质变性,故C正确;构成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是人体必需氨基酸,故D正确。
A
4.[广东肇庆香山中学、孔子中学、汉台中学2018高二联考]欲将蛋白质从水中析出而又不改变它的性质,应加入( )
A.(NH4)2SO4溶液
B.75%的酒精溶液
C.CuSO4溶液
D.NaOH浓溶液
解析
A
(NH4)2SO4溶液能够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NH4)2SO4溶液会使蛋白质从水中析出而又不改变它的性质,故A符合题意;酒精、CuSO4、NaOH均会使蛋白质失活,改变了它的性质,故B、C、D不符合题意。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刷有所得
热、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紫外线、苯酚、酒精、甲醛等均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了水溶性以及生理活性;加入轻金属盐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不改变其水溶性和生理活性。
5.[贵州遵义航天高中2018高二月考]利用蛋白质变性这一性质可以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服务。下列实例与蛋白质变性无关的是( )
A.利用高温、紫外线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B.将鸡蛋蒸煮后食用
C.给重金属中毒的病人服用蛋白质
D.胃蛋白酶帮助人体消化食物
解析
D
高温、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A不符合题意;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B不符合题意;重金属盐会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而使人中毒,服用蛋白质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能用于解毒,C不符合题意;胃蛋白酶帮助人体消化食物,与蛋白质的变性无关,D符合题意。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6.构成下列结构片段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为(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解析
B
两个氨基酸分子在酸或碱的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氨基和另一分子的羧基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称为成肽反应,蛋白质水解断裂的是肽键,生成相应的氨基酸,故该片段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依次为H2NCH(CH3)COOH、H2NCH2COOH、H2NCH(CH3)COOH、H2NCH(C2H5)COOH、H2NCH2COOH,可见共3种氨基酸,B正确。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题型3 酶与核酸
解析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7.生命中无时无刻不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身体的需要而灵活控制、自动调节,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持续,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酶。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C.高温或紫外线的照射会降低酶的活性
D.酶通常在强酸或强碱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酶是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选择性,高温、紫外线、强酸、强碱会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D项错误。
D
8.[云南昭通一中2018高二月考]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酸对生物体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大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B.核酸指挥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C.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大量存在于细胞核中,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D.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RNA,大量存在于细胞质中,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
C
根据五碳糖不同可以将核酸分为DNA和RNA,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NA大量存在于细胞核中,A错误;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根据DNA提供的信息控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DNA大量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决定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D错误。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基础
9.[陕西西安长安一中2018高二期中]三国时代,诸葛亮领兵南征孟获,遇到了“哑泉”,士兵饮后致哑,腹痛,甚至死亡。又有一“安乐泉”饮后可解“哑泉”之毒。1995年10月国内某报刊报道,经科研人员研究,“哑泉”水中溶有CuSO4,“安乐泉”水质偏碱性。下列有关说法中可能符合题意的是( )
A.“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B.“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SO42-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C.“哑泉”之毒是由于水中的Cu2+水解显酸性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
D.“安乐泉”能解“哑泉”之毒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解析
A
“哑泉”有毒是因为其含有的CuSO4电离出的Cu2+为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SO42-不能使人体中的蛋白质变性,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要解“哑泉”之毒就要使可溶性的Cu2+转变成沉淀,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D不符合题意。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素养
1.[陕西黄陵中学2018高一期末]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只有碳、氢、氧、氮
B.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食生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
C.向鸡蛋清中加食盐,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D.用一束光照射蛋白质溶液,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
解析
D
天然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4种元素组成,还可能含有硫、磷等元素,故A错误;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酶对其催化水解,营养价值更高,故B错误;向鸡蛋清中加入食盐,蛋白质析出,该过程为盐析,不会使蛋白质变性,故C错误;蛋白质溶液是胶体,用一束光照射蛋白质溶液,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正确。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2.[河北邢台一中2018高二第四次月考]下列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B.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均会变性
C.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混合物脱水成肽,只生成2种二肽
D.氨基酸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
解析
A
A项,加热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杀死流感病毒,正确;B项,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会变性,氨基酸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不属于变性,错误;C项,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混合物脱水成肽可生成4种二肽,自身脱水可形成2种二肽,不同分子间脱水可形成2种二肽(α-氨基丙酸的羧基脱羟基与α-氨基苯丙酸的氨基脱氢或α-氨基丙酸的氨基脱氢与α-氨基苯丙酸的羧基脱羟基),错误;D项,氨基酸溶于过量NaOH溶液,其中羧基与NaOH反应生成酸根阴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错误。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3.下列物质:①丙氨酸、②醋酸、③蛋白质、④小苏打、⑤Al(OH)3、⑥苯酚钠、⑦(NH4)2SO3。其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①④⑤⑥
B.全部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
解析
D
①丙氨酸分子中既有氨基又有羧基,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②醋酸只能和NaOH反应;③蛋白质分子中既有氨基又有羧基,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④小苏打是
NaHCO3,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⑤Al(OH)3
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⑥苯酚钠是强碱弱酸盐,只能和盐酸反应;⑦(NH4)2SO3是弱酸弱碱盐,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故D项正确。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4.[湖南常德2018高三一模]青霉素是重要的抗生素,其在体内经酸性水解后得到一种有机物R。R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R的说法正确的是( )
A.R的分子式为C5H10NO2S
B.R只能发生取代反应
C.R既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
D.R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
解析
C
由有机物R的键线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5H11NO2S,故A错误;R除了能发生取代反应外,还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如燃烧、氨基被氧化)、还原反应(羧基被LiAlH4还原)等,故B错误;R分子中既含有氨基也含有羧基,所以既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故C正确;R的组成中除了C、H、O元素之外还含有N、S元素,不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故D错误。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5.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蛋白质溶液里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蛋白质析出,即使再加入水也不溶解;
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次合成的;
③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
④浓硝酸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⑤蛋白质溶液里的蛋白质分子能透过半透膜;
⑥颜色反应和灼烧都能用来检验蛋白质;
⑦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在高温下有很强的活性,几乎能催化身体中的各类反应。
A.①④
B.①④⑤
C.①⑤⑦
D.⑤⑥⑦
解析
C
蛋白质溶液里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后有蛋白质析出,加入水后蛋白质重新溶解,故①不正确;人工合成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次合成的,故②正确;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故③正确;浓硝酸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故④正确;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蛋白质溶液里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故⑤不正确;颜色反应和灼烧都能用来检验蛋白质,故⑥正确;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故⑦不正确。故选C。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6.含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的某医药中间体的3D模型如图甲所示。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与苯丙氨酸互为同系物
D.其结构简式可表示为图乙,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全部处于同一平面
解析
D
由3D模型图可知,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使其褪色,故A错误;分子中含有羧基,可发生取代反应,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分子中没有苯环,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故C错误;根据碳、氢、氧、氮原子的成键数可推知分子结构模型与结构简式相符,由于存在饱和碳原子,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故D正确。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7.[安徽长丰县二中2018高一期末]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的抗生素,是由12个分子组成的环状化合物,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缬氨霉素是一种蛋白质
B.缬氨霉素完全水解可得到4种氨基酸
C.缬氨霉素完全水解后的产物中有3种产物互为同系物
D.缬氨霉素完全水解,其中一种产物与甘油醛
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C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8.A是某天然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得到的产物之一。经测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200,其中氧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约为26.5%;等物质的量的A分别与NaOH、Na充分反应,消耗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经仪器分析A分子中含有苯环,不含—CH2—和—CH3基团。
(1)测定A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仪器是________,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
(2)一定条件下A分子间发生反应生成聚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与A具有相同的官能团,是二取代苯,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
②催化氧化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分子中氨基与羧基的位置关系与A分子中的氨基与羧基的位置关系不同
质谱仪
181
g·mol-1
解析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
刷提升
(1)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仪器是质谱仪。A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200,其中氧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约为26.5%,由=3.3可知,A中最多可有3个氧原子,A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则A为α-氨基酸,分子中含有—NH2、—COOH,由等物质的量的A分别与NaOH、Na充分反应,消耗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可知分子中还含有—OH,—COOH与—OH个数之比为1∶1,即分子中含有1个—COOH和1个—OH,则A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A的摩尔质量为
=181
g·mol-1。(共28张PPT)
题型1 糖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湖北黄冈中学2018高二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是有甜味的
B.凡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都是糖类
C.糖类物质又叫碳水化合物,其分子式可用通式Cm(H2O)n表示
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产生它们的物质
单糖、低聚糖一般有甜味,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没有甜味,故A错误;由C、H、O组成的有机物常见的有醇、酚、醛、酸及酯和糖类,故B错误;大多数糖类物质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少数糖类物质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符合碳水化合物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类物质,如乙酸(C2H4O2),故C错误;D项是糖类概念的正确表达,故正确。
D
2.下列物质中符合Cm(H2O)n的组成,但不属于糖类的是( )
①纤维素 ②甲酸甲酯 ③淀粉 ④甲醛 ⑤丙酸
⑥乳酸(α-羟基丙酸) ⑦乙二醇 ⑧乙酸
A.②③④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④⑦
D.②④⑤⑧
解析
B
纤维素、淀粉属于糖类;甲酸甲酯、甲醛、乳酸和乙酸的分子式可分别变形为C2(H2O)2、C(H2O)、C3(H2O)3、C2(H2O)2,都符合通式Cm(H2O)n,但都不属于糖类;丙酸分子式为C3H6O2,乙二醇分子式为C2H6O2,不符合通式Cm(H2O)n,故B项正确。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题型2 单糖(葡萄糖与果糖)的性质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3.[福建三明一中2018高二期末]下列关于葡萄糖和果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B.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可水解
C.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是醛糖
D.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葡萄糖为多羟基醛糖,果糖为多羟基酮糖,均有还原性,故A正确,C错误;葡萄糖和果糖均属于单糖,不能水解,故B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均是小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A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符合Cm(H2O)n
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糖,不符合此通式的不属于糖类
B.纯净的果糖和葡萄糖是白色晶体,且果糖比葡萄糖甜
C.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所以果糖分子中有醛基
D.葡萄糖是一种单糖,主要因为其是一种多羟基醛
解析
B
符合Cm(H2O)n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糖,如乙酸C2H4O2;而有的糖也不符合此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A项错误。尽管果糖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其分子中无醛基,属于酮糖,C项错误。葡萄糖是一种单糖,是因为其不能再水解为更简单的糖,D项错误。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5.某食品厂由葡萄糖制备葡萄糖酸钙的过程中,葡萄糖的氧化可用以下某种试剂,其中最适合的是( )
A.O2/葡萄糖氧化酶
B.酸性KMnO4溶液
C.新制Cu(OH)2悬浊液
D.[Ag(NH3)2]OH溶液
解析
A
新制Cu(OH)2悬浊液、[Ag(NH3)2]OH溶液氧化性较弱,且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利于葡萄糖的氧化;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性较强,不能得到葡萄糖酸;可在葡萄糖氧化酶催化作用下用氧气氧化葡萄糖生成葡萄糖酸,A项正确。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6.下列反应中能检验尿液中存在葡萄糖的是( )
A.加金属钠,看是否有氢气放出
B.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混合煮沸,观察有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C.与醋酸和浓硫酸共热,看能否发生酯化反应
D.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看是否分层
解析
B
尿液中含有水,无论是否含葡萄糖,加入钠都会有氢气放出,A项错误;检验葡萄糖可利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将其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鉴定,B项正确;因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很低,与醋酸反应现象不明显,C项错误;葡萄糖是五羟基醛,与饱和碳酸钠溶液互溶,混合后溶液不会分层,D项错误。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题型3 二糖(蔗糖与麦芽糖)的性质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7.关于麦芽糖和蔗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属于二糖,分子中都含有醛基
B.分子中碳原子个数都是葡萄糖的2倍
C.它们水解后都能生成2分子葡萄糖
D.它们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麦芽糖和蔗糖都属于二糖,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A、D错误;麦芽糖和蔗糖分子中碳原子个数都是12个,均是葡萄糖的2倍,B正确;麦芽糖水解后能生成2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后产生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C错误。
B
8.[湖北荆州中学2018高二月考]如图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图中的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或其单元。则图中的a、b、c分别表示( )
A.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B.蔗糖 蔗糖酶 果糖
C.乳糖 乳糖酶 葡萄糖
D.淀粉 淀粉酶 葡萄糖
解析
A
根据图示,b在反应前后未变化,应为催化剂即酶,a是水解后生成两个相同单糖分子的二糖,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乳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淀粉属于多糖,故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9.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这种试剂是( )
A.NaOH溶液
B.新制Cu(OH)2悬浊液
C.石蕊溶液
D.Na2CO3溶液
解析
B
NaOH溶液与乙酸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与葡萄糖、蔗糖不反应,故A不能鉴别。乙酸与Cu(OH)2发生中和反应,浑浊现象消失;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Cu(OH)2悬浊液共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与Cu(OH)2悬浊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三种溶液现象各不相同,故B能鉴别。石蕊为酸碱指示剂,不能用来鉴别葡萄糖和蔗糖,故C不能鉴别。Na2CO3溶液与乙酸反应生成气体,但与葡萄糖和蔗糖不反应,故D不能鉴别。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0.将蔗糖水解,并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中,要进行的主要操作顺序是( )
①加热 ②滴入稀硫酸 ③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④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碱性
A.①→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①
C.②→④→①→③→①
D.③→④→①→②→①
解析
B
蔗糖水解的实验步骤:取少量蔗糖样品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步骤: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碱中和至溶液呈碱性[因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须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而此时溶液中有硫酸,呈酸性];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溶液;加热。实验结果: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证明蔗糖已经水解,所以该实验中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①。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1.[甘肃兰州一中2018高二期中]下列关于蔗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颜色变黑,并有泡沫生成
B.纯净的蔗糖配成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发生银镜反应
C.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银镜
D.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的式量是葡萄糖的二倍
解析
D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脱水炭化,可观察到颜色变黑,碳被浓硫酸氧化为二氧化碳,所以有泡沫生成,A正确;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纯净的蔗糖配成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发生银镜反应,B正确;因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如果不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硫酸,直接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银镜,C正确;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其分子式为C12H22O11,相对分子质量为342,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相对分子质量是180,D不正确。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题型4 多糖(淀粉与纤维素)的性质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2.[重庆开州区2018高二综合测试]米饭遇到碘酒时显蓝色,咀嚼米饭后有甜味,这说明
( )
A.米饭中只含有淀粉
B.咀嚼米饭后只含单糖
C.咀嚼米饭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咀嚼米饭时淀粉发生了水解
米饭中含有淀粉、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咀嚼米饭时,部分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故A、B、C错误,D正确。
D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糖是很多个单糖分子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分子内脱水结合而成的
B.多糖在性质上跟单糖、双糖不同,通常不溶于水,没有甜味,没有还原性
C.淀粉和纤维素都是重要的多糖,它们的通式都是(C6H10O5)n,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最终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解析
B
多糖是通过多个单糖分子间脱水结合而成,A项错误;多糖通常不溶于水,没有甜味,没有还原性,如淀粉和纤维素,B项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中的n值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淀粉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D项错误。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4.[浙江诸暨中学2018高二期中]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完全反应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和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分别是( )
A.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
B.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
D.无现象、变黑色、显黄色
解析
D
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充分反应,完全水解得到葡萄糖,葡萄糖是小分子,渗透到袋外水中,淀粉酶属于蛋白质,留在袋内,故袋内只有淀粉酶,加入碘水,袋内液体不变蓝;袋内无葡萄糖,新制Cu(OH)2加热分解,有黑色沉淀产生;加入浓硝酸微热,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袋内液体显黄色,故选D。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5.一些常见有机物的转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有机物中只有C6H12O6属于糖类物质
B.物质A和B都属于电解质
C.物质C和油脂类物质互为同系物
D.转化1可在人体内完成,该催化剂属于蛋白质
解析
D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转化1),最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醇(A)经连续氧化后转化为乙酸(B),乙醇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C6H12O6属于单糖,淀粉属于多糖,故A错误;乙酸(B)溶于水中能发生微弱电离,属于弱电解质,乙醇(A)溶于水中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故B错误;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含有酯基,属于酯类化合物,乙醇(A)和乙酸(B)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乙酸乙酯虽然属于酯,但其结构与油脂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故C错误;淀粉属于多糖,可在人体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且酶属于蛋白质,故D正确。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题型1 糖类水解反应的实验探究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6.某学生称取
9
g
直链淀粉溶于水,测定淀粉水解的百分率,其程序如下:
(1)写出上述实验各步骤所加的试剂:
A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
(2)上述测定过程中,只加A溶液、不加B溶液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析出
2.16
g
金属单质时,淀粉的水解率是________。
(1)淀粉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检验水解的产物需用新制Cu(OH)2溶液或银氨溶液,但此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需要先中和稀硫酸,有金属单质生成,说明加的是银氨溶液,因此溶液A、B、C分别为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银氨溶液。
(2)根据上述分析,只加稀硫酸而不加NaOH溶液不可行,因为银镜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需先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并使溶液显碱性。
(3)由(C6H10O5)n+nH2O
→nC6H12O6,C6H12O6~2Ag,可得关系式:(C6H10O5)n~nC6H12O6~2nAg,析出2.16
g
Ag单质时,消耗淀粉的质量为××162n
g·mol-1=1.62
g,故淀粉的水解率为×100%=18%。
稀硫酸
NaOH溶液
银氨溶液
不可行;银镜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应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并使溶液呈碱性
18%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7.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
催化剂
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氢氧化钠与碘反应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基础
(1)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最终水解生成葡萄糖。
(2)甲与乙的反应物均相同,但甲加热,乙未加热,所以甲、乙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甲中有稀硫酸,而丙中无稀硫酸,其他条件相同,所以甲、丙实验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而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再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所以实验1无现象。
(4)加入的碘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碘无法与淀粉反应,所以实验3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5)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a正确;因为碘易升华,所以冷却后加入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b正确;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根据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检验产物的还原性,c正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为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所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1,可达到预期的现象,d正确。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abcd
18.[甘肃兰州一中2018高二月考]香料常用于调制果香型、乳酸型食用和酒用香精,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R一定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一定条件”指“稀硫酸,加热”
C.乳酸乙酯在烧碱溶液中能生成分子式为C3H4O3Na2的有机物
D.与乳酸乙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乳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多于8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解析
D
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等都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有机物R可能为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等,其中麦芽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酒精和乳酸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的“一定条件”指“浓硫酸,加热”,故B错误;乳酸乙酯在烧碱溶液中水解生成CH3CH(OH)COONa和CH3CH2OH,生成物的分子式为C3H5O3Na和C2H6O,故C错误;乳酸乙酯中的官能团为羟基和酯基,与其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可看成分子式为C5H10O2的酯中烃基氢被羟基取代,分子式为C5H10O2的酯有HCOOCH2CH2CH2CH3、HCOOCH(CH3)CH2CH3、HCOOCH2CH(CH3)2、HCOOC(CH3)3、CH3COOCH2CH2CH3、CH3COOCH(CH3)2、CH3CH2COOCH2CH3、CH3CH2CH2COOCH3、(CH3)2CHCOOCH3,共有9种,再考虑羟基不同的取代位置,所以不考虑立体异构时,与乳酸乙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乳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多于8种,故D项正确。
第二节 糖类
刷素养
1.[陕西西安长安一中2018高二期中]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糖类物质都有甜味,且都能溶于水
B.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且分子式相同
C.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互为同分异构体
D.摄入人体的纤维素在酶的作用下能水解为葡萄糖
解析
B
不是所有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没有甜味,也不溶于水,A错误;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且分子式相同,均为C6H12O6,B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n值不同且都是混合物,不互为同分异构体,C错误;人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所以摄入人体的纤维素不能水解为葡萄糖,D错误。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2.向淀粉中加入少量H2SO4,并加热使之水解。为测定淀粉的水解程度,所需下列试剂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NaOH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新制的Cu(OH)2悬浊液 ④碘水 ⑤BaCl2溶液
A.①⑤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C
淀粉的水解程度包括不水解、部分水解和完全水解,其中碘水可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验淀粉是否发生水解,但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均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在加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必须先加碱中和硫酸,所以需要的试剂有①③④或①②④,C项符合题意。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3.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而且病情越重,含糖量越高。从前在医疗上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病人的尿液中,加热后通过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来判断病情。请分析,以下哪些物质和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会有类似的现象( )
①淀粉 ②福尔马林 ③纤维素 ④蚁酸 ⑤甲酸乙酯 ⑥乙酸甲酯 ⑦甲酸钠 ⑧蔗糖 ⑨白酒 ⑩食醋 ?麦芽糖
A.全部
B.①③④⑤⑨
C.②④⑤⑦?
D.②④⑤⑥⑦⑧
解析
C
能和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其分子中一定含有醛基。②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④蚁酸(HCOOH)、⑤甲酸乙酯(HCOOCH2CH3)、⑦甲酸钠(HCOONa)和?麦芽糖中均含有醛基,故能和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红色沉淀;①淀粉、③纤维素、⑥乙酸甲酯、⑧蔗糖、⑨白酒和⑩食醋中均不含醛基,和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不会产生红色沉淀,故选C。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4.根据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6H10O5)n可以表示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属于多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以利用银镜反应证明反应①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将乙醇氧化为乙酸,将烧黑的铜丝趁热插入乙醇中也可得到乙酸
D.在反应②得到的混合物中倒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解析
B
淀粉和纤维素是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通式都为(C6H10O5)n,但化学式中的n值不同,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葡萄糖中含有醛基,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故B正确;乙醇与氧化铜加热生成乙醛,得不到乙酸,故C错误;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故D错误。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5.[辽宁大连2018高二期末]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
B
由于乙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后生成的卤代烃不止一种,所以将等物质的量的乙烷和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不可能得到纯净的氯乙烷,故A错误;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溶液褪色,体现出乙烯的还原性,故B正确;蔗糖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故C错误;淀粉遇单质碘显蓝色,而不是碘元素,故D错误。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将等物质的量的乙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
制得纯净的氯乙烷
B
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乙烯具有还原性
C
蔗糖在稀硫酸催化作用下水浴加热一段时间
产物只有葡萄糖
D
碘酒滴到土豆片上会变蓝
淀粉遇碘元素变蓝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6.木糖的分子式为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结构简式如图)。
(1)木糖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糖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____(填序号)。
a.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
d.取代反应
e.加成反应
f.酯化反应
(2)形成糠醛的过程中,1分子木糖脱去了________分子水。
(3)写出木糖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得产物称为木糖醇,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原因是________(填序号)。
A.木糖醇不受酵母菌和细菌作用,能防龋齿
B.木糖醇是多羟基化合物,易溶于水
C.木糖醇没有蔗糖甜
D.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
(4)写出糠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2OH(CHOH)3CHO
a
3
D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1)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发生消去反应,结合木糖的分子式得木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HO。木糖分子中没有能水解的结构,a符合题意;木糖中含醛基,能发生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和醛基,能发生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d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醛基,能发生加成反应,e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f不符合题意。
(2)分析木糖和糠醛的分子式可知反应中1分子木糖脱掉了3分子水。
(3)木糖中的醛基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故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4)糠醛中含醛基,被Cu(OH)2氧化成羧基。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
7.[四川成都七中2018高二月考]由淀粉、乙烯和其他无机物原料合成环状化合物E,其合成过程如图所示,请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淀粉水解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浓HNO3、浓H2SO4氧化A获取B的原理为C6H12O6+HNO3―→H2C2O4+NOx↑+H2O(未配平)。
①检验氧化后的溶液中是否仍含有A的具体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氧化时需控制反应液温度为55~60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B的生产效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物质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C→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4)合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物质X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则X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取适量氧化后所得溶液,加入过量
NaOH
溶液,向其中加入新制
Cu(OH)2悬浊液,加热,若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A
温度过低反应过慢,温度过高硝酸会分解(或挥发)
羧基
取代反应
CH3CHBr2
解析
第二节 糖类
刷提升蛋白质和核酸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3 ②(NH4)2S ③Al(OH)3 ④NH4Cl
⑤H2N—CH2—COOH ⑥CH3COOH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⑤⑥
D.①②③⑤
解析: ①NaHCO3是酸式盐,能和NaOH反应,能和盐酸反应,故符合题意;②(NH4)2S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硫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故符合题意;③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故符合题意;④只能跟碱反应生成氨气,故不符合题意;⑤—COOH显酸性,—NH2显碱性,符合题意;⑥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蛋白质会析出,若再加入水也不溶解
B.蛋白质的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但吞服“钡餐”不会引起中毒
D.浓硝酸溅到皮肤上能使皮肤呈黄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和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
解析:
硫酸铵加入到蛋白质溶液中会使蛋白质盐析而不是变性;“钡餐”是BaSO4,它是难溶性物质,不会产生大量的Ba2+,不会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吞服“钡餐”不会引起中毒。
答案: A
3.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B.皮肤不慎沾上浓硝酸而呈现黄色
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
D.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0.1%~0.5%)浸泡植物种子
解析: A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是盐析过程,析出的蛋白质性质并无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加水后,析出的蛋白质仍能溶解,A项不是化学变化;B项皮肤不慎沾上浓硝酸显黄色属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化学变化;C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析出沉淀是因为蛋白质变性,是化学变化;D项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杀死种子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即使这些生物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是化学变化。
答案: A
4.酶是蛋白质,能催化多种化学反应,下列表示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中,以酶作催化剂的是( )
解析: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在合适温度下催化效率最高,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会失去催化作用。
答案: C
5.经过全球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SARS”是一种冠状病毒变异,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SAR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间接接触传播
B.“SARS”病毒是一种动物病毒
C.“SARS”病毒可于体外生存数小时,靠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
D.“SARS”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解析: 世界上的生物一般都含有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少数生物只含有核酸,但是不存在只含有蛋白质不含有核酸的生物。故选D。
答案: D
6.
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重要的前体物质,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纯净的色氨酸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微溶于水易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色氨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色氨酸的分子式为C11H12N2O2
B.色氨酸能发生取代、加成、酯化、中和反应
C.色氨酸微溶于水而易溶于酸或碱溶液是因为其与酸、碱都能反应生成盐
D.将色氨酸与甘氨酸(NH2CH2COOH)混合,在一定条件下最多可形成三种二肽
解析: 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色氨酸的分子式为C11H12N2O2,A正确;色氨酸分子中还有羧基、氨基和碳碳双键,能发生取代、加成、酯化、中和反应,B正确;氨基是碱性基团,羧基是酸性基团,则色氨酸微溶于水而易溶于酸或碱溶液是因为其与酸、碱都能反应生成盐,C正确;由于同种氨基酸之间也形成二肽,则将色氨酸与甘氨酸(NH2CH2COOH)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二肽不止3种,D错误。
答案: D
7.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通常选用的方法是( )
①滴加浓硝酸 ②灼烧 ③滴加浓H2SO4 ④滴加酒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特性:(1)遇浓硝酸变黄;
(2)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此可利用蛋白质的特征反应:颜色反应和灼烧的方法加以鉴别。
答案: C
8.当含有下列结构片断的蛋白质在胃中水解时,不可能产生的氨基酸是( )
答案: B
9.某含氮有机物C4H9NO2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氨基酸的异构体数目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答案: C
10.某蛋白质充分水解后能分离出有机物R,R可与等物质的量的KOH或盐酸完全反应。3.75
g
R与50
mL
1
mol·L-1的NaOH溶液完全中和,则R的结构简式为
( )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在澄清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以下几种物质:
(1)加入大量饱和食盐水,现象为____________,此过程叫做____________。
(2)加入甲醛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____________。
(3)加入浓硝酸并微热,现象为____________,这是由于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了____________反应的缘故。
(4)加热煮沸,现象为____________,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____________。
解析: 饱和NaCl溶液能使蛋白质凝结成固体析出,称为盐析;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以固体形式析出;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发生颜色反应;蛋白质加热会变性而凝聚。
答案: (1)产生白色沉淀 盐析
(2)产生白色沉淀 变性 (3)产生沉淀并变为黄色 颜色
(4)产生白色沉淀 变性
12.某些儿童偏食,喜欢吃一些豆类作物制成的食品,不喜欢吃肉类食品。豆类作物中含有的天然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A、B两种有机物,其中,A的化学式为C4H7O4N,B的化学式为C6H14O2N2。已知A、B的分子结构中均不含甲基,且链端都有官能团。试回答:
(1)试判断A、B的水溶液的酸碱性:A________;B______。
(2)写出A、B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分子中,一般来说若羧基数目大于氨基数目,则其分子显酸性,若氨基数目大于羧基数目,溶液则显碱性,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和氨基(—NH2),则有两性,可以与碱或酸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答案: (1)酸性 碱性
13.含有氨基(—NH2)的化合物通常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盐。如:R—NH2+HCl―→R—NH2·HCl(R—代表烷基、苯基等)。
现有两种化合物A和B,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已知:
①它们都是对位二取代苯;
②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137;
③A既能被NaOH溶液中和,又可以跟盐酸成盐,但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既不能被NaOH溶液中和,也不能跟盐酸成盐;
④它们的组成元素只可能是C、H、O、N、Cl中的几种。请按要求填空:
(1)A和B的分子式是________。
(2)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
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答案: (1)C7H7NO2(或写成C7H7O2N)
PAGE
-
6
-糖类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糖类物质的分子通式都可以用Cm(H2O)n来表示
B.凡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C.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
解析: 有些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不属于糖类,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等,有些不符合通式Cm(H2O)n的物质却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糖类不一定具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糖类,如淀粉属糖类但无甜味,糖精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多糖能最终水解生成多个分子的单糖,而单糖却是不能水解的糖类;糖类从结构上看,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答案: D
2.有关葡萄糖与果糖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两者都易溶于水
C.两者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D.葡萄糖比果糖要甜
解析: 果糖是最甜的常见糖,它比葡萄糖甜得多。
答案: D
3.有关麦芽糖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纯净的麦芽糖是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B.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
C.1
mol麦芽糖水解得到1
mol葡萄糖和1
mol果糖
D.麦芽糖和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1
mol麦芽糖水解生成2
mol葡萄糖;麦芽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是一种还原性糖;麦芽糖与蔗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4.下列有机物①葡萄糖,②果糖,③蔗糖,④麦芽糖,⑤淀粉,⑥纤维素,⑦甲酸乙酯,⑧乙酸甲酯中,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A.①③⑤⑦
B.③④⑦⑧
C.③④⑦
D.④⑦
解析: 酯、卤代烃、二糖、多糖等物质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醛基的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综合考虑,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5.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结构简式为
CH2OH—CHOH—CHOH—CHOH—CHO。
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生成银镜
C.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解析: 核糖为五碳糖,而葡萄糖为六碳糖,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核糖分子中含有—CHO,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核糖分子中含有醇羟基,没有酚羟基,不能与FeCl3溶液显色。核糖为单糖,不能水解。
答案: B
6.近几年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木糖醇悄悄地走入生活,进入人们的视野。木糖醇既甜味足,又能防龋齿,是一种理想的蔗糖代替品,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结晶,分子式为C5H12O5,结构简式为
CH2OH(CHOH)3CH2OH,下列有关木糖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木糖醇是一种五元醇
B.木糖醇易溶于水
C.木糖醇跟葡萄糖、果糖一样,属于单糖
D.木糖醇理论上可以分子内脱水生成环醚
解析: 根据木糖醇的结构简式可知,木糖醇是一种五元醇,A正确;木糖醇含有较多的羟基,与水的结构相似,易溶解于水,B正确;木糖醇不含有醛基或酮基,单糖是不能水解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所以木糖醇不是单糖,C错误;木糖醇中有多个羟基,可以分子内脱水,生成环醚,D正确。
答案: C
7.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久置Cu(OH)2悬浊液,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 检验葡萄糖时需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在加热煮沸时反应,方有明显现象。
答案: C
8.某同学为了检验纤维素的水解产物是否为葡萄糖,他将纤维素与70%的硫酸共热后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煮沸,无红色沉淀生成,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水解产物中无葡萄糖
B.使用的硫酸过浓只发生了脱水反应
C.由于水解后混合液中含有H2SO4,所以见不到红色沉淀
D.加热时间不够长,所以见不到砖红色沉淀
解析: 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必须在碱性环境下,因而纤维素水解后应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硫酸,再和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答案: 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B.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油脂、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肌醇与葡萄糖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6H12O6,满足Cm(H2O)n,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
解析: A项正确;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C项错误;糖类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肌醇属于醇,不属于糖类化合物,D项错误。
答案: A
10.已知蔗糖的分子量为342,而其水溶液的发酵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C12H22O11+H2O―→4C2H5OH+4CO2
今取蔗糖3.42克,溶于水后,加酵母使其发酵。假设只考虑蔗糖变为酒精的发酵,且蔗糖的发酵只完成50%,则在此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总共有几毫升(在标准状态)
( )
A.112
B.224
C.336
D.448
E.896
解析: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C12H22O11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3.42克蔗糖完成50%发酵所产生CO2体积为×50%×4×22.4×103=448(mL)。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A、B、C、D、E有下列关系:
常温常压下,A、B为液体,C、D、E为固体,D易溶解于水,C难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可以部分形成溶液,且C遇到碘水变为蓝色。B的蒸气质量是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乙烷的2倍,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A、B、D可以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其中B生成蓝色溶液,A、D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色沉淀,A、D能够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1)写出A、B、C、D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B+Cu(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银氨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在稀H2SO4的作用下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遇淀粉变蓝,则C为淀粉,淀粉水解生成D葡萄糖;B常温下为液体,且相对分子质量是乙烷的2倍,B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则B为CH3COOH;A能够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H3COOH且A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则A为CH3CHO。
答案: (1)CH3CHO CH3COOH (C6H10O5)n C6H12O6
(2)①2CH3COOH+Cu(OH)2―→Cu(CH3COO)2+2H2O
②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12.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解析: (1)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最终水解生成葡萄糖,化学方程式是(C6H10O5)n+nH2OnC6H12O6;
(2)甲与乙的反应物均相同,但甲加热,乙未加热,所以甲乙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甲中有稀硫酸,而丙中无稀硫酸,所以甲、丙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是在酸性条件下,而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应先加入氢氧化钠中和酸后,再加入氢氧化铜,所以实验1无现象;
(4)加入的碘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碘无法与淀粉反应,所以溶液变化不明显;
(5)a.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正确;b.因为碘易升华,所以冷却后加入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正确;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稀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根据砖红色沉淀的产生判断产物的还原性,正确;d.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为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所以可用唾液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1,可达到预期的现象,正确,答案选abcd。
答案:
(2)温度 催化剂
(3)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4)氢氧化钠与碘反应
(5)abcd
13.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的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现按下列方式进行综合利用。
已知H是具有香味的液体。
(1)A的名称是________,H的名称是________,H的同分异构体还有(写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B―→C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甘蔗渣成分是纤维素,因此A为纤维素,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醇,乙醇和氧化铜在加热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被氧化成乙酸,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H的名称为乙酸乙酯,饱和一元酸和饱和一元酯互为同分异构体,因此还有的结构简式为HCOOCH2CH2CH3、HCOOCH(CH3)2、CH3CH2COOCH3;(2)根据(1)的分析,乙醇和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把羟基氧化成醛基,反应方程式为CH3CH2OH+CuOCH3CHO+Cu+H2O,葡萄糖是多羟基醛,能被银氨溶液氧化,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NH+2Ag↓+3NH3+H2O。
答案: (1)纤维素 乙酸乙酯 HCOOCH2CH2CH3、HCOOCH(CH3)2、CH3CH2COOCH3
(2)CH3CH2OH+CuOCH3CHO+Cu+H2O
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NH+2Ag↓+3NH3+H2O
14.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绿色植物,即将植物的秸秆(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适当的催化剂作用水解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用做燃料。
(1)写出绿色植物的秸秆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醇还可用于合成其他有机物,下图是用乙醇为起始原料合成环状酯D的框图,请在方框内填入相应有机物质的结构简式:
(3)写出B+C―→D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7
-油脂
一、选择题
1.关于油和脂肪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油的熔点较低,脂肪的熔点较高
B.油含有不饱和烃基的相对量比脂肪少
C.油和脂肪都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D.油经过氢化反应可以转化为脂肪
解析: 油含有不饱和烃基的相对量比脂肪多,使油的熔点较低而脂肪的熔点较高;油和脂肪都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油经过氢化加成反应可得到脂肪。
答案: 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油酸
B.乙酸乙酯的碱性水解属于皂化反应
C.工业上利用油脂酸性条件下水解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D.工业上常用硬脂酸和NaOH溶液反应制取肥皂
解析: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在酸、碱性条件下均可水解,且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
答案: C
3.油脂皂化后,使肥皂和甘油充分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萃取
B.蒸馏
C.结晶
D.盐析
解析: 工业上,为充分分离肥皂及甘油的混合物,常加入细盐粒,降低高级脂肪酸钠的溶解度,从而加以分解,此种方法叫做盐析。
答案: D
4.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
A.硬脂酸和软脂酸
B.乙酸和油酸
C.C6H5—CH2OH和C6H5—OH
D.丙酸丙酯和硬脂酸甘油酯
解析: 同系物指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物质。A中的硬脂酸和软脂酸分别为C17H35COOH和C15H31COOH,结构相似,都是饱和一元羧酸,且在组成上相差2个CH2,是同系物;B中的油酸、乙酸分别为C17H33COOH和CH3COOH,不是同系物;C选项中的C6H5—CH2OH和C6H5—OH虽在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结构并不相似,前者是苯甲醇属于芳香醇类,后者是苯酚,属于酚类,所以不是同系物;D中的丙酸丙酯和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OOC3H7和C17H35COO—CHC17H35COO—CH2C17H35COO—CH2,二者显然不符合同系物的特点,不是同系物。
答案: A
5.下列关于油、脂、矿物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简单甘油酯,是纯净物
B.脂是高级脂肪酸中含饱和烃基较多的混合甘油酯,脂属于酯类
C.油和脂是由于含饱和烃基和不饱和烃基的相对含量不同引起的熔点不同进行区分的
D.区分植物油和矿物油可采用加入NaOH溶液加热的方法
解析:
油和脂均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有简单甘油酯和混合甘油酯之分,天然油脂多为混合甘油酯,其中油是由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脂是由饱和高级脂肪酸形成的,天然油脂均为混合物。植物油为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矿物油为烃类化合物,可以利用酯和烃的性质不同进行区分,加入NaOH溶液加热,酯水解不分层,而矿物油不发生反应,分层,可根据现象不同进行区别。
答案: A
6.食用的花生油中含有油酸,油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其分子结构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油酸的分子式为C18H34O2
B.油酸可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C.1
mol油酸可与2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1
mol甘油可与3
mol油酸发生酯化反应
解析: 油酸分子中的不与H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C
7.油脂是油与脂肪的总称,它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油脂既是重要食物,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油脂的以下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双键()有关的是( )
A.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与其含有的不饱和碳碳双键有关”的性质,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A、B、D三个选项是油脂的共性,与结构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无关。C中的“氢化”就是与H2的加成反应,是不饱和碳碳双键的特性。
答案: C
8.下列有关肥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肥皂与纯碱的去污原理相同
B.肥皂可以加速油污在水中的分散
C.肥皂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
D.肥皂主要成分的分子中含有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
解析: A.肥皂含有的烃基具有亲油性,可以使有机物溶解,达到与水分离的目的,而纯碱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盐溶液显碱性,促使油脂水解变为可溶性的物质,因此二者的去污原理不相同,错误。B.肥皂含有的烃基具有亲油性,可以使有机物溶解,可以加速油污在水中的分散。达到与水分离的目的,正确。C.肥皂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正确。D.肥皂主要成分的分子中含有的烃基部分是亲油基团,含有的羧酸根离子是亲水基团,共用含有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两部分,正确。
答案: A
9.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
解析: 油脂皂化反应前后溶液均呈碱性,故不可用A判断,B为错误叙述。反应前油脂不溶于水而分层,完全反应后其产物溶于水,反应液不分层。因此,本题选择D。
答案: D
10.已知某油脂仅含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测得100
g该油脂可与116
g碘加成,则此油脂是( )
解析: 据题意A、D均只含有一种不饱和酸,故舍去。1
mol碘可和1
mol双键加成。B、C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84和882,近似相等,可求其与碘物质的量之比:∶≈1∶4,所以分子中有4个双键,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合物的种类是________。
A.烯烃
B.酯
C.油脂
D.高分子化合物
(2)该化合物的密度________。
A.比水大
B.比水小
(3)该化合物常温下的状态为________。
A.液体
B.固体
C.气体
(4)与该物质能反应的有________。
A.NaOH溶液
B.碘水
C.乙醇
D.乙酸
E.H2
写出该有机物与选出的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该化合物为油脂,属于酯类物质;(2)油脂的密度比水小;(3)从结构知含有,属于油类,在常温下应为液体;(4)该物质是酯类物质,能发生水解反应,又含,能发生加成反应。
12.(1)2
mol油酸、1
mol硬脂酸与1
mol甘油完全反应,只生成一种甘油酯A,A可能的结构有________种。硬化1
mol
A需标准状况下的H2________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其中一种结构表示,下同)。
(2)A在NaOH溶液中加热发生________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为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进行皂化反应时的步骤如下:
(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8
g硬脂酸甘油酯,然后加入2
g氢氧化钠、5
mL水和10
mL酒精,加入酒精的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着石棉网给反应物加热约10分钟,皂化反应基本完成,所得的混合物为____________(填“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或“胶体”)。
(3)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分为上下两层,肥皂在________层,这个操作称为________。
(4)图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常生活中用加热的纯碱溶液来洗涤粘有油脂的器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为了便于硬脂酸甘油酯和NaOH溶液充分混合,使反应彻底,常加入一定量的乙醇作溶剂。题图中的长导管除导气外还兼有冷凝回流的作用,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实验完成后,需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NaCl细粒,进行盐析。静置后反应液分为两层,由于高级脂肪酸钠的密度比较小,处于上层,而NaCl、
NaOH、甘油、水、酒精的混合溶液处于下层。
答案: (1)溶解硬脂酸甘油酯
(2)胶体
(3)NaCl细粒 上 盐析
(4)导气、冷凝回流
(5)热的纯碱溶液碱性较强,能使油脂发生水解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
14.A、B、C、D、E均为有机物,相互间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丙烯和Cl2在500
℃时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由A生成B的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E和NaOH溶液的反应在工业中称为________反应。
(2)B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可能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醇分子中每有一个羟基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所得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比相应的醇大42。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2,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增加84,可知甘油分子中有2个羟基与乙酸酯化。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