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第3课时)
一、分散系
1663年卡修斯偶尔制得金溶胶,只是将其视为普通溶液
1845~1850年间,意大利科学家塞尔米在实验中曾制得一些“溶液”,他
发现这些溶液中的分散质点比通常的分子要大得多,他把这些奇怪的“溶液”称为“假溶液”。
1861年,英国化学家格雷厄姆对“假溶液”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他发
现将真溶液溶剂蒸发后易于析出晶体,而假溶液溶剂蒸发后大多形成无定形胶状物质,格雷厄姆将它称为“胶体”。
185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做实验,使一束光通过玫瑰红色的金溶胶出现了奇特的现象。
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对奇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光照在胶体上时形成光路,这种现象被称为“丁达尔现象”。
二、胶体
【科学史话】胶体的发现史
任务1:寻找胶体
思考1:你能辨别出胶体吗?动手试一试。
?
思考2:生活中你见过与上述现象一样的美景吗?
可用丁达尔现象确定胶体
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胶体
液溶胶
气溶胶
固溶胶
任务2:走进胶体内部
资料1
豆浆分离示意图
资料2
滤纸和半透膜孔径大小
滤纸孔径大于100nm(纳米)
半透膜孔径1nm左右(1nm
=
10-9m)
资料3
可见光照射到不同大小颗粒的情况
当可见光照射到不同大小的颗粒时,会产生3种情况:反射、散射、透过。
反射:可见光照到很大颗粒时,会反射,使光线无法透过
散射:可见光照到与其波长相近的颗粒时,光线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往
四面八方照射,原来入射方向的光减弱,即使不迎着入射光从
侧面也可以看到光
透过:可见光照到小颗粒时,会透过
交流研讨1:结合上述资料,尝试分析浊液分散质粒子、胶体分散质粒子(简称胶粒)、溶液分散质粒子(简称溶质)直径的大小范围。
?
交流研讨2:结合资料3和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胶体产生了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的光学实质是什么?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胶粒直径:处于1-100nm之间
溶质直径:小于1nm
半透膜外液体
(溶液)
半透膜内液体
(胶体)
透过半透膜
透过滤纸
滤液
滤渣
现磨豆浆
小资料
滤纸孔径:大于100nm
半透膜孔径:1nm左右
过滤
渗析
任务2:走进胶体内部
交流研讨1:结合上述资料,尝试分析浊液分散质粒子、胶体分散质粒子(简称胶粒)、溶液分散质粒子(简称溶质)直径的大小范围。
?
交流研讨2:结合资料3和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胶体产生了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的光学实质是什么?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胶粒直径:处于1-100nm之间
溶质直径:小于1nm
丁达尔现象是胶粒对光的散射现象
资料1
豆浆分离示意图
资料2
滤纸和半透膜孔径大小
资料3
可见光照射到不同大小颗粒的情况
任务3:感受胶体的应用
交流研讨:将适量石膏固体加入到热豆浆中并搅拌,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胶体发生聚沉现象
结构
性质
用途
决定
决定
胶粒处于
1-100nm
胶体比较稳定
有丁达尔现象
胶体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制豆腐,形成三角洲等等)
概括提升
1663年卡修斯偶尔制得金溶胶,只是将其视为普通溶液
1845~1850年间,意大利科学家塞尔米在实验中曾制得一些“溶液”,他
发现这些溶液中的分散质点比通常的分子要大得多,他把这些奇怪的“溶液”称为“假溶液”。
1861年,英国化学家格雷厄姆对“假溶液”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他发
现将真溶液溶剂蒸发后易于析出晶体,而假溶液溶剂蒸发后大多形成无定形胶状物质,格雷厄姆将它称为“胶体”。
185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做实验,使一束光通过玫瑰红色的金溶胶出现了奇特的现象。
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对奇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光照在胶体上时形成光路,这种现象被称为“丁达尔现象”。
二、胶体
【科学史话】胶体的发现史
1.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B
2.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①血液②豆浆③食盐水④蔗糖水⑤泥水⑥淀粉溶液
A.只有②
B.①②⑥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⑥
B
3.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无关的(
)
A.医院里通过渗析,除去肾炎病人血液中毒素,称为透析。
B.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B
(聚沉)
(胶粒直径在1~100nm之间,不能通过半透膜)
(丁达尔效应)
(FeCl3+3NaOH==Fe(OH)3
+3NaCl)
1663年卡修斯偶尔制得金溶胶,只是将其视为普通溶液
1845~1850年间,意大利科学家塞尔米在实验中曾制得一些“溶液”,他
发现这些溶液中的分散质点比通常的分子要大得多,他把这些奇怪的“溶液”称为“假溶液”。
1861年,英国化学家格雷厄姆对“假溶液”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他发
现将真溶液溶剂蒸发后易于析出晶体,而假溶液溶剂蒸发后大多形成无定形胶状物质,格雷厄姆将它称为“胶体”。
185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做实验,使一束光通过玫瑰红色的金溶胶出现了奇特的现象。
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对奇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光照在胶体上时形成光路,这种现象被称为“丁达尔现象”。
二、胶体
【科学史话】胶体的发现史教材
鲁科版必修1
授课人
课题
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
课时
第3课时
课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通过观察、辨识3种分散系的形态及宏观特征,掌握从分散质粒子大小的角度对分散系分类的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思维观念。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会收集胶体科学史证据和实验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明胶体的独特性质--丁达尔现象,能解释丁达尔现象的原因。?3.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设计探究分散系的各种性质,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胶体科学史的学习,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难点
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胶体的特性、提纯和应用难点:3种分散系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情分析
本节课属于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对物质的丰富性有所了解,知道了分类可以更系统的研究学习物质。胶体处于物质分类的混合物体系中。但不知道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和性质区别。从素养层面看,学生经过第一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宏观和微观分析能力、实验分析探究能力,初步知道了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是对于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联系体会不具体。本节课将发展学生以下的学科素养:宏微结合的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策略、任务探究教学策略、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环节
情境设置
师生活动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
面对生产、生活中众多的物质,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混合物,如何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研究?
学生先阅读教材46页,师生共同总结分散系的知识。明确分散系的定义、组成、分类。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合总结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运用分类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模型认知思维
阅读科学史
3种分散系中,胶体有着独特的性质,又是学生不熟悉的,那么胶体是怎样一步一步,通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被确定为有别于溶液和浊液的分散系的?阅读科学史《胶体的发现史》
学生阅读《胶体的发现史》感受胶体的发现过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关键词假溶液、丁达尔现象的解析,获取胶体的辨别方法。
通过阅读科学史资料,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胶体科学史的学习,发展学生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任务1】寻找胶体
豆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豆浆是复杂的分散系,同时含有3种分散系。如何从中发现胶体,需要进行2次连续的分离过程。先用滤纸分离出滤渣和滤液,滤液再用半透膜分离,得到半透膜内的分散系和半透膜外的分散系。展示生活中有大量的丁达尔现象
老师提供分离出的豆浆中浊液、溶液、胶体3种分散系,引导学生结合科学史发现胶体。并且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胶体,获取胶体的分类。学生通过激光照射豆浆分离液,发现半透膜内的分散系是胶体。亲眼见识丁达尔现象。寻找生活中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发展学生依据探究任务(寻找胶体)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
【任务2】走进胶体内部
学生已经亲眼见到了实验室中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也了解了生活中胶体产生的丁达尔现象。那么为什么胶体会产生丁达尔现象?与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豆浆的分离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展示出3个资料多个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资料1】豆浆分离示意图【资料2】滤纸、半透膜孔径:滤纸孔径大于100nm(纳米)半透膜孔径1nm左右(1nm?=?10-9m)交流研讨1:结合上述资料,尝试分析浊液分散质粒子、胶体分散质粒子(简称胶粒)、溶液分散质粒子(简称溶质)直径的大小范围。【资料3】可见光线照射到大小不同颗粒时的情况当可见光照射到不同大小的颗粒时,会产生3种情况:反射、散射、透过。反射:可见光照到很大颗粒时,会反射,使光线无法透过散射:可见光照到与其波长相近的颗粒时,光线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往四面八方照射,原来入射方向的光减弱,即使不迎着入射光从侧面也可以看到光透过:可见光照到小颗粒时,会透过??交流研讨2:结合资料3中的光学知识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胶体产生了丁达尔现象而浊液和溶液没有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光学实质是什么?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评价小组内活动,通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
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通过观察、辨识3种分散系的形态及宏观现象,掌握从分散质粒子大小的角度对物质分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对实验现象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任务3】感受胶体的应用
了解胶体的性质之后,思考胶体会有什么样的用途,视频展示生产和生活中胶体应用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的应用。展示胶体应用。学生完成实验。实践胶体的一种应用:制备豆腐。交流研讨:将适量石膏固体加入到热豆浆中并搅拌,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任务4】概括提升
完成3个探究任务之后,你对胶体有了怎样的认识?
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
作业布置
1.完成课下练习2.延伸阅读胶体的制备、电泳现象和聚沉现象
板书设计
二、胶体1.定义2.独特性质-丁达尔现象3.提纯4.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化教学”设计理念。通过一杯豆浆的情景描述,巧妙地将胶体、浊液和溶液3种分散系嵌入其中。豆浆情境中融入胶体的本质、分离和性质以及应用。尤其从豆浆变豆腐的环节,使学生亲身体会了化学的应用和价值。通过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获得必要的化学知识。很好的发展了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