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庖丁解牛》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庖丁解牛》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4: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
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观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素养目标
庄周(约前369—前286),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的。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直,崇尚自然,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净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任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作者介绍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的,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主要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主要作品: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著有《庄子》。
道家思想的园地:《老子》(《道德经》)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
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庄子》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天进行了相对的解释。《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写作背景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剖开,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解题
所倚yǐ 所履lǚ 批大郤xì
砉huā然 騞huō然 导大窾kuǎn
大軱gū 肯綮qìng 謋huò然
怵chù然 中zhòng音 更gēng刀
间jiàn 难为wéi 硎xíng 盖hé
藏cáng 向xiǎng然 技zhī 善shàn刀 踌chóu躇chú满志 所踦yǐ
字词正音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文意疏通
替,给

节奏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思考:文章是如何描绘的? 请用一个词来归纳庖丁解牛的表演。
(1)动作:
(2)声音:
(3)节奏: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精彩绝伦

课文探究
1.第一段写了庖丁解牛的情景,试结合他的动作进行赏析。
通过对庖丁解牛时动作、声音和节奏的生动描写,逼真的再现了解牛的全过程,庄子把庖丁解牛说成是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这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展现了庖丁的技艺高超,给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
课文探究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通'何',怎样。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课文探究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课文探究
超过
未曾

精神活动
自然的规律
接触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
2.方今之时,庖丁如何感触牛?
庖丁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这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文意疏通
于天然结构
缝隙
引刀进入
依照
本来的构造
每年
一般
同“枝”,支脉
磨刀石
每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文意疏通
间隙
很薄
宽宽绰绰地
刀刃的运转
因此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意疏通
虽然是这样
碰到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因此
为此
擦抹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活画出庖丁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怵然为戒”,表现出高度警惕;“视为止”,表现了用心专一;“行为迟”,表现出小心谨慎。
赏析“每至于族……行为迟”一句。
试分析庖丁的成长经验:解牛之道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之道”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①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②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③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④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⑤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⑥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
行事。
⑦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养生的道理。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主题归纳
观点一: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洁身自好却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
如何评价庄子的养生之道?
观点二:随顺自然,回归自然。
老庄哲学研究专家陈鼓应先生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这就是一种神游物外的超然境界。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高科技时代,优游自在的生活已渐渐被淡忘,“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 的旋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如何才能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大地?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随顺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节制欲望、清洁精神,让人类得以安然自在地生存!
9.本课成语。
(1)庖丁解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善刀而藏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3)游刃有余 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儿阻碍。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4)目无全牛 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5)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6)切中肯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通假字
  “向”
  “盖”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
 “岁”、“月”,名词做状语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