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课件(2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14:2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丹 柯
高尔基








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情节。2.认识小说人物丹柯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探究小说的英雄主题。3.学习丹柯勇于实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1906 年发表长篇小说 《母亲》 ,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 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风格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
★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
★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特点: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
文学作品:西风颂,唐璜,白鲸记,将进酒
代表作家:雪莱,卢梭,拜伦,雨果,歌德
导入
有人说“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那么为什么伟大的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中心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笔下的作品《丹柯》,去享受这一场伟大的精神盛宴。
梳理情节
开端:面临困境,挺身而出发展:路遇艰险,遭受质疑高潮:高举红心,引领前行
结局:走出困境,被人践踏
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
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一)族人的困境(第1段)
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环境的? 有怎样的作用?
特点: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手法: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 ,预示着摆在人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 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阅读课文前三段,思考丹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① 外族的入侵;
② 环境的险恶;
③ 族人准备投降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是为丹柯的出场拉开序幕,用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懦弱和恐惧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这种扬彼抑此的手法成功地烘托出丹柯地精神面貌, 奠定了主题的基调。
(二)艰难的旅途(2-21)
丹柯想带领族人走出密林,但族人对待丹柯的态度是怎样的,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体现族人态度变化的词语,并思考丹柯有怎样的态度举止?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个性特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族人
丹柯
初陷困境
衰弱,胆怯,将自由先给敌人
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林子是有尽头的
穿越途中,树林愈密
抱怨
快乐而安详
大雷雨来临
怨恨、审问、“你该死”
怒火燃起,又因怜悯而熄灭
雷声隆隆,大雨依旧
包围
剖心、高举,领头向前奔去
树林动摇树顶
勇敢的奔跑
走在前面
穿过树林
充满快乐、踩碎心脏
倒下、死亡
族人——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丹柯——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无私奉献。
人物形象
强烈的美丑对照;扬此抑彼
文章结尾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有何意义和作用?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狭义悲剧: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的三要素。 广义悲剧: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只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庄严和壮丽。
为人物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从而使英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而饱满,增强了小说感人的艺术力量。
探究主题
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
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在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升华我们的人生境界。
我们从《复活》看到了灵魂的救赎,从《红与黑》中看到了虚荣与野心,从《老人与海》中看到了不屈于命运的顽强。
是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有鲜明的主题?
“主题鲜明”不应当是一个衡量好小说的标准。
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哲学著作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等方法暗示出来的。
是不是每部小说都只有一个主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罗兰·巴特)
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鲁迅)
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歌德)
阅读小说,归纳主题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你想说什么主题就是什么主题?
作家创作有一定的倾向性
故事内容有一定的倾向性
环境描写有一定的暗示性
作品中人物精神品质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何分析小说的主题?
通过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
 (1)从丹柯的角度:
①歌颂丹柯式的“乐观,聪明,勇于实践,勇于牺牲自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②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2)从族人的角度:
①告诫世人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②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不能甘当奴隶。
(3)从社会背景的角度:
①批判了革命以前长期处于黑暗中人们的麻木无情  
思考本篇小说的主题
掌握概括小说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1 )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主题)。
象征手法
1、高大坚固的树构成黑暗的森林
2、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
3、文中的主人公丹柯和族人
丹柯:
族人:
4、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
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
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先驱者带领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结 语
现在读完这篇小说的同学们领略了英雄丹柯的伟大,已经和之前刚打开书本时的你们判若两人了。其实像丹柯一样的英雄在我们身边也无处不在,如前不久因救火而牺牲的30位凉山英雄们。而如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和平年代,也正是因为有太多有形或无形的英雄在默默付出,因此,我们应该向这些英雄们学习,向英雄们致敬,多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精神品质,造福他人。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