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9 08:2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29030011036300-1087755395605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受古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者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
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2.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
A.《摩诃婆罗多》 B.《汉谟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3.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其中对众多女子都有花语隐喻其生平,这与中国哪部经典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三言二拍” D.《红楼梦》
4.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C.追求道德和正义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5.冯天瑜在《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别》一文中写道:“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制),遂成一汉字重要史学术语。”据此定义,下列分别属于中西方“封建时代”的是(  )
A.夏商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B.秦汉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C.殷周时期、法兰克王国时期 D.明清时期、英国都铎王朝时期
6.以下是一位学者就某主题所列举的提纲。由此可得出合乎该主题的结论是(  )
印第安人的历史
500多万到4 000多万
①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 ②人口:1 ③语言:数千种 ④其他: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 ⑤转折: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文明间的联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入侵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7.古希腊古典初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量关系是万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数量关系(比例关系)与美是互通的。古典盛期的苏格拉底却认为“对于使用它的农夫说,一个有用的粪筐,就是美的东西”。美学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
A.人文精神的觉醒 B.平民权利逐步增加
C.自然科学的衰落 D.出现学术争鸣盛况
8.《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实现了社会平等 B.维护了私有财产
C.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媒体大肆宣扬:“所有斯拉夫人应当只使用一种语言——俄罗斯语,只有一种信仰——东正教,只有一个领袖——沙皇。”东正教与沙皇统治之间关系如何(  )
A.俄罗斯是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B.沙皇与东正教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C.东正教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工具
D.东正教是俄罗斯主要的宗教信仰
10.《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以牙还牙”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B.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
C.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 D.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1.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谭》 D.阿拉伯数字
12.与西塞罗同时代的法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市民法,回答市民法的问题。西塞罗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而是从“法律和法的根源”以及“从哲学深处汲取法的原理”来“解释法的本质问题”。这说明西塞罗所认为的“法”(  )
A.是古罗马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B.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是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 D.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是观念
13.罗马法“民众令状”规定,如果某人在公共道路或通道上施工或放置某物,使公共道路 或通道的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任何罗马公民都可以向执法官申请禁止令状,阻止他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己实施,那么公民可以申请要求恢复以前状态的令状。这反映了(  )
A.罗马法对罗马共同体利益的保护 B.罗马法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民众令状”是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 D.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
14.罗马法无遗嘱继承体系中,适用顺位亲等优先原则,处于第一顺位的是所有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只有当满足“无婚生子女”以及“无配偶”这两个条件时,才可获得父亲遗产的六分之一,否则不参与继承。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 B.注重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
C.顺应了自然法的要求 D.急需扩大自身的适用范围
15.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原先的罗马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邦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财产可能被没收,这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罗马帝国制定了(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6.罗马法学家提出的原则与理论,都是针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法律问题。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罗马人的“重要兴趣是发现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这说明古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实用性 B.灵活性 C.崇尚自然法 D.保护私有财产
17.古罗马的妇女外出时,会用帕拉遮盖住自己的身体和头部,如果一位已婚妇女外出时忘记穿帕拉,这就意味着她自己“退出”了婚姻,她的丈夫可以此为理由与其离婚。这反映了古罗马(  )
A.法律忽视女性权利 B.具有男权社会政治特征
C.公民平等难以实现 D.经济能力制约阶层关系
18.罗马建国初期,对私人权利的保护实行“自力救济”原则允许受害人对加害人进行“同态复仇”。到玛尔库斯皇帝时则规定,凡债权人自行夺取债权的,即使未采取强暴胁迫的方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即“公力救济”原则,这一转变(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B.体现了对平民利益的保护
C.推动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缓解矛盾巩固统治
19.公元前3世纪,罗马外事大法官在审理跨国民事和商事案件时,会综合所涉各国与案件有关的实体法,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运用“衡平”(消除差别之意)手法做出裁决。外事大法官的裁决(  )
A.推动了万民法的产生 B.终止了公民法的行使
C.平息了跨国民事纠纷 D.平衡了各民族的利益
20.12—16 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2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这说明罗马法(  )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推崇法律至上法治理念
22.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在王宫前廊相遇,游叙弗伦要告自己的父亲杀人。苏格拉底开始表示不理解,但他相信,游叙弗伦告父亲是有理由的,他之所以做出控告父亲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虔诚,即对神无所隐瞒。可见,苏格拉底(  )
A.强调神性 B.注重人权 C.倡导民主 D.推崇理性
23.寓言《熊与隐士》:隐士和熊是好朋友。一天,熊正守护在林间睡着的隐士,为他驱赶蚊蝇。这时,一只苍蝇来叮隐士的额头,无论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怒了,举起一块石头狠砸苍蝇,苍蝇被砸死了,但隐士的脑袋也裂成两半。能用来说明该寓言道理的是(  )
A.认识你自己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挚友如异体同心
24.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说他是“人类的导师”,罗素说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这里的“他出生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有国家就需要有国家治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治国的方略,让他们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之子;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
材料三 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分别是这两种方式的最有代表性的发源地。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是在走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质朴道德和风俗习惯之后形成了国家形态的,但两者的“走出”方式截然不同。希腊人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彻底告别氏族社会,开启了法治的传统;华夏民族则在农业环境下延续、升华了血缘伦理关系,奠定了道德立国的基础。由此,两者分别衍化出“法治”与“德治”的政治—文化传统。
——徐圻、金鑫著《“法治”与“德治”的文化渊源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推进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中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其它治国方略。(4分)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伦理治国、独尊儒术,的确成功地维护了专制王朝两千多年,但我们民族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试结合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相关史实,简述我们民族付出的代价。②古希腊文明是今天整个西方文化的摇篮,不管是科学、哲学、艺术,还是历史、政治、法律,都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除了宗教——基督教不是从希腊产生的)。试以奥林匹亚遗址为例证,从一个侧面管窥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地位。(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 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3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雅典卫城的建筑并没有沿着某一条中轴线对称,而采用一种完全不对称的群体空间构成形式,呈现出一种看似自由灵动的布局特征。不同于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通过中轴对称营造出一种威严壮观的气势,雅典卫城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独特方式来表现建筑群的气势……在雅典卫城中,可以看到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这些古希腊建筑的柱式比例、尺度以及建筑群布局方式都带有强烈的人性意识,体现对人的尊重。帕特农神庙距离山门入口的距离80米,是为了让人进入卫城能够有对帕特农神庙最舒适的观赏条件……雅典卫城的建筑师们在对人体尺度、人观赏建筑的视觉效果以及心理感受等与人相关的因素方面做了很多考虑。
——孙迪《古希腊雅典卫城群体建筑布局手法研究》
材料二 中国从西周到秦统一,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两者的“古典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在历史上大体处于同一年代的文明古国,在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却显示出如此鲜明的反差,其由安在?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思想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胡钟达《古典时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卫城和北京故宫各自的建筑特色?(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古典时代”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造成希腊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差异的原因?(9分)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历史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程度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所以D符合题意,正确;历史也有自己的真实面目,不会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A不符合题意,排除;时间更近不一定更为真实,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的真实不是靠学者修正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A
【解析】《摩诃婆罗多》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荷马史诗》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给后世提供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再结合材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符合题意的是A。
3.【答案】D
【解析】《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以及用花语隐喻女子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中对诸多女子名字的描述体现“物哀”思想,因此选D。
4.【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知苏格拉底探讨人类社会并追求道德和正义,故A和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的直接民主,故B解读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现神秘主义色彩,故D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制”,对应分封制,中国古代在殷商时期有原始分封,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的制度;西欧的中世纪分封制流行,封建领主拥有庄园和武装。故对应殷周时期和法兰克王国时期,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印第安人的历史”“15世纪末以前,独立发展”“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可知,1492年后印第安人的历史发生转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首航到达美洲,开始了西方对美洲的殖民,D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7.【答案】A
【解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关注重点在数量关系,而苏格拉底的关注重点在人,因此这一变化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觉醒,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对比情况,故无法体现某一阶层权利的变化,排除B项;古希腊时期自然科学尚未产生,其正式形成是在17世纪,排除C项;二者并非同一时期,且只是观点不同,并未体现“争鸣”,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C。《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贵族利益,并没有实现社会的平等,排除A;材料旨在强调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平民利益,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排除B;《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
9.【答案】C
【解析】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的中心,东正教也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十二铜表法》“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从而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故选A项;《十二铜表法》告别了习惯法,走向成文法,排除B项;习惯法下贵族对法律可以随意解释,排除C项;习惯法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十二铜表法》是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予以规定而已,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一是“中世纪”,即封建社会,二是“文明交融和发展”,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成就,故D项正确。《荷马史诗》与《哈姆雷特》不是中世纪的作品,故A.B两项排除;《天方夜谭》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代表成就,但不是东西方文明交融和发展的典型代表,故C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而是从‘法律和法的根源’以及‘从哲学深处汲取法的原理’来‘解释法的本质问题’”可知,西塞罗所认为的“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故选A项;据材料“西塞罗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周旋于细枝末节当中’”可知,西塞罗没有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这个法是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解释法的本质问题,没有强调其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是观念,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如果某人在公共道路或通道上施工或放置某物,使公共道路或通道的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任何罗马公民都可以向执法官申请禁止令状,阻止他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己实施,那么公民可以申请要求恢复以前状态的令状”可知罗马法保护公共设施,旨在维护公民的共同利益,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个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模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内容,而非民主政治的形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内容而非特征,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罗马法无遗嘱继承体系中,适用顺位亲等优先原则,首先是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只有满足一定条件后,才可获得父亲遗产,否则不参与继承,这反映罗马法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无遗嘱遗产实施划分,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罗马法在无遗嘱继承体系中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对财产实施划分,不能反映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无遗嘱财产继承的问题,而非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排除B项;罗马法扩大自身的适用范围指罗马法由维护公民的利益到维护自由民利益的转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答案为万民发,选D。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都是针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可知罗马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罗马人的法律思想具有应用法学的特点,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而注重法的实务,以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如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问题,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解决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反映不出灵活性的特征,排除B项;自然法是一种观念,古罗马人认为自由、公平、正义、理性等 自然法的观念高于立法及法律,但材料并未反映自然法的这些观念,排除C项;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只是罗马法实用性特征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古罗马对妇女服装有严格要求,甚至丈夫可以此作为与其离婚的理由,说明古代罗马男女不平等,男权社会特征明显,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体现女性权利被忽视,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男女性别关系问题,不涉及公民之间的平等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罗马男权社会特征明显,不涉及经济能力制约阶层关系,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由“自力救济”原则到“公力救济”原则的转变,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利用法律来维护公民的利益,这有助于维护统治,故选D项;题干提到的内容与是否商品经济无关,只是对公民利益维护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题干所述原则变化针对的是私人,指的不只是平民,而是全体公民,排除B项;题干是对执法的规定,而不是审判制度的规定,排除C项。
19.【答案】A
【解析】外事大法官的裁决不是根据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根据各国实体法与法的精神灵活审判,这种一案一例的做法推动了万民法的产生,故选A项;公民法在公元前3世纪依然产生着重要作用,排除B项;“平息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衡平”指公平正义,消除差别,裁决不可能“平衡了各民族的利益”,排除D项。
20.【答案】B
【解析】12—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生、兴起和扩张的时期,此时对罗马法的注释、评论、解释和适用于法律实践,是为了从罗马法中寻找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法律观念和内容,说明罗马法承担了时代的需求和价值,故选B项;中古时期,欧洲研究宣传罗马法的热潮促进罗马法的传播,而罗马法才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将罗马法原则用于法律实践,而古罗马文明既有法律又有政治制度遗产,存在概念扩大的现象,排除C项;罗马法司法原则强调公平、渗透自然法思想,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法律上的平等原则,来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因为商品交换依据商品价值,而价值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这说明罗马法的平等源于商品经济,也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罗马法主张法律面前公民的人人平等,而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罗马法中平等观念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而非其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排除C项;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内容而非罗马法的地位,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但他相信,游叙弗伦告父亲是有理由的,他之所以做出控告父亲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虔诚,即对神无所隐瞒”可知苏格拉底主张对神的虔诚,是逻辑、理性的体现,故选D项;苏格拉底强调人性而非神性,排除A项;近代资产阶级注重人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
2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寓言故事,熊是为了守护他的朋友隐士,而最终却伤害了隐士,说明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故选C项;认识你自己应该是对自己的理性反思,对自己的不断探索,排除A项;人是万物尺度强调的是人的重要地位,排除B项;挚友如异体同心说的是朋友之间心意相通,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古代最博学的人物”“人类的导师”“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等信息可知这里的“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其出生于希腊色雷斯的斯塔基拉,在地图中的①,故选A项;图中②是雅典,非亚里士多德出生地,排除B项;图中③是斯巴达,非亚里士多德出生地,排除C项;图中④是以弗所,并非亚里士多德出生地,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15分)
【答案】(1)特点:以罗马民族为核心,区别对待境内其他民族;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地区。(2分)
作用: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1分)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任意2点,2分)
(2)观点: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实践德政。(1分)
方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答:主张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也可得分)推行教化,养士求贤。(1分)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1分)
(3)选择①代价:政治上,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表明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扼杀了民主因素的增长。(3分)思想文化上,理学僵化;科举制演变为“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3分)选择②摇篮地位:奥林匹亚是古代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1分)公元前776年,奥林匹亚举办的第一届体育竞技盛会。作为宙斯祭祀庆典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地人借此表达对宙斯的敬意,对力量和智慧的崇拜。(1分)奥林匹亚竞技会逐渐拥有了某种精神含义,即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奋发上进、崇拜英雄等。(2分)集中体现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人文主义精神。(2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可概括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地区;从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可概括以罗马民族为核心,区别对待境内其他民族。第二小问作用,结合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从罗马法处理利益关系、巩固罗马民族地位、维护罗马政权稳定等角度,以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对行政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可分析罗马法在推进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中的作用。
(2)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之子;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了君主为民而立,需以德安乐民,可概括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实践德政。第二小问方略,结合董仲舒为维护汉代加强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提出的其他治国主张,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其它治国方略。
(3)选择讨论①,结合问题可知需要论述的是2000多年的维护君主专制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导致中国思想、文化、科技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局面,故结合明清时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说明。选择讨论②,从问题以奥林匹亚遗址为例证,从一个侧面管窥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地位,可知从奥林匹克这一体育运动角度来阐述介绍古希腊的文明,结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所崇尚的运动精神,渗透的古希腊的思想观念,说明理解古希腊的文明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26.(18分)
【答案】(1)差异:①《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②《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而《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③《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而《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3分)
原因:①思想:《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入法);《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②经济: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③政治:中国是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6分)
(2)进步:制定宪法作为法治的前提(反对人治);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6分)
(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任答三点即得3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可知《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据材料一“《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可知《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而《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据材料一“《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可知《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唐律疏议》物权法简洁。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礼法结合;据材料一“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可知《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依所学,在政治方面,中国是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经济方面,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
(2)据材料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可知,进步之处在于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可知以宪法以为法治前提:“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可知他重视保障民权:“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可知他重视司法独立。
(3)据材料三“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说明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据材料三“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结合所学可知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7.(19分)
【答案】(1)雅典卫城:顺山势而建,不规则布局(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宏伟壮丽;柱式、柱廊式建筑特色鲜明;雕刻精致华美;体现人文主义。(任取三点得6分)
故宫:中轴对称;布局严谨;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对比强烈。(4分)
(2)走向:中国:由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3分)
希腊:由君主制和贵族制走向民主制。(2分)
原因:地理环境不同:中国地域广阔、大河文明;希腊山岭沟壑多,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
经济基础不同:中国小小农经济为主体需要的中央集权保护;希腊是工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为主。
思想基础不同:中国“家天下”思想占主导,相对封闭。希腊海外活动频繁,思想多元、开放。(以上任选两个方面得4分)
【解析】(1)第一小问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材料一“采用一种完全不对称的群体空间构成形式,呈现出一种看似自由灵动的布局特征”,可见顺山势而建,不规则布局(错落有致,自由活泼);材料一“独特方式来表现建筑群的气势”,可见宏伟壮丽;材料一“带有强烈的人性意识,体现对人的尊重”,可见体现人文主义;结合所学知识,还包括柱式、柱廊式建筑特色鲜明;雕刻精致华美。第二小问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材料一“中轴对称营造出一种威严壮观的气势”,可见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结合所学知识,还包括,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对比强烈。
(2)第一小问中国和希腊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从先秦时期的贵族宗法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雅典是通过民主改革,由贵族制过渡到直接民主制。第二小问希腊与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差异的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保护,同时也符合传统的“家天下”思想;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思想多元、开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推动民主改革,最终确立雅典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