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440012204700-1087755395605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2.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3.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公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C.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4.截至目前,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1100万之多。2015年,美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排除通胀等其他因素,1990年至2013年,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国贫富差距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发经济“滞胀”
C.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 D.美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千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6.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定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 )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7.“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8.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单位:人)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
年份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35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81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1188000
6252000
8211300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美洲
9.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10.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 )
A.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C.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1.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开启了亚欧的交往 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
C.是血腥的暴力征服 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
12.下列有关图2所示信息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有( )
图2 15—18世纪大西洋奴隶贸易
①该贸易应该始于16世纪,其数据真实性有待考证
②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当时奴隶贸易的主动力
③18世纪数据急剧上升与英国原始积累紧密相关
④戈雷岛是这场血腥贸易的重要枢纽及直接见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13.“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14.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 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 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5.1774年在一次会议上,白人建议印第安人把子女送到威廉斯堡接受欧洲型的教育,但是遭到印第安人反对,甚至提出了相反的建议:要求英国绅士送一二百名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并且相信印第安人会把他们教育成懂礼貌的人。材料反映了( )
A.殖民者的文化殖民 B.印第安人盲目文化自信
C.文化的交流与隔阂 D.松散的体制缺乏权威性
16.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慘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
A.国际协商能保障华工的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7.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说:“日本人在暹罗(泰国)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这一论述旨在( )
A.唤起民族认同 B.巩固统一战线 C.抗击日本侵略 D.维护领土安全
18.表2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纺织中心佛罗伦萨毛纺织品产量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
时间
1560年
1600年
1650年
产量
30000匹
13000匹
6000匹
A.工业革命的冲击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政治分裂的阻碍 D.罗马教廷的束缚
19.洛克在《论财产》中指出:财产权起源于劳动,土地所有权的获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无法获得其土地的所有权。洛克的观点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关注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B.欧洲人轻视印第安人狩猎文明
C.欧洲人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D.欧洲人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0.“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们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 )
A.印第安人 “地理大发现”以前 西班牙人
B.中国人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人
C.日本人 “黑船事件”以前 美国人
D.埃及人 拿破仑入侵以前 法国人
21.地理大发现之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
22.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D.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23.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24.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
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B.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
C.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2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 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的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对跨洲人种交流的影响。(8分)
(2)阅读材料二,“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条件。(6分)
27.(18分)殖民主义
材料一
“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被称为“猪仔”,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1)依据材料一,在图中画出近代人口跨地域迁移的路线。(3分)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概述材料一中人口跨地域迁移的影响。(9分)
材料二 奴隶贸易延续 4 个世纪之久,是非洲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时期。英国是 18 世纪成为最大的贩奴国。
1791年拉丁美洲的海地爆发黑人奴隶起义,反对法国殖民统治,1804年海地独立。英国在加勒比地区种植园的奴隶也不断造反。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了诸如“自由”“平等”“慈善”等具有潜在反奴倾向的观念。其一位哲人论述到:没有人生来就是奴隶,主人把奴隶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实际上是抢夺所致,而非权力所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废奴运动中。
1787年,在英国成立了“废除奴隶贸易协会”。 1789年开始,政治家威廉·威尔福伯斯每年都向下议院提交取缔黑奴贸易的提案,向民众宣传非洲黑奴贸易的残暴恐怖。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3)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6分)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历史答案与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正确。
2.【答案】B
【解析】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选B。解决粮食问题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表述片面,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排除C.D。
3.【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阅读可以了解到,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本题选B项,A项与题意无关;C项从材料中未能反映;D项材料反映的民意调查,没有反映政府的政策。
4.【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美国贫富差距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收入差距现象与经济“滞胀”无关,故B项错误;在美的非法移民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下人口的流动,因为文化水平低,导致收入降低,资源分配不平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千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故选C项;材料强调欧洲民众的担忧,并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移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并不是民族融合,排除B项;欧洲民众不属于弱势群体,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中可以分析出,美国在国际移民问题采取单边主义,“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冷战思想,排除A;材料只反映出美国对移民问题的态度,没有涉及反全球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移民政策,而且国际迁移对文明演进有促进作用,故排除D。
7.【答案】A
【解析】“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通之处,所以本题考查的就是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点。宗教改革反对教皇的控制,强调“因信称义”;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和自由,所以选A。
8.【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1490年该洲居民都是原住民,但1570—1852年白人和黑人的人数大增,而原来的原住民则减少,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白人对该洲实行了殖民扩张政策,大量的白人来到该地,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实行了屠杀政策,同时又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把大量的黑人从非洲掠来,贩卖到美洲,导致黑人和白人增加,印第安人减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混血后代,成为混血人种,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依题意非洲殖民地输出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品,结合所学知识,欧洲殖民者掠夺非洲殖民地原材料并倾销商品,故选C项;人口丧失使非洲劳动力缺乏,与材料中经济结构不合理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无法说明非洲物产是否丰富,排除B项;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不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奴隶贸易……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可知,奴隶贸易打乱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故选A项;材料重在强调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的破坏,没有涉及到对多元文明格局的打破,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奴隶贸易给非洲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涉及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也没有涉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结合所学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亡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疾病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美洲”不是亚欧的交往,排除A项;材料“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说明不是血腥的暴力征服,排除C项;材料“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说明不是物种的交流,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从图示可知奴隶贸易开始于15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在15世纪最先开始奴隶贸易,故①错误;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流向主要是美洲,动因是土著印第安人被屠杀,劳动力紧缺,故②正确;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奴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资本原始积累,故③正确;戈雷岛,原意是“良好的锚地”,近代史又被称为“奴隶岛”,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至少有2000万黑人奴隶从此地被转卖出去,有500万人死于岛上,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分析是与美国西海岸越洋相对的中国移民,据材料“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可知排斥华工,故选B项;印第安人是美洲本地人与材料“越洋寄回家中”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可知不是欧洲移民 ,排除C项;据材料“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可知美国是反对移民不是支持贸易,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但不等于香料在以前就不存在,故②错误;可可是美洲物种,故③错误;牛肉为旧大陆物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入美洲,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15.【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表明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明相遇的背景下相互之间不认同,两者文化交流存在隔阂,故选C项;材料中提到印第安人要求英国送孩子到印第安人那里接受教育,这不是文化殖民,排除A项;印第安人比较落后,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和文化自信没有关系,排除B项;料并未体现出政治体制的松散,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说明清政府开始用国际外交方式解决华工问题,故选B项;文中涉及的是在处理化工问题上,郭嵩焘的主张,排除A项;这只是郭嵩焘的主张并不是清政府的实际行动,排除C项;这只是郭嵩焘的主张并不是清政府的实际行动,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顾颉刚在《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提到日本在泰国宣传广西、云南为掸族故居,鼓动其收复失地,又有人 在缅甸拉拢土司,收纳华工,这些史实应该是日本全面侵华后实施民族分化政策,所以这一论述是为了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故选A项;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旗帜,与日本等国的民族分化政策无关,排除B项;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在此之后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抗击日军的侵略,而材料论述应该是针对日本等国的民族分化政策,强调中华民族只有一个,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所以这一论述的目的并非抗击日军侵略,排除C项;维护领土的安全需要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需要全民族的抗战,所以面对敌人的民族分化政策,首先要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这一论述本身目的在于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引起商贸中心转移,与材料中“佛罗伦萨”的毛纺织品产量急剧下滑相符,故选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与材料中“1650年”不符,排除A项;C项没有变化,排除C项;D项没有变化,排除D项。
19.【答案】C
【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洛克认为“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不是获得财产权的理由,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据材料长期生活在北美的印第安人无法获得土地土地所有权可得,洛克在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辩护,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不涉及,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他们”受到外来者的影响而染上他们从来没有得过的病,也说明了二者之间以前没有联系,新航路开辟符合这一特征,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同时也带来了天花等病毒,使到美洲印度安人大量死亡,所以题目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分别指的是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前和西班牙人,选择A项符合题意。
21.【答案】C
【解析】由材料“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农作物的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推动早期全球化,故选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排除B项;新航路并未改变经济结构,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材料中“欧洲人侵略的开端”“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矛盾,不可能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故A项错误;均缺乏史料实证,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反映了遭受残酷的种族灭绝等苦难,不能以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来无视殖民灾难,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有的史学家”表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史料,会导致不同的解释,故D项正确。
23.【答案】B
【解析】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指的是当今时代的移民。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移民。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黑奴贸易。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移民。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故B正确。
24.【答案】D
【解析】早在18世纪,西方一方面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另一方面推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这说明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选D项;普世价值观指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包括公平、正义、自由、民主,而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体现不出这些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方推行双重标准,而不是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吻合,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20分)
【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第(3)题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
26.(14分)
【答案】(1)现象: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菌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2分)
影响:为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需要,殖民者贩卖黑奴至美洲。(2分)
(2)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的整体化/一体化趋势。(2分)
历史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发展;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信工具的创新;各地区人口、物种的大规模流动。(4分)
【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一“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但同时给新大陆带去大量的病菌,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菌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的现象。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无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至美洲,即促进了罪恶的黑奴贸易。
(2)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据材料二“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可知,这时期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是“西班牙流感”肆意全球的主要原因,因此“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历史条件,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发展;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信工具的创新;各地区人口、物种的大规模流动等角度入手。
27.(18分)
【答案】(1)划线(3分)
(2)影响: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美洲殖民地的开发。非洲、亚洲失去大量精壮劳力,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破坏。黑奴贸易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9分)
(3)原因: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英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可得迁徙路线为从非洲和欧洲到美洲;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被称为‘猪仔’,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可得迁徙路线还有从亚洲到美洲。
(2)根据材料一“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可得非洲、亚洲失去大量精壮劳力,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破坏;根据材料一“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可得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根据材料一“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可得黑奴贸易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1791年拉丁美洲的海地爆发黑人奴隶起义,反对法国殖民统治,1804年海地独立”可得黑人奴隶不断起义,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根据材料二“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了诸如‘自由’‘平等’‘慈善’等具有潜在反奴倾向的观念。
其一位哲人论述到:“没有人生来就是奴隶,主人把奴隶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实际上是抢夺所致,而非权力所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废奴运动中”可得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废奴运动兴起;根据材料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它的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同时也有英国一些政治家的长期努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