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7 19: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公元前
2070年
夏朝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商朝
西周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政治上:
诸侯争霸、兼并
文化上:
经济上:
铁农具、牛耕
回顾一下吧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
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01
智者——老子
印象老子
——一个远去的背影
老子的资料并不清楚,一般认为他比孔子大,担任过周王室图书馆的馆长,世道混乱使他决定出关隐居,边关守卫让他留下一些文字作为出关的条件,他不得已就写了五千字,那就是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写完,他骑着青牛,背着白口袋,消失在关外灰色的山野中。司马迁说:“不知其所终。”这个背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年代:
哪国人:
姓名:
创立的学派:
思想观点:
重要著作
阅读书本P38,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钟)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2、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1、顺应自然
3、“无为而治”
《道德经》
(道家的经典)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德经》书影
李耳
智者——老子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1、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辩证法思想

《塞翁失马》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相互转化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02
仁者——孔子
印象孔子
——一位永远的导师
与老子相比,孔子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觉得世道混乱,君子就应该担当起不断讲述、四处传播的责任。他不会出关隐居,而是创办了一所“流浪大学”,周游列国。初一看,他到处受阻,难以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实际上,在他带领学生流浪的过程中,
完成了一项系统的文化考察,为儒家思想形成做好了理论准备。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远的导师。
生平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回家之后,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到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只字不提。

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的核心思想


爱心、同情心
和谐相处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疑)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政治上: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春秋后期,有一对平民夫妇听闻孔子开坛收徒的事情,于是商议着让自己的孩子拜孔子为师。但由于他们出身平民,担心孔子不会收他们的孩子为徒弟?为此他们担心不已。同学们,根据你对孔子教育主张(课本39页第三段)的了解,这对夫妇的孩子能去上学吗?
情景模拟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教育:开创私人讲学、提倡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
孔子这样做,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原则?
材料二: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
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就去问老师,孔子笑呵呵地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退缩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
材料分析
因材施教
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了哪本书?
《论语》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
03
齐国设立
学宫,燕国筑
黄金台,秦国
下求贤令,吸
引各派学者前来讲学、著书、辩论治国之术。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开创兴办私学之风,改变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私学兴盛
文化发展
战争不断,
招揽人才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
联系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礼治”、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贤能、节俭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依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孟子
自主学习,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作品(提炼总结)5min
百家争鸣之意义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荀子
老子
韩非子
改革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仁、礼、德治”
“精神自由”
“仁政”
“非攻”
“礼治”
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
面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剧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适合成为治世药方?为什么?
拜师学艺
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来教化同学们
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某校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
儒家
法家
道家
损坏公物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应严厉惩罚
“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