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章 古诗阅读
第二章 古诗阅读
重点 1、能够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2、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作用;
3、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析语言以及表现手法。
难点 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并品析诗歌的语言。
易错点 诗歌含义的理解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高频考点 描绘画面;“炼字”;赏析名句;把握诗歌内容以及情感。
第一节 诗歌鉴赏之整体感知
【考纲要求】
阅读古代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解读】
1.利用文本理解诗歌内容,诗歌鉴赏题一般都遵循着“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就寄托在诗词的字里行间;
2.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作风格;
3.抓住是诗歌中的意象,阅读诗歌的过程中,领悟诗歌意象的寓意,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诗鉴赏的“五根拐杖”:
一、审标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以及内容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标明诗歌应该是边塞诗。这样能够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答题会更有针对性。
二、看作者
(一)通过作者看时代背景
比如看辛弃疾的诗作,我们了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南宋抗击金人入侵的时代,他一生都在主张抗金,所以他的诗作很多反映的他以收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比如同是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各不相同。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诗有时则用画家的手法,层层设色渲染,色彩对比鲜明。
三、查注解
出现在诗歌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看作是最有效信息,包括注释,古诗词后面附着的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提供背景资料,有的介绍作者、朝代,有的解释词语,帮助我们解读诗词,甚至还有可能暗示题目答案。
四、析章法
(一)起——开端部分,通常扣题
(二)承——承接前文,加以申述
(三)转——转折部分,扩展诗境
(四)合——收束全篇,卒章显志
五、析意象
鉴赏诗歌,就是透过字面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深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其中的“日暮”“烟波”,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波涛浩渺的空旷悲凉图画,置身其中,人很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所归依,因此自然而然地触发了思乡之愁,发出了“乡关何处是”的追询。诗句中,情与景和谐地融合了一起,产生了撼人心魄的共鸣。
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还必须了解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把握诸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流逝”等符合我国传统民族心理的审美特点。这样,品味意境时,才会更深入诗人的内心。
在此之外,还可以寻找并赏析关键字:
1、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2、关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
3、关注灵活隽永的数词
4、关注强化感情的副词
思维导图:
减字木兰花 琴
[宋]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这里指曲调。
(★★)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 ”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⑶ ;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以及意境的描绘”的知识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1)处用词中字填空,渲染气氛的一个字自然是“静”;(2)处用词中句子填空,根据白居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也能很快找到答案;(3)处用具体地语言描述,其实质就是描述前两句所显示的画面,不能简单翻译,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答案】⑴静 ⑵未动宫商意已传 ⑶示例: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教学建议】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时,要注意抓住诗歌常见意象,重点关注关键词,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考点】本题主要是诗歌内容的把握
【解析】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白云”“青溪”“落花”“流水”,以及关键词“闲”门,“深”柳,以及题干中的提示——用诗中的字进行概括,所以不难发现读书堂环境“幽”。
【答案】D
【教学建议】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情感。
第二节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考纲要求】
阅读古代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解读】
1.诗歌中的一些景物被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情感,这就是是各种的意象,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就产生了意境,对意境的把握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诗歌的情感;
3.南京中考考点中,对于画面的描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内容,并对意境进行描绘。
一、意象:
(一)意象的定义:
最早人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景物进行记录,久而久之这些特殊的景物也就是被赋予了作者情感,变成能引发联想,激发情感的具体东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是意象。
(二)诗歌意象的分类
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江雪”
叙述性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
(三)明确诗词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1、营造氛围
2、塑造背景或环境
3、塑造意境
4、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5、奠定情感基调
(四)把握意象的常见分类
1、常见送别类意象(柳、酒、长亭、南浦)
2、常见愁苦类意象(梧桐、杜鹃、落花、流水)
3、常见思乡类意象(月亮、鸿雁、西风、青鸟)
4、常见抒怀类意象(梅、菊、竹、草木)
5、常见爱情类意象(红豆、连理枝、莲)
6、常见战争类意象(长城、楼兰、羌笛)
7、常见闲适类意象(五柳、东篱、三径)
(五)思维导图
二、意境:
(一)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二)描绘意境的常用词语:
意境通常有它常用的词语,根据意境的特点,意境可以分为如下类别: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不同点:
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2、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相同点:
诗歌通过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诗歌通过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四、描绘意境的步骤
1、找出诗中的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首先翻译,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优化语言,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自然清新、寂寞冷清、苍凉萧瑟、幽深僻远、淡薄闲适、优雅飘逸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描绘”的知识
【解析】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根据标题以及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诗歌写作的内容是元宵节赏月。另外根据三四句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意象主要是——月亮、花灯、赏灯人。最后结合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将画面描绘出来,但是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中的反问语气。
【答案】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教学建议】在进行诗歌鉴赏中,能够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描绘”的知识
【解析】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根据标题“咏梅”我们可以知道诗歌写作的内容是吟咏梅花,并由此可以推断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描绘画面中,抓住意象——白雪、寒梅、琼枝。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一幅雪中红梅图。
【答案】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若是翻译亦可,但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教学建议】在进行诗歌鉴赏中,意境描绘要结合注释。
第三节 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
【考纲要求】
阅读古代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解读】
1.明确诗歌中的形象,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一般是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3.了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特征,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主观情感,了解其含义,来帮助我们鉴赏诗歌。
诗歌中形象:
概念解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诗歌的“形象”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因此,“诗歌的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
一、诗歌中形象分类:
(一)诗歌人物形象类别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自我形象。
2.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非作者本人),如柳宗元的《江雪》。
(二)把握人物形象的角度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三)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1.英雄——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3.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
4.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
6.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二、诗歌中景物形象:
(一)含义: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二)区分:物象不等于意象,但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基础。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三)如何分析物象
1.分析诗中描写了事物
2.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
3.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者理想的深层分析。
三、诗歌中想象的把握与解题技巧:
(1)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
(2)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
(3)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
四、思维导图
水仙子﹒咏江南
(元)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菱荷①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②,爱杀③江南。
注释:①芰(jì)荷:芰是菱的古称。芰荷指菱叶与荷叶。②飐(zhǎn):风吹物使之颤动。③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除美丽的自然风光外,曲中哪些景象体现了江南的富庶与繁华?请用几个短语概括。(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的把握与概括
【解析】首先根据标题以及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诗歌写作的内容是赞颂江南美好的风光。另外根据题干的要求可以看出物找关键词要抓住“富庶与繁华”,结合文本找到相对应的关键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能够用短语进行概括。
【答案】鳞次栉比的建筑 画船聚集 酒旗飞扬 香风珠帘等(只要能概括诗中“两岸人家接画檐。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这些诗句的内容,写对一个1分,共2分)
【教学建议】诗歌鉴赏的阅读中,一定要注意诗歌的标题以及注释内容, 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
清平乐 检校①山园②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③,白酒床头初熟④。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巡查,查核。②山园:作者隐居上饶时居住的庄园,园内种植瓜果树木。③社肉:祭神用的肉。④初熟:酒刚酿成。
(★★)下片写了词人巡查中发现有儿童正用长杆扑打、偷取园中树上的梨和枣,此时的词人不让旁人去惊动,而是安静悠闲地欣赏起了小孩子们的举动。请分析有何妙处。(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人的自身形象以及情感的分析
【解析】根据下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谢了“闲看儿童偷梨枣”一事,抓住关键词“莫遣”“闲看”,就不难得出作者多儿童的包容宽厚以及闲适的心情,表现可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当时生活的喜悦。
【答案】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因而欣赏他们的举动,衬托出词人作为长者的包容宽厚与闲适心情,表现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透露出对当时生活的喜悦之情。(“衬托”1分,情感1分)
【教学建议】在进行诗歌鉴赏中,抓住主要事件,重点抓住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与情感。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石门:山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借助下面的资料,说说诗中“飞蓬”的形象比喻什么。(2分)
飞蓬,又名孤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是古诗中常见的形象,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
【考点】本题考查诗人形象的把握
【解析】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属于送别诗,这道题考查了对于意象的把握,并且借助了相关的资料,资料中对于飞蓬做出了解释,并通过李白的诗,不难发现“孤蓬”是指漂泊无定的孤客。
【答案】飘泊无定的孤客。
【教学建议】对是各种常见的各类意象进行归纳整理。
第四节 诗歌鉴赏之“炼字”
【考纲要求】
阅读古代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解读】
1.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是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深度解读诗歌;
2.诗歌中的“炼字”不仅要结合原诗歌的意境,还要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结合起来;
3.诗歌鉴赏中,有一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等。
古诗中“炼字”的考查形式
(一)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或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二)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三)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四)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二、“炼字”常见考点与解题方法
(一)概括特色要抓住关键词语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
鉴赏语言风格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淡雅)、朴实无华(平淡自然)、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明白晓畅(明快浅显)、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等。
基本的答题模式是:
①点出表层含意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文本含意
③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④结合诗歌的意境、情感和结构,分析起作用
(二)推究“炼字”要注意表意效果
分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解释该字的意义,放入语句中描绘景象,关键是点出该字所创设的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想象和联想,把字放入原诗句中描绘景象;
③结合表现手法来分析该字的作用
(三)分析“诗眼”要立足于情感主旨
寻找和断定“诗眼”,要注意词语和语句的以下特征:一是统摄全篇的情调;二是深化诗句的意境;三是集中体现作者感情。
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
三、古诗鉴赏“炼字”答题思路
(1)看是否运用了手法,如果有要点出来,并且要分析这种手法带来的效果。
(2)对字本身要进行解释,作适当的描述。
(3)这个字的使用有无营造出一种氛围。
(4)这个字的使用有利于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唐诗》中收录了本首诗,其中最后一句中的“落”字写为“在”字。请你结合语境,说说用“落”字为什么比用“在”字好。(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炼字”。
【解析】这道“炼字”题,在读懂全诗的前提下,对语言进行赏析,将“落”放入全句中去看,将后两句诗表描绘的画面进行描述“秋思绵绵不断的洒向人间”,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与“在”相比,“落”在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呈现出的作用特点。
【答案】“落”字使人仿佛使人看到:人们举头望月所产生的秋思,随着明月的清辉,绵绵不尽地洒向人间。(意近即可,1分)与“在”字相比,画面感更强∕更形象生动∕有动感∕给人更丰富的联想∕更耐人寻味。
【教学建议】诗歌鉴赏的阅读中,“炼字”类题型,一定要将字带入诗句中去,描绘画面。
新 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本诗中“偷”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解析】分析末句“偷”的好处,首先诗人赋予了南风以人的特点,将春风吹来,将春风吹开门户以及书籍的情景,在这儿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情。。
【答案】“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教学建议】在进行诗歌鉴赏“炼字”类题型中,记住一些语言特点上的术语。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炼字”
【解析】“炼字”类题型,“压”的表达效果,答题的一般格式是用了……手法,描绘了……场面或是用了……手法,表达了……的感情。“炼字”要注意其中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答案】“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与 “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1分)。
【教学建议】对是各种常见的各类意象进行归纳整理。
第五节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
【考纲要求】
阅读古代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解读】
1.了解内容以及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要能够初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诗人的写作技巧;
2.在南京的中考中,古诗鉴赏中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常见题型,考试的频率很高;
3.诗歌鉴赏过程中,对于表现手法的考虑还要结合全诗的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综合进行考虑。
一、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师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比
对比,是指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是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把过去“战士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历史感慨。
2、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4、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以乐景写哀情
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倍增其哀。
在南京2013年的一模考试中,考到了唐代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作者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是后两句的“愁”和“恨”就明显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增其哀。
6、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动静结合师常用的一种写景的手法。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静态和动态,并且往往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7、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
“虚”的方法其实就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主要有有两种,一是遥想,一是梦境。而“实”就是眼前之景之事。
三、中考常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
(4)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四、解题思路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具体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分析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思维导图
阙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中写作手法的分析。
【解析】对于写作手法的分析,题目中已给出了提示“从感官的角度”,所以不难找出第二联作者使用了视觉、嗅觉的多感官描写,所以第一步要点出使用的手法,视觉、嗅觉的角度,第二步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落花、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了流水的芳香,最后表明作者传达的意境。
【答案】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教学建议】掌握诗句赏析类题型的具体答题步骤。
观 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金鞍玉勒:代指富贵人家。
(★★)(1)请对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赏析。(3分)
(★★)(2)第四句用 写法,表达了诗人观书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感受。(1分)
【考点】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 诗歌名句的赏析,抓住关键词“似”,由此可以判断,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点出诗句的修辞手法,接着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诗人的情感。另外在第二题中,分析第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可以根据注释“金鞍玉勒”的含义判断,诗人是用富贵人家来反衬了自己读书的独特感受。
【答案】(1)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1分),表达了诗人不分早晚,不管忧乐,每时每刻都与书相伴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2分)
(2)反衬(1分)
【教学建议】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注意注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