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南安军》《别云间》
——爱国诗歌赏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4、背诵、默写诗歌。
古代诗歌学习的步骤
1.解题。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朗读。
4.结合注解,翻译全诗了解大意。
5.深入赏析。
6.概括主题。
7.背诵默写。
《南安军》
解题
南安:地名,今江西大余,作者家乡。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大余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作者及背景
朗读诗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重点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翻译诗歌,了解大意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课堂探究
1)首联第1句点名行程经过的 。
第2句 借“风雨” 衬托了行程中作者心情的 。
2)简要说说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心情。
战友都已不在, 如今被俘归来,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内心的悲伤、哀痛。
目的地
沉重
3)第三联运用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4)请赏析尾联
1.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翻译)
2.运用典故(手法)
3.表达了作者决心饿死殉国的舍身取义态度(情感)
归纳小结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问自答,悲伤哀痛。
颈联:对比手法,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别云间.夏完淳
解题
别:
云间:
告别 ,诀别
地名,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作者的家乡。
走近作者
夏完淳(1631_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著名的抗清将领。他被捕就义时,年仅17岁。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在故乡云间被清兵逮捕后,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诗句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课堂探究
1.首联运用 (表达方式)。回顾 了 和 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在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 与 。
叙事
起兵抗清
失败被俘
辛酸
沉痛
2.颔联中作者为什么而流泪?
面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 “泪”来表达自己的满腔愤恨和对无法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深深失望与悲伤。
前句抒发作者决心杀身成仁的从容;后句坦露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愧疚和依恋。
3.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4.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诗歌小结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归纳分析
首联:自叙经历,艰苦不幸。
颔联:国破梦碎,流英雄泪。
颈联:杀身成仁,难舍故乡。
﹙矛盾心理﹚
尾联:坚贞不屈,尽忠报国。
拓展延伸
《南安军》和《别云间》背景相同,感情上有何异同?
别:表达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不舍,以及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