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难点)
教学过程: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一、核心问题:
本文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我们” 什么样的心情?
二、串珠问题:
1.一读:“我们”去哪里找春天?
2.二思:“我们”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
3.三品:“我们”是如何感受春天的?
4.四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三、品读释疑:
1、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说说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连用两个“春天来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看到春天来后的兴奋、喜悦之情。这句话总起全文,告诉读者春天来啦!奠定了一种欢快的基调。
2、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脱掉”“冲出”“奔向”,连用三个动词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孩子们要去寻找春天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3、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4、“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害羞”这几个词,说明了春天刚刚到来时脚步轻轻,若隐若现,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到来的特点。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刚来时变化细微的特点。正因为变化细微,人们必须留心观察,才能发现春天的踪迹。?
四、认识比喻句
1、什么是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常出现:像、好似、宛如等词语,但并不是出现此类词语就判定为比喻。
3、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五、课文结构
? ?寻找春天——脱、冲、奔
?春天的特点
小草? ? 春天的(眉毛)
野花? ? 春天的(眼睛)
嫩芽? ? 春天的(音符)
小溪声? 春天的(琴声)
找到春天? 看? 听? 闻? 触
六、课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我们”去寻找春天的经过,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写出了小朋友寻找春天的喜悦心情,赞美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从我们的视角描写了初春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既写出了初春的特点,又激发了我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强烈愿望。
八、练习
一、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脱掉(tuō) 棉袄(ǎo) 害羞(chā)
B.遮掩(yǎn)? ? 探出(tàn)? ? ? 嫩芽(nèn)
C.音符(fǔ)? ? ? ?解冻(jiě)? ? ? ? 触到(cù)
D.找寻(xún)? ? ?杜鹃(zhuān)? ? 姑娘(gū)
二、读拼音写词语。
chōng zǒu xún zhǎo gū niɑng
冲 走 寻 找 姑 娘
liǔ yè táo huā xìng zi
柳 叶 桃 花 杏 子
sǎo dàng tǔ chū
扫 荡 吐 出
三、下面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句?请选择。
A.比喻句 B.拟人句 C.排比句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
2.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
3.春天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