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2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7 21:17:43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新课
《马嵬驿兵变》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1)唐玄宗的变化
材料一
宰相韩休(编者注:开元二十一年在位)耿直敢言,对于玄宗皇帝也了无顾
忌,不留情面,致使玄宗也敬畏三分。有人问他:“韩休为相,陛下殊瘦,
何不逐之?”不料玄宗却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
耳,非为身也。”
——郑显亮《玄宗的明与暗》
材料二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玄宗欲从洛阳回长安,宰相张九龄、裴耀卿因秋收未毕,
建议改期,玄宗固执己见,不从其言,进而就在这年十二月,玄宗听信李林
甫的谗言,竟罢免了张九龄、裴耀卿。
——明秀丽《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
请问:宰相韩休和张九龄的不同遭遇,折射出开元后期玄宗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虚心纳谏到刚愎自用,由心系天下到耽于逸乐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2)安?山其人
材料一
安?山从出生一直到34岁,生活都极其悲惨,运气也不佳。幼儿时期,生父
去世,因家境贫寒,曾四处飘荡,当过奴隶,给人放过羊,缺乏教养,被人
骂为“羯奴”。
——整理自崔明德《安?山的发迹条件、评价及其他——(安?山评传)前言》
材料二
736年,任平卢讨击使;740年,任平卢军兵马使;741年,任营州都督;742年,任平卢节度使;745年,兼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处置使;748年,封柳城郡开国公;750年,封东平郡王;752年,兼领云中太宗,河东节度使;754年,加尚书左仆射,赐实封千户……
——整理自金荣洲《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
请问:安?山出身怎样,发迹过程有什么特点?
出身低微,736年以后平步青云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2)安?山其人
材料
一次,玄宗在勤政楼欢宴百官,安?山为讨好玄宗,即席作胡旋舞。安?山本
体肥,腹重过三百斤,平日行动都显得不便,可是在玄宗面前,却回旋甚疾,
只见一个大肚皮辘辘圆转,约旋百余转,方才站定,面不改容。玄宗连声赞好,
且戏指大腹道:“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安?山对答说:“更无余物,
正有赤心耳!”玄宗听后大悦。
——鲁尧贤《安?山的登场及其深远影响》
请问:安禄山发迹的个人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思考。
外表憨厚、能力突出、善于奉承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3)唐代军制的变化
①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材料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甲方有事,则
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
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新唐书·兵志》
请问:唐初实行的“府兵制”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思考。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将不握兵,兵将分离。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3)唐代军制的变化
②从“大总管”到“节度使”
材料
高宗仪凤以后,随着边防形势日渐趋于守势……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以后,唐代东北、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边境统帅名号逐渐统一为节度使。此后,与军务有关的支度、营田及转运等诸种使职又逐步由起初的专设改为节度使兼职。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请问:行军大总管与节度使有何不同?
前者属临时差遣,后者则常任一方;
前者职权仅限军权,后者职权范围广。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3)唐代军制的变化
②从“大总管”到“节度使”
材料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卓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族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山。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请问:根据材料,李林甫有什么“私心”?他的“私心”与安?山的崛起有何关联?
“私心”是指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因功拜相,威胁自己的权位,向玄宗建议任命“不知书”的胡人为边帅节度使。这一“私心”为安?山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一、太平盛世下的危机
(3)唐代军制的变化
③从“强干弱枝”到“外重内轻”
——数据源自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请问:根据上表,联系安?山的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安?山一人身兼三地节度使,兵力强大,对中央构成极大威胁
安西
北庭
河西
朔方
河东
范阳
平卢
陇右
剑南
岭南
合计
24000
20000
73000
64700
55000
91400
37500
75000
30900
15400
486900
开元年间十大节度使及其兵力统计
二、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最高权力的战争。
时间
755——763年
叛军
安禄山、史思明
经过
河北
洛阳
潼关
长安
大举南下
攻占
逼近
唐玄宗
仓皇逃亡四川
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二、安史之乱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战,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结果
二、安史之乱
探究一:结合教材及史料,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影响?
材料一:
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北自覃(tán)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材料二: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地方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安史之乱
什么是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二、安史之乱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使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二、安史之乱
知识小链接: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所以,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三、黄巢起义
阅读教材,归纳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01
原因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875年
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
882年
起义军退出长安
883年
黄巢兵败被杀
884年
02
经过
三、黄巢起义
03
影响
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三、黄巢起义
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四、唐朝灭亡
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
农民大起义造成的影响
唐朝灭亡
907年
探究二:总结归纳唐朝衰亡的原因
四、唐朝灭亡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哪些政权?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五、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你从上表中能看出五代的开国君主有哪一共同特点吗?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
五、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北方
五代十国时期的影响
五、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南方
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战事不断,
政局动荡不安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
过程
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907年灭亡
五代十国
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