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1 笔算乘法(不进位)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1 笔算乘法(不进位)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8 06: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三年级数学(下)《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例题1。
(1)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套书多少本,再求出2套书多少本,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本数加起来的就是一共买了多少本。
教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套书一共多少本,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0表示10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套书的本数和2套书的本数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检测导结
1、完成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
2、笔算乘法(不进位)
例1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14×12=168(本)
方法一:
14×10 = 140
14×2 = 28
140 + 28 = 168
方法二:
1 4
   × 1 2
  2 8 ……14×2的积
  1 4 ……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1 6 8
评 课 稿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4月18日,学校教研活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在这次教研中,有幸聆听了戎老师讲授的《找规律》一课,她向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的课,受益匪浅。现在就戎老师的《找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
  在导入阶段,戎老师启发谈话,通过数学学习的游戏,既让学生发现规律,模仿动作,又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_è?????_中用了划一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二、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
  在练习中,戎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图形的规律,数字排列的规律,声音动作的设计规律,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特别是创新设计声音与动作的规律排列,更是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习惯培养,始终如一。
  戎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四、改进建议: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头表达的较多,自己动手做的较少,能否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一些题型。如画一画、摆一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评 课 稿
___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什贴小学 郭巧梅
2017-3-29
教 学 设 计
三年级数学(下)《笔算乘法(不进位)》
什贴小学 郭巧梅
2017-3-29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2. 笔算乘法(不进位)
计算课,以前让我感觉很枯燥,就那么几道题目吗?现在发现看似简单,可有大文章啊!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写法,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结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安排了两个复习内容:一、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另外还让学生去估一估,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
这样就引入了计算它的精确答案,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法来算一算,教师从里面挑选几种不同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说说怎么想的。这里主要想让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但我们班好像只出现两种情况,比较单一的。重点突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这里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让学生能看明白笔算和等式计算两者的联系;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最后,准备三题练习题,有填一填,算一算,改一改三大题来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很多地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抓的比较牢;学生自己可以说的很好,我没有抓住,生硬地进入下一环节……
??教 学 反 思
——三年级数学(下)《笔算乘法(不进位)》
什贴小学 郭巧梅
201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