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教案+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教案+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11:33:29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回延安(1)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概括全诗各节要点,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和抒情脉络;赏析全诗语言特点,了解诗歌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概括全诗各节要点,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和抒情脉络。
教学难点:赏析全诗语言特点,了解诗歌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梳理《回延安》抒情脉络
师生共读贺敬之名诗《回延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层梳理全诗各节的要点和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两种重要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梦回延安,与亲人相见。
第二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比喻修辞的使用。诗人回忆起在延安的生活,感念母亲的哺育教导。
第三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人与延安之间的深情。诗人与亲人再聚首,相互惦念,显露亲情。
第四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夸张修辞的使用,诗人目睹延安的新变化,感到由衷赞叹。
第五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延安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意义。诗人赞美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通过对全诗抒情脉络的梳理,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特色,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概括全诗各节要点,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和抒情脉络
二、品味《回延安》语言风格
(一)了解“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并感受《回延安》的语言特色:
(1)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2)一般上下两句构成一节,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像“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皆为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3)每句四个节拍,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像“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跳”“了”压“ao”韵,“放”“上”压“ang”韵,“安”“山”压“an”韵,“你”“里”压“i”韵,像这样合辙押韵的句子贯穿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同时明确《回延安》对信天游的化用,有两大突出特点:
(1)主体使用普通话,并省去衬字,仅有少部分陕北方言。
像“紧紧儿”“几回回”“树根根”“几辈辈”,这些陕北方言的使用,更拉近了读者与延安的距离,为诗人营造生动的画面助力不少。
(2)比兴句少,直接抒情的诗句多。
除了刚才提过的比兴句,像“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少。
(二)通过对比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寻》(选段)和《回延安》(选段),赏析《回延安》的语言风格。
延安,我把你追寻(选段)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回延安(选段)
贺敬之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
相较于祁诗语言的简洁清新,《回延安》的语言则显露出它的质朴和醇厚。
同样是借物抒发感情,祁诗采用比拟的手法,以“偏偏归来的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和“茁壮成长的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来比拟“诗人追寻延安”。这样的比拟简单明了,使人容易感知和理解。但燕子与春光、小树与太阳,意象干净清新,是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两组事物,但对于诗人与延安之间亲密关系的展现,就留有很大余地。
《回延安》则采用“比兴”的手法,同时具有很鲜明的地域特色。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
具体而言,诗人要咏叹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情,则先言“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用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山羊哺乳的画面引起自己对于延安母亲哺育之情的咏叹。我们知道,陕北的山地羊素有“肉中人参”之称,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特色。而羊羔嗷嗷待哺的画面,因“眼望着”这一细节被描绘得呼之欲出,羊羔对于母亲哺育的依赖和盼望也跃然纸上。在这样的画面引领下,再来体会“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样寻常情节的心情,便更有共通的感受。母育子的含辛茹苦和子念母的赤子深情也在这样的比兴中既质朴真挚,又极具特色地展现出来。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两句,则以一棵树的状态和关系网,来引起诗人对自己与延安之间血肉关联的咏叹。树是一种稳定扎实的意象,它的根盘综错节,深植于土地,向更深处无限伸展。寻找生命能量的动力使它的根越伸展越坚韧,在一片漆黑中为树梢和的树枝的光明不顾一切地奋力求索。这样的情形,正如艰苦岁月里的延安,在黑暗中为培养一代代有为青年而担苦担劳、无悔无怨。延安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养育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被延安哺育和培养的几辈辈人也正如树枝一般枝枝同气、叶叶相通,在艰苦黑暗的年代里亲如骨肉、同仇敌忾。他们与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正如树枝与树梢紧紧相连。这样的“一棵树”的画面,纵然抽象,却将“亲山亲水和亲人”之间的血肉关联表现得深沉而醇厚。
相较于祁诗语言的直白凝练,《回延安》的语言则显露出它的生动温婉。
这首先要从意象的选择说开来。祁诗中选用了“破旧的茅屋”“温热的土炕”,《回延安》则选用了“屋中的热气腾腾的米酒油馍木炭火”和“炕上团团围坐的亲人”。祁诗直白抒怀,直言忘不了、丢不掉延安的窑洞土炕和精神脊梁。语言节奏明快,情感如喷涌的山泉,急切而激烈。相比之下,《回延安》则更注重用生动的语言铺展情真意切的画面,语言节奏平和,情感如涨潮前的江水,平静中蕴藏着连绵起伏的波澜。对延安的怀念和追忆,在祁诗中化成了坚定的告白: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在《回延安》中则化成了诗人万千思绪中的一点点牵挂,是那脑畔上还响着的脚步声。这使《回延安》粗犷的语言风格中流露出难以隐藏的温暖细腻情怀。
通过这组诗作的对比,我们不难体会到《回延安》语言的质朴醇厚和温婉生动。
小结:《回延安》巧妙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语言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语言的独特魅力。既保留了信天游那种蕴含陕北民风的高亢壮阔和淳朴悠长,又独具诗人创作语言的质朴醇厚和温婉生动;既直抒胸臆,又兼顾比兴;既采用普通话,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又兼顾方言,拉近距离、增强情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中难得的精品,被评论家成为“50年代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赏析全诗语言特点,了解诗歌语言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三、赏析《回延安》表达方式
除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美,《回延安》还具备独特的抒情方式,师生共同赏析。
通过李白的《清溪行》、柳永的《雨霖铃》和何其芳的《预言》介绍抒情诗表达方式的一般特点:往往集中于抒情的表达方式,辅佐以景物描写,凭借诗的语言优势,让或清新、或浓郁、或悲凉愤慨、或欢快自由的情怀直抵人心,回味无穷。
进而分析《回延安》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点睛般的叙述、必不可少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穿插在抒情诗中,与抒情融为一体,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具有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
赏析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回延安(2)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了解“母亲”形象,字斟句酌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探寻诗人经历,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进一步理解母亲形象和《回延安》的内涵;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调动知识积累,进一步明确《回延安》的创作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形象,字斟句酌,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教学难点:探寻诗人经历,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进一步理解母亲形象和《回延安》的内涵;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调动知识积累,进一步明确《回延安》的创作价值。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了解“母亲”形象
师生共读贺敬之名诗《回延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回延安》中,“母亲”一词总共出现四次。诗人出生于山东枣庄,延安并非诗人的故乡。那么作者为何多次称延安为母亲?怎样理解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通过孟郊的《游子吟》、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引入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学生在分析和复习的过程中概括“母亲”形象的一般特点:
(1)哺育和教养的恩情
(2)勤劳慈爱、坚强无私的个人品性
(3)高瞻远瞩、殷切期盼的精神追求
字斟句酌,初步感受《回延安》中的母亲形象。
那么诗人贺敬之选用“母亲”这一形象来抒发自己对于延安的感情,我们先来读诗,看看诗中的母亲又怎样的特点。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在这一节当中,诗人将自己的嗷嗷待哺比作羊羔吃奶的巴望,在表达出诗人依赖母亲哺育的同时,也展现出母亲在诗人最需要哺育的时光里,给予了诗人生命的补给。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则更加清晰明了地道出母亲在物质上给诗人提供生存的养分,这是作者成长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在这一节当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指的是诗人在母亲的哺育下健康成长起来,用强壮的力气和踏实的干劲儿参与到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磨炼意志、锻造能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则是指诗人在参与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母亲思想的影响下学习革命的新思想,建设和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同时也是母亲给予诗人的精神食粮。怎么能看出这些身体上的锻炼和精神上的塑造都有母亲的辛苦甘劳呢?我们再看这一节:
手把手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是母亲,用她无私的奉献哺育我长大;也是母亲,用她博爱的胸怀教养我成材。母亲用她的言传身教将我引导到生产生活的艰苦环境中,接受劳动的洗礼,充实生命的意义;将我引导到红色革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精神的沐浴,明确奋斗的方向。“手把手”正是母亲心系诗人、亲力亲为、寸步不离的写照,就像史铁生的母亲一生亲密的陪伴。我成长了、成材了,母亲并不是为了把我留在身边以尽孝道,而是像《游子吟》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样,心中虽有千般不舍、万般惦念,却要狠下心来送儿远行,盼儿奔向大有所为的广阔天地;也像《回忆我的母亲》中幼年时启发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意识的母亲一样,用高瞻远瞩的大格局、大气魄和大情怀打发诗人过黄河,奔向革命的道路,千里万里。儿行千里后,母亲的生活又如何?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像史铁生的母亲努力活好每一天,给儿子精神鼓舞一样;像朱德的母亲一生辛勤劳作,给儿子的拼搏以最大的安心一样,诗人的延安母亲用她的勤劳与坚强换了新衣,带给归家的诗人阵阵惊喜。
母亲延安以她的勤劳、无私和博爱感染着诗人,她给予诗人生命的补给、成长的关怀和精神的动力,她用她殷切的期盼目送诗人扬帆远航、开创未来,她用她的坚强、乐观无声地回应着诗人的牵挂与惦念。《回延安》里“母亲”形象是立体而丰满的,她满足了我们对于“母亲”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的几乎全部想象。诗人笔下的“母亲”究竟是谁?正如诗人自己所写: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诗人心中的“母亲”就是延安。
了解“母亲”形象,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二、探寻诗人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并非诗人出生之地,而只是作为诗人“第二故乡”的延安,究竟与诗人有着怎样的渊源,诗人又为何称其为“母亲”,对其饱含深情地声声呼唤呢?那些母亲曾谆谆教诲过的革命精神究竟是怎样的精神?我们恐怕要走进诗人的经历,一起去探访诗人与延安之间的情缘。诗人于1956年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时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创作出这首饱含深情的抒情诗。那么当初他又是在何时、为何来到延安的呢?
引入诗人的经历和诗作《跃进》《放声歌唱》《南泥湾》中的选段,使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成长的特殊背景以及与延安之间的血肉关联。
众位同志听我话,
种谷要种狼尾巴。
种花要种果子花,
看秧歌要看鲁艺家。
——陕北民谣
诗人就是这深深影响革命进程的延安鲁艺人中,光荣的一员。从杨家岭到枣园,正是延安鲁艺熏陶出诗人一生的诗作和革命的荣光。是延安在贫困饥饿和流亡迷茫的边缘给了他物质的补给和亲人的温暖,是延安在救亡的火种被点燃时给了他精神的引领和革命的曙光,是延安在最需要寻找生命价值的时候给了他劳动的快乐和创作的欣喜。延安给予诗人的一切,都正如诗人自己所写到的那样,是重生和奋斗的意义。延安是亲密的战友、是灵魂的导师,她更是哺育和教养诗人的母亲。只有母亲的无言的眷顾和温馨的目光才配得上延安给予诗人的力量。
探寻诗人经历,进一步理解母亲形象和《回延安》的内涵
三、感受诗人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回延安》是创作于1956年的一诗作。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读它,究竟能从诗中汲取怎样的力量呢?诗人在诗中还埋藏了哪些独到的情怀呢?
继续字斟句酌《回延安》,并补充资料《红星照耀中国·红军剧社》中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回延安》的现实价值。
《回延安》的尾句这样写道: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诗人为何要身长翅膀脚生云呢?还未离开延安,就要急切地回来吗?我们结合着诗人的经历再品这句: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诗人正是在1946年离开延安母亲,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向天南海北和等待胜利的地方,把革命胜利的消息早日告诉殷殷期盼的母亲延安。
那么从延安奔向天南海北的就只有诗人自己吗?
我们再来读这首《回延安》,要注意几处人称和量词:
手把手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这里的
“我们”“你们”恰恰构成了“几辈辈人”。延安母亲所哺育和教养的不只诗人一人,而是几辈辈人。
他们在母亲延安的鼓励下奔向革命的千万条道路,扎根在祖国的天南海北,正是要身长着翅膀脚生着云,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快快地再立新功。等到衣锦还乡的时候,再向母亲报喜讯!诗人正是这千万万远行的游子之一。
那么延安究竟给予了这几辈辈人怎样的思想与使命,我们可以再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一段话来感受。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红军剧社》一章中这样写道:
这种“共产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由于突然得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引起了伟大的梦想,开始“回到民间去”,到他们国家的基层乡土中去,把他们新获得的知识“启示’一些给知识上贫乏的农村,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农民,争取他们的联盟,一起来建设一种“比较富裕的生活”。一个更好的世界是能够创造的,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信念的鼓舞下,他们把实行的方案——公社的理想——带到人民中去,征求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他们赢得的支持似乎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们通过宣传和具体行动使亿万人民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概念。
诗人就是这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也是引起了伟大梦想的青年中的一员。宝塔山上凝聚着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延安精神。正是像诗人一样的几辈辈人,将延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带到了中国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使这个民族和国家摆脱了战争与贫困的束缚,开创着光明而富强的未来。
今天,这样的民族复兴的使命依然延续在新一代青年人的肩上。十四岁的你们,不再经历诗人所经历过的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也不再经历背井离乡、流亡异乡的痛楚。但苦难又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苦难中流血流汗的老一辈人,为你们的今天孕育出美丽的鲜花。这样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更是与延安精神紧紧相连。正如诗人在《回延安》中引吭高歌的那样: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艰难的岁月已然远去,但延安精神将永久流传。
2020年是终将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我们的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冲击。当武汉成为疫情的风暴中心,进而大半国土陷入危境时,无数中国人的心弦都为之牵动。短短两个多月之间,无数心系同胞苦难的中华儿女不顾安危疲倦,投身到抗疫的洪流中。不论是白衣天使、研发疫苗的科研骨干,还是建筑工人、快递小哥,亦或是良心媒体人和社区志愿者,他们无不报着舍生忘死的信念,奋力一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国家危难之际,诠释了“救亡图存”的延安精神,用生命谱写着“新延安精神”。放在我们每一代人肩上的使命依旧光荣而沉重,我们唯有从诗中汲取延安精神和奋进的勇气,用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来创造崭新的成绩,再给祖国母亲穿新衣。让我们透过文学,感受情怀。牢记革命历史,肩负复兴使命,传承延安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放在我们每一代人肩上的使命依旧光荣而沉重,我们唯有从诗中汲取延安精神和奋进的勇气,用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工作,来创造崭新的成绩,再给祖国母亲穿新衣。让我们透过文学,感受情怀。牢记革命历史,肩负复兴使命,传承延安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结合诗人的相关诗作,调动知识积累,进一步明确《回延安》的创作价值《回延安》(1)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一、概括全诗各节要点,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和抒情脉络。
二、赏析全诗语言特点,了解诗歌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任务】
一、阅读《回延安》,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陌生字词正音,并抄写含义。
二、自学了解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三、自学了解五种表达方式的基本概念。
【课上学习任务】
一、梳理《回延安》抒情脉络
按照全诗五个部分的先后顺序,梳理全诗的抒情内容和脉络,并在其中疏通疑难、品析重点词语和句子、介绍基本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回延安》语言风格
初步感受《回延安》中使用信天游的语言特色和文学效果。
通过对比阅读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和《回延安》,进一步感受《回延安》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魅力。
延安,我把你追寻(选段)祁念曾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回延安(选段)贺敬之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延安,我把你追寻(选段)祁念曾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回延安(选段)贺敬之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三、赏析《回延安》表达方式
通过与李白《清溪行》、柳永《雨霖铃》和何其芳《预言》的对比阅读,具体分析《回延安》的抒情效果,充分感受《回延安》独特的抒情方式。
【课后作业】
一、请根据课上所学,按照赏析《回延安》中信天游语言特色的思路,赏析《横山下来些游击队》:
对面沟里流河水
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
一面面那个红旗碱畔上插
快把咱们的游击队接回家
滚滚的那个米汤热腾腾的馍
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
我当红军你宣传
咱们一搭的闹革命多喜欢
红豆豆角角熬南瓜
革命成功了再回家
二、请灵活运用信天游的语言形式,仿照《回延安》第三部分的抒情方式,结合下面材料,想象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再次回到当年疫区时的画面,创作四节以上的诗作。
《回延安》第三部分: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材料导引语:
从除夕夜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材料一: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领军人物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材料二: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材料三: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承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以上材料均来自《人民日报》记者李龙伊的报道)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其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2)上下两句构成一节,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像“一面面那个红旗碱畔上插,快把咱们的游击队接回家。”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
(3)每句四个节拍,总共五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每节换韵。
像“对面沟里流河水,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一面面那个红旗碱畔上插,快把咱们的游击队接回家”“水”“队”压“ui”韵,“插”“家”压“a”韵。像这样合辙押韵的句子贯穿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二、参考答案:
略。《回延安》(2)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一、了解“母亲”形象,字斟句酌,初步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二、探寻诗人经历,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回延安》的创作价值。
【课前预习任务】
一、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文学作品,回顾并总结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特点。
二、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和贺敬之的成长背景和《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课上学习任务】
一、了解“母亲”形象
(一)走进“母亲”形象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二)具体分析《回延安》中的“母亲”形象: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又换新衣。
二、探寻诗人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心中的“母亲”就是延安。那么并非诗人出生之地,而只是作为诗人“第二故乡”的延安,究竟与诗人有着怎样的渊源,诗人又为何称其为“母亲”,对其饱含深情地声声呼唤呢?那些母亲曾谆谆教诲过的革命精神究竟是怎样的精神?我们恐怕要走进诗人的经历,一起去探访诗人与延安之间的情缘。诗人于1956年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时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创作出这首饱含深情的抒情诗。那么当初他又是在何时、为何来到延安的呢?
引入诗人的经历和诗作《跃进》《放声歌唱》《南泥湾》中的选段,使学生充分了解诗人成长的特殊背景以及与延安之间的血肉关联。
《跃进》选段:
一九四〇年,
走出了那狭窄的
低沉而喑哑的门槛。
春天,
浓雾的早晨,
野花——
红色的招引。
去远方啊!
不回头,
那衰颓的小城,
忘记
那些腐蚀的日子。
我们
四个,
——在西北的路上,
迷天的大风砂里。
山,那么陡!
——翻过!
风砂
扬起
我们的笑,
扬起
我们的歌!
《放声歌唱》选段:
在每一分钟内,
有多少个婴儿
诞生在
你们的怀抱里!
而我的
真正的生命,
就从
这里
开始——
在我亲爱的
延河边,
在这黄土高原的
窑洞里!
啊,我睁开
初生婴儿般的眼睛,
推开
窑门——
“同志,请问:
干部处
是不是
在这里?”
“啊,欢迎你,
小鬼!
到延安来
参加革命……
好。
在这张登记表上
写上吧,
你的名字、
履历。
一会儿,
到管理员同志那里
去领
你的碗筷。
你的军装
要‘三号’的,
——唔,不过裤脚
还得卷起……”
《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呀地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南泥湾》
陕北民谣:
众位同志听我话,
种谷要种狼尾巴。
种花要种果子花,
看秧歌要看鲁艺家。
三、感受诗人情怀
具体分析《回延安》中: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手把手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课后作业】
结合课上所学和生活实际,尤其是我们共同抗击的新冠肺炎疫情,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感受,谈一谈今天我们传承“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400字以上,自拟题目。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写作思路:2020年是终将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我们的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冲击。当武汉成为疫情的风暴中心,进而大半国土陷入危境时,无数中国人的心弦都为之牵动。短短两个多月之间,无数心系同胞苦难的中华儿女不顾安危疲倦,投身到抗疫的洪流中。不论是白衣天使、研发疫苗的科研骨干,还是建筑工人、快递小哥,亦或是良心媒体人和社区志愿者,他们无不报着舍生忘死的信念,奋力一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国家危难之际,诠释了“救亡图存”的延安精神,用生命谱写着“新延安精神”。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展开来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