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单元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由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认识的开端,可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为今后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物质分类的概念,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
已学习了物质的三态、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但分子、原子、离子是肉眼看不到的,学生会感到抽象和难于理解,教学中可通过多个宏观实验让学生去感觉、体会和认知。
2.技能:
已有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在线学的经验;已具备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了科学探究方法,可以开展小组实验探究。
3.心理:
已认识了物质的奇妙变化并产生好奇心。对于“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对于生活中闻花香、蔗糖溶于水、给足球打气等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4.合作学习、差异学习:
已有异质分组,优带差,化差异为资源的学习经验,可较好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在线视频学习、观察身边物质、合作探究等获取信息。
(2)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有疑问和有价值的问题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色彩,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3)体会小组合作探究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分子的三个性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中的环保教育。
2.难点: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在线微课、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探、点拨的方式。
六、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表面皿、注射器、蒸馏水、无水乙醇、10mL量筒2只、胶头滴管、品红、热水、小烧杯2个、药匙、酚酞溶液、浓氨水、U形管(配套橡胶塞)、滤纸条。
教师演示实验:大烧杯1个、小烧杯3个、试管、胶头滴管、酚酞溶液、浓氨水、蒸馏水。
教
学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微课学习
根据实际情况下载如下微课或提供如下网址请学生课前学习(主要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两个性质:质量体积小、分子在运动)。
在家自学。
在线资源利用,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以便课中探讨遗留或更有深度的问题。
活动一:检测学习效果,科技激趣
【检测提问】(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分子有什么性质?请举例说明。
【教师板书“知识树”树根、树干】构成宏观物质的微粒;分子的两个性质及对应的生活实例。(以下板书均在“知识树”上补充)【展示】分子图片。观看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来的苯分子图片;移动硅原子形成的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中国”;移动分子形成了世界上最小地图(比例尺为l∶1013
)和最小的“人”;当今世界最尖端技术打造的全球最小动画片《男孩和他的原子》(分子被放大了1亿倍)。
回答。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震撼以及微观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检测学习效果,抓学习要点。激发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
活动二:探究分子在运动
(一)品红实验重新设计【衔接问题1】晾晒衣服晴天容易干还是阴天容易干?为什么?
请重新设计品红实验来证明。
【小组实验】品红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教师板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二)氨水与酚酞实验【衔接问题2】还有其他实验可以证明分子在运动吗?【演示】演示氨水和酚酞的实验,并提出问题,什么使酚酞溶液变红?【师生对装置评价】应该在大烧杯外补充装酚酞溶液的烧杯B,排除空气的干扰,使实验更严谨。【衔接问题3】:那么浓氨水是如何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呢?【展示】氨分子运动动画,引导想象分子运动场景。(三)评价反思,环保教育【展示图片】展示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其他实验装置图,请学生分析优点,教师点拨并借此进行环保教育。【小组实验】选择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装置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提醒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
回答问题,设计实验,展示交流。小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按科学探究流程作出假设、小组设计方案分析排除干扰因素。小组讨论交流。分析装置优点。小组合作实验。
从生活经验入手,易理解,引导学生使用对比手法探究实验
。回顾体验探究流程;重点体现对比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环保教育;多维度思维养成。提高兴趣,体验优点,巩固知识。
活动三: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组织方式】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组织学生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应用拓展【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具有质量、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那么分子还有其他性质吗?请设计实验证明。【组织实验】实验一:5mL的水和5mL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是否为10mL?实验二:2mL空气和2mL水的压缩。【动画播放】观看物质状态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归纳】物质的“三态”转化其实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在改变,注意是间隔大小改变,并非分子大小改变。同时可以看出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气体>液体>固体。【应用拓展】1.解释现象:热胀冷缩、气密性检查、气球吹大、气体压入钢瓶。2.如何改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板书】知识树干:分子之间有间隔和相应实例。
(1)学生作出假设;(2)小组设计实验,交流评价。小组实验,得出结论。观看动画回答。解释,回答。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问题,形成技能。总结知识,强调考点和易错点。联系生活,服务生活。
活动四:总结提升,关注社会
【总结&达标】1.师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和收获。2.学生完成学案中
“达标训练”。【想象】假如你是一个分子,把你放到水里,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三个性质,而这些性质常常应用于生活和科学中,如生活中气体的液化存放、花露水驱蚊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医学上用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有效治疗肿瘤等。【视频】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希望同学们能励志学好化学,服务社会。如果想要对分子有更多的了解,课后可衔接高分子材料网、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网进行学习
。
总结、完成练习。想象和交流。
归纳所学知识。想象能力培养,对课堂知识升华。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