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课件(共27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课件(共27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12:35:41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第四课
《灯笼》
2020-202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挂红灯笼
红红火火
——灯笼
灯笼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象征,是喜庆气氛的体现。灯笼作为一种文化,承载了我们民族太多的喜庆元素。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一文,了解一下作者眼中的灯笼吧!
新课导入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
意境。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把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作者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背景介绍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词语掌握
1、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事?
听祖父讲掌故
母亲递宵夜
慰藉路人
每一个灯笼都饱含着作者的一种情感。
跟着龙灯跑半夜
族姐远嫁
名将挑灯看剑
初读感知
1、第一部分(1-2段)写种种与灯笼有关的事情,引出对灯笼的回忆。
2、第二部分(3-11段)回忆与灯笼有关的件件往事,寄托作者的一份份深情。
3、第三部分(12段)卒章显志,通过抒情来揭示自己的爱国热情。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作者写儿时对光、火的喜欢,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丰富的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情趣,这样可以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二是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1、仔细阅读文章第1段,作者写儿时喜欢光、火的情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度品味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生动形象。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3、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赞美了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英雄气概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的这个结尾表达了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的决心,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4、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成就,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出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5、读完了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以“灯笼”为题?
“灯笼”在文中包含着文化和情感两方面的意义。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有深长的历史况味。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时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结合全文看,“灯笼”在文中有什么意义?
拓展探究
从文章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饱含浓浓的爱国热情。作者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让胡人不敢南下的光辉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两句都借灯笼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此时,作者的情感已不再是局限在回忆中,而是已经成为一种激越的爱国激情。
主题探究
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本文以回忆为主线,在回忆中插入自己的情感。以第3段为例,作者写听祖父讲故事,这是叙事;“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抒情。
技巧探究
二是结构十分严谨。作者由小孩子喜欢光和火入题,最后由灯笼联想到可以“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个“壮”字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用平常的灯笼,揭示深刻的主题,由此可见作者的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从这些文章中体会吴伯箫散文的特色。
拓展延伸
不好。本文所写之事虽然也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带给人们沉重的情感体验的部分。比如族姐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可不能算是趣事了。
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
拓展探究
在抗战爆期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绪,文人墨客更是走在这群中国人的前面。他们用他们手中的笔,谱写出了一首首煽情的歌,催人奋发,鼓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奔赴战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祖国。
课堂小结


吴伯箫
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
提着灯笼迎接祖父
上学放学母亲接灯
跟着各种灯跑
族姐家门的官衔灯


文化意义
情感意义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