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空气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空气 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17 22: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材分析
《空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的内容,上承第一单元,“开启化学之门”,下接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承前启后,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空气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今后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可以说本课题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学情分析
学《空气》之前,学生对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毕竟刚接触化学,对空气的认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研究方法,缺乏理性思维,所以,需要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方面提供指导。
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目标,并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是对实验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尝试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及推理力。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化学实验在认识物质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重点:
1.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难点: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原理的理解。
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法。?学法指导方主要体现为:?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流程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导入,感知空气存在——科学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归纳总结,明确空气成分——巩固提升。
首先,激趣导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请学生帮忙,想办法将自己卧室中的空气,带到学校来研究?”创设情境入题。学生各抒己见,有打开塑料袋装,用矿泉水瓶排水集气法等等,以此引导学生完成对空气的初步认识。
为了进一步了解空气成分,需要引导学生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而对这个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这节课的难点。教材先以拉瓦锡实验引入,再仿造其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样做的问题是:拉瓦锡实验被称为20天实验,操作复杂;再加上无论仪器、方法对学生都比较陌生,所以要让学生从这个实验理解原理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改进,我依次设计了“明晰原理、演示实验、改进创新、感受经典”四个环节进行突破。
【明晰原理】为了使教和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从“探秘拔火罐”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火罐紧紧的吸在皮肤上?首先让学生肯定一个事实:空气中是含有氧气的,氧气会被物质燃烧消耗,并且氧气被消耗后会形成压强差。而对这些认识对实验原理有一定的暗示效果。
那么能不能将这一过程具体而直观的呈现呢?我用蜡烛、矿泉水瓶等增设了一个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了使现象更清晰,我在水中加了红墨水。当蜡烛熄灭后,将瓶子浸入水中,打开瓶盖,我们发现,水进入瓶中。这个实验的结果,是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压强减小的结果是让水进入瓶中,学生也会明白,可以用倒吸进来的水的“有形”,来呈现减少的氧气的“无形”。
那么,是不是任意一种物质的燃烧都可以用于这个实验的探究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反应物的要求,提出问题:“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吗?”这时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燃烧的产物,学生就会知道,尽管瓶内的氧气被消耗了,但是又有新的气体二氧化碳生成,所以,这二者并不相等。接着我们再来追问:“如果我们想让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用“有形”的水来呈现被消耗的“无形”的氧气,燃烧的物质应该满足什么条件?”顺理成章的,学生就能想到,要选用燃烧后,不生产气体的物质。给出几种常见物质的反应让学生选择,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最合适材料是红磷或者白磷。
如此一来,对实验原理,对反应物的选择,学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物质燃烧的方法来消耗氧气,再配以水倒吸直观地看出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也就是物质燃烧——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水进入瓶中。所以,要想知道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只要知道进入的水的体积就行了,因为两者是相等的,这就是实验的原理。
【观察实验】这个时候,课本上的实验就成了原理的验证了。所以,我把它设计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请学生代表和老师一起完成演示实验。实验结束,根据现象,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结论,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该实验同时体现了氮气的什么性质?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对实验进行反思。师生共同发现主要的问题有:1.点燃红磷后,将燃烧匙伸入广口瓶时,会导致生成的白烟和热空气外逸。2.五等分标记的刻度粗略,所得结论不够精准。3.红磷要足量。
【改进创新】针对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对课本实验再改进。针对外置点火导致白烟和热空气外逸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白磷代替红磷,用试管代替集气瓶,直接加热试管引燃白磷,变外置点火为内置点火,降低污染减小了误差。针对五等分刻度粗略问题,引入量筒,只需要先取同等大小的试管,装满水,将水倒入量筒中,这样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试管中空气的体积。等反应完全,装置冷却,打开止水夹,量筒中的水进入试管,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我们来看,反应前45ml,反应后
36ml,这减少的9ml即为氧气的体积,最终测定结果接近五分之一。
此改进与课本实验的相似度较高,既克服了因为外置点火造成的污染和误差问题;又因为引入了量筒,因为量筒的精确刻度,使现象更直观更明显,实验结论更精准。
【感受经典】经过了对实验原理的内化理解,动脑改进,以及实际动手实践之后,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看拉瓦锡的实验,感知一代科学家的独具匠心以及化学实验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上的贡献和作用。
整个探究实验,利用探究实验的手段,学生亲历了:实验原理的明晰,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收获了对空气成分的认知,认知了空气中成分不唯一,紧接着进入认识空气的环节。
【认识空气成分】利用视频,完善对空气成分的认识,通过小游戏,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掌握。
【物质分类】由于空气是典型的混合物,经过上面的学习,此时是进行物质分类学习的一个绝佳契机。关于物质分类的学习,采取了举例法、图片法,仍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直观到抽象,完善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的锤炼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清新的空气
B.汽水
C.液态氧
D.水泥砂浆
3.小浩同学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
(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
)??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3)如他得到的结果中氧气含量小于理论值,试着帮他分析一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巩固提升】是针对重难点进行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练习分别是从空气成分、物质分类、实验探究进行训练。
课后则感悟创新作为作业,以创新实验设计大赛的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挑战自我的舞台。
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成分:
演示实验2-1
现象:集气瓶中的红磷继续燃烧,并产生浓厚白烟,过一会儿熄灭,瓶壁发烫。等冷却到室温,白烟逐渐消失,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1.构建科学探究情境,注重生成激发思考。
以拔火罐引题,“从生活体验,从学生认知最接近的区域出发,在学生思维的每一个困惑点,都巧妙设疑,精心引导,思维层层递进,尤其注重对学生推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创新课本实验设计,巧搭台阶突破难点。
变“验证”为“探究”,用增补实验巧搭台阶,使认知缓步上升,顺利实现难点突破。通过对课本实验误差研讨,变“外置点火”为“内置点火”,引导学生巧用量筒,化繁为简、避重就轻,时时处处渗透创新。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所以在规范实验操作上还需要多加引导,同时,在实验的时间问题上也要注意安排紧凑。当然,相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都会逐渐完善。
最后,想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说课,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有无尽的创造价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