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民族政权之间和战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随堂讲】
【导入新课】
1005年以后,宋辽边境“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两国边境为何会出现如此祥和的景象?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是如何结束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合作探究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素材一: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素材二: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或辽),定都上京临潢府。
素材三: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提问:①“契丹货币”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②西夏文字是怎么创制的?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素材:
提问: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合作探究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素材: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提问: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但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地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随堂练】
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阿保机
B.元昊
C.赵匡胤
D.苻坚
2.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他”来自下列哪一民族(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党项族
D.突厥族
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是(
)
4.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澶渊之盟
B.双方在边界开设榷场
C.订立宋夏和约
D.陈桥驿兵变
5.北宋与西夏议和后,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材料反映的是宋夏和议的(
)
A.背景
B.内容
C.实质
D.影响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提示:说明:“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族的文明发展程度。创制:西夏文字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意义:是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合作探究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提示: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合作探究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提示:宋夏之间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随堂练】
1.A
2.C
3.B
4.A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