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图形的运动(二)
第1
课时 轴对称(1)
1.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
2.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3.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多媒体课件、直尺、一张长方形纸、带方格的练习纸、硬纸片。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图片。
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身影。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这些历史的遗产中感受到几千年的文明。瞧,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的花鸟纹锦……无一不使我们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文明。
师:同学们,看完这些见证历史的艺术品,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很美。
师:其实,这些美丽的艺术品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充分体现了图形变换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感受轴对称的美。(板书:轴对称)
二、探究新知
师:生活中,你曾经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第一部分的图。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一说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些什么特点?你能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画一画。(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习教材第82页的例1。
观察“松树”。
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松树”的图案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沿虚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标出A′点)
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做对应点。
教师在图案中再取两点B、C,并提问。
师:谁能找出B点的对应点呢?C点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标出B′点、C′点)
师:中间的虚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由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被对称轴平均分成两半。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可以数一数,也可以画一画,看看轴对称图形每组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并请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反馈。
生1: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生2: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学生自己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四、课外作业
完成教材习题和同步练习册对应练习。
有很多的数字、字母和汉字都具有轴对称的特点,请举出一些例子。
数字:
字母:
汉字:
【答案】0 3 8 H I O 一 田 口 十 王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