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2《祝福》 课件(43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12《祝福》 课件(43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7 22: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祥林嫂-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与虐弄,是人类许多罪恶的根源。
祝福
部编版高一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这样如此可怜的要求,也会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在一场鲁镇的年终盛典中,一个可怜的女人竟然连祝福他人的权利都被无情剥夺,究竟是何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一起走进这个可怜的女人。
激趣导入


PART 1
知人论世 检查预习
PART 2
初读课文 梳理结构
PART 3
细读课文 分析环境
PART 4
研读课文 赏析人物
PART 5
赏析语言 探究主题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检查预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了解作者
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选取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写作背景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解读文题
1.明确字音。
寒暄(xuān) 草窠(kē) 窈陷(yǎo) 瓦楞(lénɡ) 尘芥(jiè) 歆享(xīn)
蹙缩(cù) 桌帏(wéi) 两颊(jiá) 渣滓(zhā zǐ) 牲醴(lǐ) 不更事(ɡēnɡ)
检查预习
2.解释词语
①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②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检查预习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梳理结构
梳理故事情节
【思考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但却是通过“我”的眼睛来描绘主人公的,“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小组讨论。 情节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我”
梳理小说结构
【思考2】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
这篇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小说采用了倒叙。文中哪一句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
(2)作用: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三部分
细读课文 分析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
【思考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文章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三次写到“祝福”。
(1)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祥林嫂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到这点权利被剥夺。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写“祝福”的景象。将祥林嫂的寂然惨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形成鲜明对比,加深悲剧气氛,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
【思考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中四次描写雪花,对表现祥林嫂有何作用?
①借雪花的洁白表现祥林嫂的无辜。
②借雪花的飘飞表现祥林嫂挣扎的人生。
③借雪花的短暂表现祥林嫂生命的短暂。
④由此得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结语。
分析环境描写
【思考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是巧合还是有意?
明确 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应该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祥林嫂身上发生的却都是悲剧,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第四部分
研读课文 赏析人物
赏析人物形象
1.祥林嫂从26岁到40岁上下共经历了七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七件事,并结合重点句子分析这些事件对祥林嫂人生的影响。
①逃至鲁镇。“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满足”一词写出了她对做工生活的满意。
②抓回婆家。“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从几个动词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婆家的蛮横和夫权族权的威慑,可以揣度她回到婆家的生活状况。
③再度出嫁。“我们见得多了……鲜血直流……”,可以看出夫权意识对她的巨大影响,她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④夫死子丧。倾诉阿毛之死。阿毛之死令她痛彻肺腑,因此也失去了在婆家生存的资格,乃至被赶出婆家。
⑤重回鲁镇。鲁镇人的咀嚼赏鉴,让她感受到人性的冷漠,遭人唾弃。
⑥捐献门槛。柳妈的话对她打击巨大。
⑦死于祝福。“魂灵”之有无造成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
赏析人物形象
2.文中有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各有什么变化?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肖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红的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眼睛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衣着饰物(用物)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竹篮,空的破碗;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形象特点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
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精神已完全麻木、枯竭,物质上一无所有,陷入绝境
作用: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赏析人物形象
3.有人说,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有恶意的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请根据下表,写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或影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态度或影响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钳制精神
卫老婆子
剥削金钱
被卖改嫁
夫家堂伯
掠夺财产
婆婆
剥夺人身自由
再到鲁镇
柳妈
精神恐吓
鲁镇的闲人
嘲笑打击
寂然死去
“我”
增加其痛苦
鲁家的短工
毫无同情心
赏析人物形象
4.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明确 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为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赏析人物形象
5.请分别概括鲁四老爷、柳妈和“我”的人物形象。
明确 (1)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2)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撑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3)“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与无能的一面。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第五部分
赏析语言 探究主题
赏析小说的语言
1.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这两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明确 第一次“可恶”是指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反映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赏析小说的语言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明确 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
(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明确 拟人、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赏析小说的语言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明确 顶真。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4)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明确 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赏析小说的语言
3.赏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 “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2)“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明确 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和设问句式,表明“我”先是惊异,后是支支吾吾,怕负责任的心态。
谁是凶手?
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课堂讨论:“五张账单”
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的零星表述。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1、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
2、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4、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
(娶亲费用:五十千;还剩十多千)
5、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
探究小说的主题
谁是凶手?
“发现秘密”
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
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
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
谁是凶手?
探究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注定的命运
——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探究
文中“同情她的人”是谁?怎么“把她往 死里赶”?
文中“冷酷的人”是谁?是怎样“把她往死里赶”的?
文中“自私的人”是谁?又是怎样“把她往死里赶”的?
探究小说的主题
“我”与祥林嫂的对话
“我” 柳妈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与四叔的寒暄
探究小说的主题
“我”
探究小说的主题
“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①线索作用。以“我”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连全文。
②代表一种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主要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
③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增加了故事的客观性。
④拓展主题意蕴空间。使小说主题从同情底层百姓妇女的不幸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底层妇女的精神毒害,辐射到底层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与情感隔膜。
是个无聊冷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的人,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善女人 吃素 不杀生
打皱的脸 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干枯的小眼睛
诡秘地说
又即传扬开去
探究小说的主题
柳妈
三次“皱眉”
二个“可恶”
一声“谬种”
鲁四老爷
书房的摆设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虚伪。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文中“冷酷的人”是谁?是怎
样“把她往死里赶”的?
探究小说的主题
鲁四老爷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探究小说的主题
鲁四婶
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祥林嫂
的命运,可以说是她死亡之路的起点。
祥林嫂婆家之人
探究小说的主题
自私的人
其他人
讲阿毛的
故事
敛起笑容,陪出眼泪
特意寻来,满足地去了
再不见一点泪的痕迹
逗小孩
催她走
似笑非笑地问
和柳妈谈
话之后
可惜,白撞了一下
(同情,可怜)
(找谈资)
(烦厌和唾弃)
(嘲笑、挖苦)
(烦厌和头痛)
死时:
短工简洁地说、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的回答
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探究小说的主题
自私的人
“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共同特征是什么?
他们都是生活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收到极大毒害,成为冷漠、残忍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凶手”。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堂
探究小说的主题
政 权
族 权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探究小说的主题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探究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明晰主旨
祥林嫂怒砍门槛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