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高考语文二轮 知识点专题第十三讲--小说鉴赏之小说艺术技巧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高考语文二轮 知识点专题第十三讲--小说鉴赏之小说艺术技巧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10: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语文知识点专题第十三讲--小说鉴赏之艺术技巧讲义
小说的艺术技巧
品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考纲分别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中做了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的表达技巧很广泛,很复杂,可考的技巧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高考小说考查则是以塑造人物的表达技巧为重点的。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效果,因此他常把手法的判定和表达效果的分析中综合起来考查。
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
小说以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括其它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版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考查的角度看,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
“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答案:(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案:(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解析 ①“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大夫对鸟笼非常满意,故而说出了这样的赞叹之语。②“木然不动地呆着”“眼皮都不眨一下”“迟疑地瞧了他一眼”等属神态描写,“趴倒在地,号啕大哭”属动作描写。这一表现促使巴尔塔萨最终决定把鸟笼送给彼贝。
评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涉及C、D两级,难度适中。第①处应从手法和句意两方面赏析,第②处应联系下文情节分析其作用。注意运用规范的鉴赏术语,如“推动情节发展”等。
2.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主题中任选两个角度,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和概括。
答案 (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评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稍有难度。准确理解题中“角度”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需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等常识解读。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2011浙江)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二、常见的叙述类型及作用
①叙述有两类:
一是概括叙述。概括叙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
一是具体叙述。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就是用详尽的笔墨对人物事迹、环境作详细交待。
叙述的方法有四种:顺叙、平叙、倒叙、插叙。
倒叙、又叫倒插笔。是把事件(人物)的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精彩、感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按顺叙的方法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有三种情况。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某个片断提前、三是用回想回忆的方式进行,将作者的感受用叙述在文章前边表达出来。
用倒叙的优点在于: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它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易于将人和事叙述完整。
插叙(有人又将补叙归入此类),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插叙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关的以先发生的事情。这种插叙又叫追叙;二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对所叙述内容的补充,注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这种插叙习惯上又叫补叙。再一种情况是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这种情况又叫逆叙。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②叙述的作用是:
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
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
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三、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描写的共性作用是:①展现自然景色或社会风貌;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④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描写大致有四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人物肖像(对话、行为、心理、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①显示作品背景、点明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②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④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⑤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即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微末节的刻划与描绘。
??细节描写的作用很大:①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②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③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④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六种,即: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工笔描写和白描,表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都是从描写时所站的角度上说的。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它是从正面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使其形貌直接地显现出来。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它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是借描写其它,间接烘托出要描写的对象。因此,人们又叫这种方法为“烘云托月”法。
工笔描写与白描,是从描写的程度上来说的,工笔描写,即浓笔重彩、精雕细刻的描写。白描、即轻描淡写,简单的勾勒。
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是从描写对象的变化上来说的,静态描写,即对平面、静止的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动态描写,则是对人物或景物发展变化的情态的描写。
?
例题(2011江苏)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解析:手帕细节描写包括老师递手帕,学生还手帕等几个方面,回答时要分别点出其传达的情感。
答:①面对要做自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知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②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③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
庹其五
???石?
鸣?
?
①庹(Tuǒ)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2.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有什么作用?
【解析】首先考生要明确”银杏树”的描写应该属于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还要结合所在篇章中的位置来作答。一般而言,环境描写指向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也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回答即可。再结合所在位置有所侧重,如本题中”银杏树”的描写更侧重于情节的展开。
【参考答案】突出茶铺的环境特点;引出庹其五种茶的议论;侧面烘托他对茶的深情,为下文帮助山村发展茶业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四、常见表现手法
①铺垫。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②衬托。如《睡美人》,作者写导演担心女B角演砸的后果,反衬了女A角丰富的舞台经验,精湛的表演艺术;写女B角与男A角的搭档天衣无缝,(正面)衬托了女A角的识人之准,让贤之正确。
??③对比。如上海高考《父爱无价》:父亲对儿子肖像画的至爱,与拍卖会上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④象征。如《界河》,“鸟儿在自由地飞翔”
象征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的性格。
??⑤照应。如《睡美人》,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微笑鼓掌,照应了开头写女A角突然失踪,突出了女A角的美好心灵。
??⑥以乐写哀。如《祝福》。
??⑦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虚实、联想、想象等。
五、艺术(语言)特色
一篇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特色,可以就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语言特色: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炼、生动、形象;文章的炼字、选句、修辞的运用;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
二是结构方面的特色: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方面的匠心;
三是表现技巧: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的运用。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答题思路——小说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
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惟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1)“那丛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
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
4.下面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两项()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一样的。
?b.“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中的“头发长的”运用的是借代修辞,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情感基调协调。
?c.在整个寻春的过程中,妹妹有过失望,有过埋怨,有过怀疑,更有过惊喜。
?d.在艺术特色上,这篇文章能寓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记叙之中,兄妹的嬉笑调侃平添了文章的情趣。
e.文章材料简单琐细,且在处理时缺少变化,这是文章的不足处。
??1.(1)通感,突出了迎春花开得热烈。
(2)点出一个“春”字,向读者透露野鸭子是春的信使,紧扣了文题。
??
2.野鸭、苇心、柳条[全文写的是一个“春”字,因其是踏雪寻春,所以作者要把所寻到的春天告诉读者。“春”在哪里?以什么物象将春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作者必须要巧妙安排的。在文章中作者正是借助野鸭、芦苇之心和柳条来透露春天的到来的。]
??
3.(略)[应紧扣“春天是万物与风雪严寒抗争而来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虽柔弱而不畏强暴,虽屡遭摧残却不可战胜;在苦难中显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以唤起人们的希望,鼓起人们的信心”等要点来评析。]
??
4.cd[a项中的四个“三毛”,前三个“三毛”应是实指,后一个“三毛”则是虚指,只是一种象征。b项中的“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情感基调不协调”有误,这里的“头发长的”有调侃的意味,给文章增添了情趣。e项的评述过于偏颇,不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
??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塔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
房墙上开窗是后来的事。随着窗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
窗子,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它就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
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屋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创造的窗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的混了进来……
??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屋子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5.作者开头一段说:“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结尾又说:“现在开窗子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请联系全文,根据语境,分别概括出作者运用“走近”“迎进”和“迎接”这三个动词的用意。
6.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
(1)窗子,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
(2)没有创造的窗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7.第八段中,作者说:“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请根据文意回答:打开窗子只有喜悦吗?为什么?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赞美窗子,写开窗的喜悦,既表现了人类在文明道路上的不断前进,也流露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谨防资产阶级思想侵入的感情。
??
b.本文以窗子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写了窗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人类不懂得开窗,现在窗子成了现代房屋的象征、黎明的眼睛,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具有特殊功能的窗子。
??
c.作者在介绍窗子时,语言优美生动;在赞美窗子时,语言质朴简洁,两者完美的结合,构成了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
d.“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屋子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未来具有特殊功能窗子的期盼之情。
??
e.文章结尾一段以抒情的表达方式,用诗化的语言,烘托出散文诗般的优美意境。
??
5.(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不经意间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2)进一步表达作者主动开窗享受春光的愉悦之情。(3)充分表达作者通过“窗口”探求自然、欣赏自然、了解社会的信念,抒发了对作为“黎明的眼睛”——窗口的赞美之情。
??
6.(1)窗子把人们与自然、社会关联在一起,是人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2)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
??
7.不是。文章的主调是赞美窗子,抒写开窗的喜悦,但是也要防止“风沙、微尘、细菌”这些不健康的、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东西飞入“屋”中,混了进来。
??
8.be[a项说“流露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谨防资产阶级思想侵入的感情”牵强附会。c项中“优美生动”与“质朴简洁”对调。d项没用比喻的修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