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古诗鉴赏(题型分析+技巧归纳+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古诗鉴赏(题型分析+技巧归纳+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13: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教案)
有趣的古诗
临江远眺
渺渺茫茫浪泼天,霏霏拂拂雨和烟。
苍苍翠翠山遮寺,白白红红花满前。
整整齐齐沙上雁,来来往往渡头船。
行行坐坐看无尽,世世生生作话传。
(叠字诗:叠字,就是重复叠用同一个字。如寻寻,如冷冷,如花花草草,如三三两两是也。叠字诗,要求将叠字手法贯串作品之始终。)
奉和湘东王春日
  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
  新花满新树,新月洒新辉。
  新光新气早,新望新盈抱。
  新水新渌浮,新禽新听好,
  新景自新还,新叶复新攀。
  新枝虽可结,新愁讵解颜。
  新思独氤氲,新知不可闻。
  新扇如新月,新盖学新云。
  新落连珠泪,新点石榴裙。
(反复诗:有意让相同字眼,在适当位置重复出现的诗,称反复诗。反复之字,通常对举。)
【牛刀小试】
钟山[注]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钟山,南京的紫金山。王安石弃官后居住在这里。
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诗歌前两句中“绕”和“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②末尾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案】①“绕”和“弄”用拟人手法(1分),使涧水和花草显得有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添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分)②表达了作者弃官退居故乡后闲适恬淡的心情。(要联系注解回答)(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①试赏析“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凉”字的妙处。(3分)
②第二句中“烛花频剪”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①“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1分)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1分)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1分)②以乐景衬哀情或者衬托,(2分)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1分)
3、阅读宋代王禹偁(chēng)的《官舍竹》①一诗,完成第下面的题目。(6分)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淳化二年,诗人受小人之谤,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商州是个人穷地僻的小郡,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衔。②量移: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竹的
特点。(1分)
(2)整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答案】(1)坚贞、高洁(1分)(2)诗人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诗人虽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题型分析
中考语文诗词品读常见题型:
一、语言特色
诗词的语言具有精练性、生动性、准确性、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语言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恬淡等。
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二是佳句赏析。
  锤炼字词:重点关注的是动词、修饰词、叠词、表色彩的词。
佳句赏析: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独特意境,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
(一)品味炼字型
【典型题型】
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
古人做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知识拓展】
推敲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象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意象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2.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
如“夹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蘸(zhàn),是沾着水面。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3.表示修饰的形容词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4.数词或量词
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上都不是确数。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用的极其精妙。如“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中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因为是远景,“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5.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从视觉角度看,红绿映衬,色彩鲜明,春意盎然。
例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解析] 抓住诗眼“湿”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炼字的妙处。暗示学生品诗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诗眼来品析诗的语言。
[答案] 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二)名句赏析型
【典型题型】
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从某句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解题思路】
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名句。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鉴赏这些名句,能够读懂作品,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出发,鉴赏其寓意、情感等,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重重困难时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赏析句子还要从从形式方面思考,该句有什么表达技巧,指出其表达技巧及效果,或者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等。
例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名句的赏析能力。名句的赏析,既可从炼字上去分析它的艺术手法,也可从内容上去分析它所蕴涵的哲理,还可从感情方面赞赏诗人所表现的胸怀。但要防止浅表理解,只解释诗句的含义,而导致理解上的肤浅。
[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或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典型题型】
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它包括: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分析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①。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能力。这里谈“异曲同工”,重心在于找相同点。两诗写草,均表现了青草旺盛的生命力。回答时要注意辅之以表现手法。
防止重心偏误。对“异曲同工”的含义理解不清楚,只注意到“异”字,并与后面的“比较”联系起来,以为谈两诗写法上的不同点而导致答题失误。
[答案]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居易诗分析1分,曾巩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斟酌扣分)
【基础篇】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答案]1、“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评分:共2分。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
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1分)“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1分)。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出1点给1分)。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花开红树乱莺啼”中“乱”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1)(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能力篇】
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答案]1.(2分)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能否改为“数枝”,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1.(2分)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1分),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1分)。(语意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答案]1、D。
5、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题①
(唐)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答案](1)(3分)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提升篇】(选做)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2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阅读李白的《塞下曲》,按要求答题。(5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2)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答案](1)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2)答: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①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②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共5分)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2分)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1分),有色有声(1分);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1分)(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①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2分)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答案]1、(2分)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2分)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②“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