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说课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说课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8 08: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人教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目 录
contents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1
2
3
4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下启繁荣与开放的统一的唐朝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承上
启下
学情分析
优势分析
认知起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形象思维活跃,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
不足分析
学习障碍: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理性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答题不规范。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知识
能力
认识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地位
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过程
方法
探究
通过相关的历史材料情景导入,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材料,分析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繁荣与短暂的主要内容。
教材地位
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使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和人民,珍惜统一、安定的环境。
教材地位
三维目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
教学
目标
教学难点
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和启示
核心
原因复杂
知识有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
创设情境
多媒体辅助
问题探究
02
04
01
03
建构主义
学生主体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教学过程
新课改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完成所示内容,课堂展示分享。
自学任务单: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
隋朝建立 建立者:_________
都 城:__________
南北统一:______年,隋灭______(国家),南北重新统一。
隋的统 隋朝的繁荣:_______(皇帝)时,出现盛世局面。
一与 大运河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亡 时间:_________年开始
皇帝:__________
概况:大运河以_______为中心,北至_______,
南到_______,全长_______千米。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导入新课
3’
35’
7’
3’
35’
7’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课前自学
课后拓展
隋朝是如可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了38年就灭亡了?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
皮日休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整合一
整合二
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隋朝的两大贡献
整合三
隋“赠”遗产——隋的灭亡
一个政权
两个创举
一个局面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隋的统一
展示隋文帝的画像以及隋朝疆域形势图,思考问题:隋文帝的创举
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炀王急业—— 开通大运河
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两大贡献
教学过程
隋朝的两大贡献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开通大运河
提问: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是什么? 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材料一: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
《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学过程
--开通大运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轻松、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隋朝的大运河
练一练:填充上图内容
“三点四段五河”
教学过程
---大运河的评价
隋朝的大运河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课后拓展
同学们观赏视频,
思考应该如何评价大运河?
积极: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
1.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
教学过程
材料一:“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的史料
隋朝的两大贡献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材料二:
--开创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科举制应运而生的相关史料
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教学过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代王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开创科举考试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科举制度 创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隋“赠”遗产 ——隋的灭亡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过程
---隋灭亡的原因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隋的灭亡
材料一: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材料二: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提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隋朝是如何灭亡的?
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隋灭亡的教训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3’
35’
7’
隋的灭亡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课后拓展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3’
35’
7’
思维导图
中考在线
选取两位同学的成果进行投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比较,取长补短,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善。
多媒体展示精选的中考选择题,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答案。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
布置作业
1.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
2.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布置作业
课后拓展
课前自学
课后拓展
课堂教学
查阅隋朝史事的相关资料,思考隋朝对比前朝有什么相似点,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一方面提高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认识到时代不同,其影响也会变化。
板书设计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