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虽有佳肴》课时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不知其旨也
________?
②学学半
________?
③卿今当涂掌事
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________
(2)下列画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虽有至道/大道之行也
B.虽有佳肴/山肴野蔌
C.教然后知困/困于心,而后喻
D.自以为大有所益/老当益壮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甲)段中说如果一个人学习了,他就会“_____________”,而(乙)段中的吕蒙学习后令人“_____________”,这两者都说明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请写出一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_______________。
(5)学完这两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①虽有嘉肴(?
?
?
?
)
②不知其善也(?
?
?
?
)
③然后能自反也(?
?
?
?
)
④教学相长也(?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4)学习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①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_____
②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_____
③虽有至道?
?
?
?至道: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
)
A.不知其旨也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此之谓乎
D.若出其中
(4)本文集中讲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人不学,不知道(?
?
?
?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
③如攻坚木(?
?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举例说明【丙】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选项中与“常以净衣易之”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以记其事
B.以其境过清
C.投以骨
D.则何以成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然后能自反也(?
?
?
?
)
②教学相长也(?
?
?
?
)
③门徒悦其勤学(?
?
?
?
)
④谓之行尸走肉耳(?
?
?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个语段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黑反而长,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③益:增加、加深。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⑤为人:作曲的人。⑥《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解释画线的词语。
①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②教学相长也________
③如王天下________
④师襄子辟席再拜________
(3)下列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黑反而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5)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甲】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甲】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甲】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甲】文中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参考答案
1.
(1)①味美,②教导,③当权、当道,④粗略地阅读
(2)B
(3)①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够自我勉励。
②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4)知不足,刮目相待,悬梁刺股(或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5)示例:要亲身实践,努力学习。
【解答】
(1)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教导;
③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权、当道;
④句意为: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2)A项,道理/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项,带骨头的肉;
C项,困惑/忧困;
D项,好处/更加。
故选B。
(3)①强,勉励。
句意为: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够自我反省;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够自我勉励。?
??
②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句意为: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4)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根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卿今者才略……即更刮目相待”可以得出前两空的答案。根据自己的平时积累写出一个与艰苦学习有关的成语典故即可。
(5)两篇选文都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联系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
(1)①即使,②好,③自我反思,④增长、促进
(2)①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②《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4)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答】
(1)①句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虽:即使。
②句意: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
③句意:然后能自我反思。自反:自我反思。
④句意: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长:增长、促进。
(2)①弗食:不吃。旨:味美。
②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学习。
(3)通读全文可知,作者运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的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然后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观点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也就是说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
(1)①味美,②困惑,③最好的道理
(2)①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②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C
(4)教,学,教学相长
【解答】
(1)(1)①句意: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教别人之后知道自己的困惑。困:困惑。
③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2)①自反:自我反思。
②相长: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3)A项,代词。
B项,代词。
C项,语气副词,表示推测。
D项,代词。
故选C。
(4)阅读文章可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4.
(1)①明白道理,②味美,③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2)①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知道自己的困惑。
②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3)【甲】:教学为先。
【乙】:教学相长。
【丙】:进学之道。
(4)①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②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解答】
(1)①句意为: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知道:明白道理。
②句意为: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③句意为: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2)①是故:因此。困:困惑。
②善:善于。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庸:归功于。
(3)【甲】文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点明了“教学为先”的重点。【乙】文中“教学相长也”,直接点明论述重点——教学相长。【丙】文中“此皆进学之道也”论述了“进学之道”这一重点。
(4)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结合选文内容来看,【丙】文中“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则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5.
(1)C
(2)①自我反思,②增长、促进,③以……为悦,为……高兴,④称作
(3)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4)示例:【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贵在勤奋。
(5)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要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答】
(1)“常以净衣易之”中的“以”:介词,拿。
A项,以:连词,表承接关系。
B项,以:连词,因为。
C项,以:介词,拿。
D项,以:介词,凭。
故选C。
(2)①句意为:然后能自我反思。自反:自我反思。
②句意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长:增长、促进。
③句意为:门徒为他的勤学感到高兴。悦:以……为悦,为……高兴。
④句意为:称这个人为行尸走肉!谓:称作。
(3)①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②若:如果。何以成:宾语前置句,应是“以何成”。
(4)比较两文,根据【甲】文中“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重在强调“教学相长”,即“教”和“学”相互促进;根据【乙】文中“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知,【乙】文重在强调学习贵在勤奋。
(5)从【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中能够总结出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从【乙】文“门徒悦其勤学”“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中能够总结出勤奋学习的道理。所以启示从教学相长、勤奋学习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6.
(1)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①勉励,②增长,促进,③动词,做王,统治,④通“避”,离开
(3)B
(4)①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②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5)D
【解答】
(1)“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一般在其前停顿,故断句应为: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①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
②句意: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长:增长,促进。
③句意:好像一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王:动词,做王,统治。
④句意:师襄子恭敬地离开坐席给孔子拜了两拜。辟:通“避”,离开。
(3)A项,“其”,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
B项,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
C项,“反”,第一个是“反思”之意;第二个通“返”,往返;
D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第二个是连词,表示并列。
故选B。
(4)①弗:不。旨:味美。
②习:熟悉。得,掌握。
(5)D项,“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理解错误,“学学半”是教学相长之意。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