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适用)现代文阅读提升-课内外联读 第1—2课 说和做——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构适用)现代文阅读提升-课内外联读 第1—2课 说和做——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14: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七年级下册专题讲解)
配套练习1-2课
第一单元
邓稼先
1.课内阅读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均,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密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自,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09:17Z)]]]
答案2
[[[---]]]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08:10Z)]]]
答案1
[[[---]]]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08:55Z)]]]
答案1
[[[---]]]
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①第4段“这是真正的奇迹”一句中“奇迹”指什么?
邓稼先为什么能创造这种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12:18Z)]]]
含义: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邓稼先身上的气质和品质源自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热衷奉献。
深层含义:
答案构成:
1邓稼先有什么样的气质和品质。
2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又是如何提倡上述的品质的。
两者关系=儿子(解释为什么)即邓稼先汲取了它,变成自己的品质。
[[[---]]]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答: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最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逊、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将其变成自己的品质。
2.课外阅读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
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困难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
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着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声速流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航维
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那移为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53:45Z)]]]
第二个空
[[[---]]]
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各课、为阴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建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55:32Z)]]]
翻译&理解
[[[---]]]
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试出了通往核
武器库述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粉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52:38Z)]]]
第一个空
[[[---]]]
由于只有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
数据却大相径庭,邓稼先纳问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置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
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国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千米。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支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难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①依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通过叙述研究人员__________(概括事件内容),写出他们生活上的毫无保障;通过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写出了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_______________。邓稼先等研究人员的________(做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的品质。
②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写出上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5:59:51Z)]]]
鉴赏文章语言的五个角度及答题模式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如运用……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用词(动词、形容词、叠词等)的角度
如“……”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
调用多种感官描写等)的角度:如从……的角度,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感情。
(4)从表现手法(象征、衬托、烘托、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的角度:表现手法+作用。
(5)从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角度:表达方式+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是毁火,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是从文章中摘录的一句话。请结合文中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6:03:54Z)]]]
理解等于含义。(句子)
表层含义:“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新生”和“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
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我国具有毁灭和发动战争的能力;也意味着我国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拥有捍卫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
深层含义:回归主题=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内阅读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前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麻麻的小槽,如群蚁推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6:42:01Z)]]]
撰写唐诗杂论
[[[---]]]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①“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6:43:05Z)]]]
撰写《楚辞校补》
[[[---]]]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6:43:54Z)]]]
研究古典新义“”
[[[---]]]
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请写出下列句中“说”"的含义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6:39:34Z)]]]
1.本义2.引申义(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3.比喻义
[[[---]]]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完全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6:44:59Z)]]]
格式:优秀品质+文中出处
找什么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
(1)从正面描写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也
叫直接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侧面描写(也
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等,间接描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或从对有关事件的叙述等侧面表现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
陆小鹿
闻先生,说的是西南联大的闻一多先生。
2018年11月,CCTV推出了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看完这部大师云集的纪录片,我惊讶地发现,闻先生是那么才华横溢,那么富有生活情趣。
西南联大从长沙西迁昆明时,闻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开始了长达3000多里的徒步西南之旅。艰苦的长途跋涉,没有磨灭闻先生的情趣。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在贵州镇宁的犀牛洞里,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赞美祖国的美景。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14:55Z)]]]
第一件事 报名旅行团
[[[---]]]
我后来才知道,闻先生曾在美国专业学过美术,他既是画家,又是诗人,还懂音乐……那时的文人真叫人折服。
在西南联大,闻先生担任中文系教授,他开出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先秦两汉文学……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吸引了联大各个院系的学生。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极富画面感的文章《闻一多先生上课》:“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16:02Z)]]]
第二件事,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开出十来门课
[[[---]]]
实际上,生活中,闻先生寡言少语,但其内心情感要比常人更加充沛。他喜欢竹子。住在北平时,就在屋外满了竹子。每当读书累了,他就去阳台上转一转,看一眼青翠婆姿的竹子。1945年,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闻一多只说了一句:“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16:47Z)]]]
闻先生喜欢竹子
[[[---]]]
闻先生曾是一个满怀梦想的文艺青年,可当文化救亡的幻想破灭后,他就像个勇敢的斗士,毅然决然投入战斗之中。1946年7月,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枪杀。在他的追悼会上,闻先生毫无畏惧地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然而,就是因为这次讲演,他也被国民党特务盯上,在散会返家途中,被暗杀于昆明街头。此时,《西南联大》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一首根据闻一多先生写给天折女儿的诗作《也许》创作的歌曲:“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18:15Z)]]]
闻一多先生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
[[[---]]]
忧伤的旋律,令我不禁潸然泪下。一代才子兼民主主义战士就这样倒下了,令人无限伤感!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文章以“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为题有何作用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03:33Z)]]]
标题作用
重在积累1.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
2.让读者产生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06:18Z)]]]
结尾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
除此之外还有:卒章显志、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等作用
(内容上)一般是文章中心,或者表达主题或情感。
[[[---]]]
?
忧伤的旋律,令我不禁潸然泪下。一代才子民主主义战士就这样倒下了,令人无限伤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事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19:56Z)]]]
4件事分条按顺序写出来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20:31Z)]]]
品质+文章出处或者文章出处+品质
[[[---]]]
?请结合全文
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COMMENT BY Administrator (2021-03-05T17:21:36Z)]]]
从.....角度,写出.....特点,抒发.......情感或者表现了........(人物形象)
[[[---]]]
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在贵州镇宁的犀牛洞里,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赞美祖国的美景。
—————————————————————————————————————————————————————————————————————————————————————————————————————————————————————————————————————————————————
答案:
第一课
课内阅读
①“奇迹”指“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②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②这句话是说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最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逊、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将其变成自己的品质。
课外阅读
1.忍饥挨冻 举步维艰(或:寸步难行)
克服困难执着科研
2.(1)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面对三本牌文原做书边读边摩边讨论;逐章逐芹逐句地阅读、翻译和理解。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家地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阅读俄文原版书籍认真、细致的做法和由难读难懂到完全明白掌握的艰难过程及喜悦心理。
3.(示例)“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
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新生”和“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第二课
课内阅读
1.(1)宣告自己要做某事。(2吹嘘。
2.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密麻麻的小借比作排列整齐的“群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字写得多而工整的样子,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3.①潜心研究,如:“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②一丝不苟,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蚊排衙。”③珍惜时间,如:“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④热爱祖国,如:“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课外阅读
1.①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②让读者产生疑问,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
2.总结全文,表达作青对闻一多先生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之情。
3.闻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闻先生喜欢竹子;闻先生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
4.①从闻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
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可以看出,闻一多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②从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和汪曾祺写的《闻一多先生上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文采斐然的人。③从闻先生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的民主战士。
17.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在长达3000多里的艰苦跋涉中,闻一多依然情趣避然,表现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