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
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考生注意
2回答选择題时,逃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的指定位置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舜以天下授禹,舜卒后禹亦“让辟”舜子商均,“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禹以天下授益禹卒后益亦
让辟”禹子启,启取代了益。这反映了
A.夏王朝的建立与巩固
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壮大
C.统治权转移方式改变
D.王位传子成为历朝定制
2.殷墟卜辞中有许多商王“呼”“令”某侯、某伯的记载。在《史记·股本纪》中记载,纣王册封周方国首领文
王为“酉伯”,并赐弓矢斧钺。由此可见,商代
A.商王对地方有一定支配权
B.出现了大一统的政治趋势
C.分封的地方诸侯权力较大
D.君主专制制度的雏形形成
3.大量殷墟甲骨卜辞表明,殷商诸王及其王室成员对于每天发生及将要处理的大事小情都要征询上帝和祖
先神的意见、看法,甲骨占卜成为股商诸王及其王室成员与商代诸神之间持续不断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
这一现象表明商代
A.以血缘为纽带构建起神权国家
B.以神权为主的政治特征明显
C.统治者对占卜的内容唯命是从
D.决策体现了浓厚的民主色彩
位众子封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封为大夫;大大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子时为士。这表明
4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孙则另有安排,《礼记·礼运》曰:“天子以嫡长
A.阶层矛盾的缓和
B.权力继承合法化
C.等级秩序的严格
D.政治体制血缘化
5.有学者说:“在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也不是后来人们理解的那样,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服从关系。它是一种不平等的但松散的政治经济关
系,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
A.家国一体
B.中央集权
C.权力分散
D.天下为公
6.《周礼》记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
者。”春秋时期,“行人”基本上是西周时的小行人,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各国。“行人”群体
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年
阶段性测试(
史·答案
24.D
25.(1)相似之处:王杈、族权、政权密切结合;王位世袭;血缘色彩浓厚。(2分,任答
原因:商代方
4分
僚政治不断完
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言之成
权衡取舍”:明代废除宰相
立内阁;清代设
房、军机处,削弱议政
会议权
成理即可
存在威胁
(2分
)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分,言之成
解读:汉武帝设立刺史代表
察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剌史制度由地方监察机构变为
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职权扩
央集权。可
行政体制的变
革直接影响中央
关系。(5分
观点:制度因人事需
释:隋代科举制形成,唐宋时期科举
完善、发展。科举制选拔出了为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大
代在废村
政务繁
内阁,辅
政。因此,人事的需要决定
某项制度的
阐释:隋唐
省制,三省分工协作,且相互制衡。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可见,唐宋时期对宰相制度的调整旨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0分,言之成理即可)
见点:制度因人事需要和创立者内在用意而制定。(2分
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一方面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需要的官吏,保障了政治运行正常;另一方面适应了君
主加强集权的需求。宰相制度的创立、调整与废除,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中枢的运行效率,另一方
要与内在用意相结合的产物。(10分,言之成
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
裁汰冗员;精简机枃;任人唯贤;加强考核和监察。(7分,言之成理目
家官俸开支
高行政运行效率;有助于整肃官风;有利
分
成理
)品质:关注国计民生;为政务实
坚韧;勤于政事。(8分
(2)功绩:完善了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7分,言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