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会进行生活中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并在理解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广泛采用着,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多种方式,理解经过时间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体会先分段后计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算理,能灵活选择合适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谈话情境。
(1)学生介绍洛阳美景。
(2)出示旅游攻略,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3)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游览中国国花园用了多长时间?游览龙门石窟用了多长时间?游览洛邑古城用了多长时间?
2.出示课题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板书:经过时间的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牡丹花会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计算经过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出示问题,分类解决
(1)引导学生发现,游览中国国花园和洛邑古城所用时间可以用“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直接计算。
(2)重点研究“游览龙门石窟经过时间”
①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②汇报展示,总结方法
a数一数
学生操作演示
b先分段再计算
先求出上午游玩的时间,再加上下午游玩的时间。即:12-11=1(小时),1+4=5(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c先转化再计算
将下午4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4时=16时 16-11=5(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2.检验结果,回顾反思
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思考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分析和解答,对不同的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都予以呈现和肯定,并通过比较和分析进行必要的优化,凸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1)出示问题
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2)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所要计算的经过时间横跨两天,用先分段后计算思考比较容易。
2.亮亮会选择哪一趟车?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求经过时间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情境创设,由导课开始,到新知探究,再到练习巩固,始终围绕“牡丹花会亮亮一家游洛阳”这一主题,让学生意识到解决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课堂总结
结合本节课内容,学生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