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
1、时间:
4、开始的标志:
2、开始的国家:
美国
3、爆发原因:
1929——1933年
经济大危机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小女孩: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妈妈:
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小女孩: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妈妈:因为煤太多了。
1920-1929年美国经济增长及财富分配数据
材料二:
材料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情况?
探究原因
垄断资产阶级
少发工资
大量生产
没钱
卖不出去
追求最大利润
从“繁荣”到危机
购买力不足,生产相对过剩
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探究原因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探究原因
1、时间:
4、开始的标志: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2、开始的国家:
美国
3、爆发原因:
1929——1933年
经济大危机
直接原因: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黑色星期四
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民逐渐养成了信贷消费的习惯。他们贷款买房,过度消费,而且很少有储蓄的习惯。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表现在股市上,就是股票价格一路高企。有一些精明的投资者开始对自己持有的股票信心不足,他们担心股票的价格会下跌。
于是在1929年的10月24日,一些投资者开始卖出他们的股票。股市开始出现下跌趋势,这传递出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到了10月29日,心怀恐慌的人们纷纷开始抛售手中的股票,结果导致股市骤然间一泻千里。那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40亿美金在一片“卖!卖!卖!”的交易口令中灰飞烟灭。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特点
具体表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之特点
经济大危机
1、大量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艰难
阅读课本59页文字,分析经济大危机造成的影响
2、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
3、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之影响(表现)
经济大危机
充分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美国纽约举行的盛大游行
“胡佛屋”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PK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胡佛
罗斯福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PK
1575万票—2280万票
1.开始时间:
1933年
二、罗斯福新政
2.目的: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缓解经济危机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措施:
4.特点: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重新关注起30多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化解社会危机的经验。
——《大国崛起》
对症下药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新政药方
社会症状
积极效果
稳定产品价格
改善生产环境
农产品价格下跌
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
刺激消费生产
稳定社会秩序
失业人数激增
兴办公共工程,实行社会救济
恢复银行信用
银行纷纷倒闭
整顿银行,美元贬值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恢复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工商企业破产
颁布
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美国政府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各工业部门制定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市场分配、工人工资标准及工时数等,由雇主、工人和消费者共同监督生产。如果发现企业有违规行为,总统有权吊销其执照。
“蓝鹰”运动
“蓝鹰”是《全国工业复兴法》(NRA)的标志。《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志,以示守法和致力于复兴。几周之内,250万雇主签署了这个法规,全国近90%的企业参加了蓝鹰运动。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
垄断资产阶级
多发工资
定量生产
法律
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救济(Relief)
复兴(Recovery)
改革(Reform)
3R政策
以工代赈、社会福利
复兴工业、农业
除旧立新,新在何处?
这些新政措施都是由谁实施的?
国家
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新”的含义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评价、意义)
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生产恢复图
失业率下降图
材料一:
材料三:
二战后,英国实施国家干预政策……
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
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在政府的宏调调控之下,全国四分之三的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上涨15%,金融恐慌基本结束。
(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⒈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答: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2.对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我们如何理解?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新政的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所作出的政策调整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挥之不去的幽灵——经济危机
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郁金香价格炒高;
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贿赂政府以股票换取国债,股价虚高;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第二合众国银行以票据维护自身稳定;
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银行贷款大量押在股市和债券;
1929-1933年——美国股市崩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通货膨胀;
1987年——“黑色星期一”,中东局势紧张,华尔街出现崩溃;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震撼全球;
1996年——日本楼市泡沫,房价下跌5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7-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
罗斯福新政——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
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1.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宏观调控)明显增强
2.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巩固、发展
罗斯福新政实施之后的国家变化
①当时在经济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②都符合本国国情
③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克服了经济困境)。
⑤都巩固了政权(缓和了社会矛盾)。
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
思维延伸
比较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人物
当时解决的主要问题
重大事件
主要影响
华盛顿
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独立战争
取得民族独立;
林肯
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南北战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罗斯福
摆脱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度过了危机
思维延伸
罗斯福新政
原因
措施
整顿金融
调整工业
调整农业
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
经济大危机
影响
积极: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新政
特点
影响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
美
国
罗斯福
新政
德、日
法西斯
专政
摆脱危机寻找出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分析出经济大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阅读课本概括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2、通过阅读课本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特点
3、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课本探究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学习过程】
任务一:
1、阅读课本58页内容和下列史料,分析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史料一:
史料二: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小女孩: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妈妈:
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小女孩: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妈妈:因为煤太多了。
通过阅读课本和史料,学生能分析出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阅读课本59页-60页文字和图片,找出经济大危机的开始时间、国家,概括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阅读,学生能完成下列表格
特点
具体表现
波及范围特别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破坏性特别大
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40%,贸易额减少2/3
通过阅读图文,学生能概括出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量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艰难,资本家销毁商品
课件展示资本家倾倒“过剩”牛奶图片,提问该图反映了什么?
提示: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教师扩展:“胡佛村”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政府的失望与不满,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所以1933年大选,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胡佛竞选失败,而主张改革的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任务二:
1、阅读课本60页内容,找出罗斯福新政的开始时间、直接目的,探究根本目的
通过阅读,学生能找出
开始时间:1933年
直接目的: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缓解经济危机)
教师提问:罗斯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通过小组探究,学生能答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阅读课本61页内容表格,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通过阅读,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强调: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课件补充:蓝鹰标志
用史实来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3R”
“复兴”——复兴金融业、工业、农业;
“救济”——以工代赈,社会救济;
“改革”——除旧立新
3、小组探究,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提示:刚才学过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都是由谁来实施的?(或者,刚才的措施有一个共同点,每项措施都由法律来保障实施,谁来颁布法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概括出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也是“新”的含义)
任务三:
1、阅读课本61页最后一段,找出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通过自主阅读,学生能找出: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
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史料,分别指出史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影响
史料一
通过识图,学生能答出:
两则图表反映了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史料二
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在政府的宏调调控之下,全国四分之三的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上涨15%,金融恐慌基本结束。
史料三:
二战后,英国实施国家干预政策……
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通过分析史料,学生能答出:
上述两则史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补充:也可以表述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史料四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阅读材料,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⒈所谓“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
答: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2.对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我们如何理解?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什么?
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学生能概括出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所作出的政策调整
史料五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挥之不去的幽灵——经济危机
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郁金香价格炒高;
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贿赂政府以股票换取国债,股价虚高;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第二合众国银行以票据维护自身稳定;
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银行贷款大量押在股市和债券;
1929-1933年——美国股市崩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通货膨胀;
1987年——“黑色星期一”,中东局势紧张,华尔街出现崩溃;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震撼全球;
1996年——日本楼市泡沫,房价下跌5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7-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学生能概括出:
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思维拓展:
1、对比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
①当时在经济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②都符合本国国情
③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克服了经济困境)。
⑤都巩固了政权(缓和了社会矛盾)。
2、比较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盲目生产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
开始国家:
________________
开始标志:
1929
年
10
月
24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具体表现
1929
—
1933
年,持续了
5
年
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产量下降
40%
,贸易额减少
2/3
影响:大量工人
____________
,人民生活
______________
;
资本家大量销毁
___________
;
经济危机引发了
____________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
经济大危机
)
(
时间:
直接目的: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目的:巩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通过
《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
通过
《
__________________
》,整顿工业
通过
《农业调整法》,调节农业生产
兴建大量
______________
,提供
_______
通过
《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评价:
积极性:(
1
)美国
________
复苏,
___________
恢复,
_________
增加,
__________
改善;
(
2
)增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复了
________________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局限性:没有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法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彻底消除
________________
)
)
(
罗斯福新政
)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1.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冬天,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人没
有不感到不安的,我的确认为,在现在,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该日记反映了(
)
A.一战后美国的状况
B.二战后美国的状况
C.苏联工业建设的背景
D.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2.到1935年初,美国失业人数从1933年初的最高点减少了400万人;资本收入从1933年以来增加了6倍,工业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这得益于(
)
A.新经济政策
B.美国独立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第三次科技革命
3.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20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国家干预经济
B.加强对工业计划的指导
C.兴建公共工程
D.增加就业,缓解危机
4.1932年,罗斯福在获得总统提名时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寻求一个新的政策。”这一“新的政策”的实质是(
)
A.对工业的调整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消除经济危机
5.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
)
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D.改善了国际关系
6.据统计,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37.2%,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各国失业率达30%~50%。这组数字反映出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来势猛烈
7.
“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
A.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大量失业
B.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C.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D.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8.以下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B.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调整和巩固
C.新政消除了美国再度发生危机的可能
D.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9.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端的人们的委托人。”罗斯福试验的“明智”之处在于(
)
A.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B.对工业的调整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引导资本主义企业自由竞争
【答案】
(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
时间:
1929
—
1933
年
开始国家:美国
开始标志:
1929
年
10
月
24
日纽约股票市场崩溃(黑色星期四)
特点
具体表现
持续时间长
1929
—
1933
年,持续了
5
年
涉及范围广
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破坏性特别大
工业产量下降
40%
,贸易额减少
2/3
影响:大量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艰难;
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
经济大危机
)
(
时间:1933
年
直接目的:缓解
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
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
《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
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核心)
通过
《
全国工业复兴法
》,整顿工业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
《农业调整法》,调节农业生产
推行
“以工代赈”
兴建大量
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
《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评价:
积极性:(1)美国
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生产恢复,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改善;
(2)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局限性: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
(
罗斯福新政
)
【习题答案】
1-5
DCDBB
6-9
CCC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