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单 元 测 试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 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影响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3. 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涉及到两大方面,这两方大面是( )
A.政治、文化 B.政治、军事 C.经济、政治 D.教育、科技
4. 第一个冲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斯大林 B. 列宁 C. 戈尔巴乔夫 D. 赫鲁晓夫
5.戈尔巴乔夫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主要是由于他在改革中( )
A.主张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B.破除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
C.重视工业生产,忽视农业生产
D.放松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6.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导致了苏联的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导致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上述结果的客观历史因素是( )
A.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B.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D. “八一九”事件
7. 2011年是苏联“剧变”20用年。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苏联解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勃列日涅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东欧和苏联政局发生剧变,共产党丢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依据相关知识回答第8——11题:
8.使苏联共产党丢失政权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困难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政治多元化 D.民族矛盾
9.在东欧国家中,既使社会制度剧变又使国家陷于长期分裂的是( )
A.罗马尼亚 B.捷克斯洛伐克 C.匈牙利 D.南斯拉夫
10. 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的说法, 其中属于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
C.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1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年久日深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1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对苏共的影响不包括( )
A.造成思想混乱 B.加剧了党的分裂
C.导致政权丢失 D.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
13.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B.纠正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错误
C.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党、工人党的领导地位 D.实行议会政治
14.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 )
A.国家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5. 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
A.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C.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D.恐怖主义的行动
16.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失败
17.观察右面漫画,在天堂里的马克思、列宁、
斯大林惊呼:“I can’t beleve my eyes !”
漫画反映的是 ( )
A.十月革命发生了
B.世界大战爆发了
C.苏联解体了
D.东欧剧变了
18. 1991年12月25日,白蓝红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 )
A.67年 B.69年 C.71年 D.75年
19. 1992年,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中写的国名应是( )
A.苏联 B.俄罗斯 C.苏俄 D.沙俄
20.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理论不科学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分)
材料一: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 ──《列宁全集》
材料二: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
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现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6分)
(3)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3分)
2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都进行了改革,然而改革的结果却不同,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经济改革纲领,会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法令,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990年3月,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政治多元化”和“公开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源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世纪八十年代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苏联改革出现材料一中结果的客观历史因素是什么?(3分)
(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分)
三、综合题
23.著名学者徐天新在《强国之鉴》一书中写道:“俄国(苏联)的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8分)
(1)列举两例史实说明俄国(苏联)的“崛起腾飞”。 (4分)
(2)1991年盛极一时的强国苏联轰然解体,它的“陨落”对改革中的我国有何借鉴?(4分)
第 五 单 元 测 试 卷 答 案
1——10:ACCDA、 CBCDC 11——20:DDCCD、 BCBBA
21.(1) 发展生产力。
(2) 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3)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2. (1)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导致了苏联的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3)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③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3.(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执行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
在二战中,为打败法西斯国家作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空前提出等。
(答出其中两点或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2)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模式;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应该始终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等。(答出两点或意思相近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