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蜀
相
杜甫
学习目标
1.回顾杜甫生平和诸葛亮事迹。
2.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3.解读诗歌内容及情感,赏析其表现手法。
第壹部分
背景知识
蜀
相
壹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史”(他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首创新乐府,发展古体诗,成就律诗(151首,超过现存初唐和盛唐诗人所作七律的总和),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壹
杜甫生平:
35岁之前:读书游历
?《望岳》
长安十年:接近人民
?《兵车行》
安史五年:人民疾苦
?《春望》
?“三吏”“三别”
成都五年:相对平稳
?《蜀相》
漂泊五年:老病孤舟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后来又辅佐后主刘禅,六出祁山,最后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完成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世人的敬仰。
壹
壹
律诗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平仄示例:
丞相(平仄)祠堂(平平)何处(平仄)寻(平)
锦官(仄平)城外(平仄)柏(仄)森(平)森(平)
壹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第贰部分
解读诗歌
蜀
相
贰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讨论探究:
贰
1.诗人欲写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拉近了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读过全诗,也能感觉到此题流露出的对诸葛先生的歆羡之意。
2.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设问,自问自答,自开自合,显顿挫,避平直,启人深思。
3.体味“寻”字与“柏森森”的意象特点及情感倾向。
寻,寻找,可见诗人一边问一边找的情形,表现了诗人急于凭吊诸葛祠的迫切心情,为下文颂扬诸葛亮张本。
“柏森森”,即柏树繁盛茂密,这是诸葛祠的标志,表明祠的悠久,人们对武侯的爱戴,也象征着武侯伟大的人格。
贰
4.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中,有了“自”“空”二字后对诗的意境有什么影响?(换成“皆春色”“鸣好音”效果有何差别?)
“自”“空”均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没这两个字本表现的是一片盎然春意,芳草萋萋,莺声啾啾。有这两个字后,境界大变,显示出武侯祠的寂寥色,少有人来;同时表明斯人已去,好景无人也无心赏,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也流露出诗人空有一身才华、但无人赏识的失落之情。诗人心境(庄严之地,肃穆之心;个人境遇,流落辗转;局势动荡,忧国忧民),无心赏景。景自为景,我仍是我。
表现手法: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反衬)
贰
5.颈联概括了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并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功业和品德。先通过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平定天下的大计,来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再写他帮助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辅佐刘禅巩固蜀汉基业,表现出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四字短语:雄才大略、赤胆忠心。
“三顾”:刘备的求贤、礼贤,也侧面表现出诸葛亮的才能可辅佐江山。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筹谋天下,非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不可。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贰
6.出师未捷身先死,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出师未捷——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情感:叹惋感伤
7.尾联“英雄”指谁?
包括自己在内的千百年来所有那些有志未遂的仁人志士。
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仅是凭吊诸葛亮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但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去建功立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渴望遇到明主,为国立功。
英雄——应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之人。
分析主旨:
?本诗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不单发思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伤己的深心。
第叁部分
赏析手法
蜀
相
叁
1.咏史怀古诗
以诸葛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
2.多种表达方式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颈联议论,尾联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通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抑扬顿挫”的风格。本诗采用了情景交融、反衬、设问等表现手法。
3.结构特点
赏析律诗的起承转合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起
承
转
合
借
景
抒
情
借
古
喻
己
叁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
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
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
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
莫将成败论三分.。
比较阅读
叁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的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异:内容上,《蜀相》看重情感的宣泄,有自比的意味,所流之泪,为诸葛亮,为天下英才,也为自己;《武侯庙》侧重于正确的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作自比。
情感上,《蜀相》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痛惜。《武侯庙》表达的是对武侯的赞颂与崇拜。
手法上,《蜀相》以乐景抒写哀情,表现功业未就的情怀;《武侯庙》也写景,多着悲壮色彩,正衬成分居多。
同:《蜀相》以“自”“空”语表现乐景;《武侯庙》以“空”“隔”描写悲景。都表达了哀伤之情。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感慨身世,借古喻己,写壮志未酬。
2、抒发感慨,感伤变迁,写物是人非
3、怀古咏史,借古讽今,写劝诫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