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18 12: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科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15分)
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______它的特点是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_。透过凸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
2.放大倍数越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_________,能看到的范围_________,放大倍数越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_________,能看到的范围_________。
3.列文 虎克制作出了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_______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_________
4.生物体是由_________组成的。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二、选择题(20分)
1.下列各种方法中观察到的图像放大得最大的是( )。
A.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B.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之间的距离
C.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材料必须是( )。
A.新鲜的 B.薄而透明的 C.干燥的
3.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到玻片的方向应该是( ) 。
A.右上角 B.右下角 C.左下角
4.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 。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5.今年上半年,我省总共发现4万多例手足口病例,科学家们在研究手足口病的病毒时采用了( )。
A.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6.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7.下列不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云母、小苏打、维生素C B.水晶、雪花、玻璃
C.盐、铜矿、高锰酸钾
8.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的物质是( )。
A.细胞 B.酵母菌 C.霉菌.
9.谁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 )。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
10.下列纸纤维最细的是( )。
A.吸水纸 B.书写纸 C.过滤纸
三、判断题(14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必须要装上水才有放大镜的功能。( )
2.在制作显微镜时,我们要用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凸透镜。( )
3.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
4.把橘皮、馒头等放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就可以进行霉菌培养。( )
5.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致的。( )
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
7.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 )
四、连线题(20分)
1.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10 分)
镊子 培养微生物或菌落
培养皿 放置切片标本
滴管 染色
载玻片 吸取少量的液体
碘酒 夹取实验材料
2.把下列微生物的图片和名称连起来。(10 分)
五、实验探究题(31分)
1.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排序。(10 分)
(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整调节旋钮,使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 )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 )将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 )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拖着 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 )慢慢 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在下图标出: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的位置。(10 分)
3.请你画出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图。(5 分)
4.小明在学过《放大镜下的晶体》后,回家利用小树枝制作了盐的晶体,请根据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6分)
(1)小明在烧杯中倒人500毫升清水,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小明最好使用( )来溶解食盐,以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A.热水 B.冷水. C.温水
(2)在放大镜下观察树枝上食盐的晶体,发现食盐的晶体都是( )的。
A.针状 B.立方体 C.柱状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1.凸透镜 厚 薄 视野
2.越大 越小 越小 越大
3.300 200万
4.细胞 罗伯特 胡克
5.鼠疫 伤寒 霍乱
二、1.C 2.B 3.C 4.A 5.B 6.C 7.B 8.B 9.C 10.C
三、1.√ 2.X 3.√ 4.X 5.X 6.√ 7.√
2.略
五、1. (4)(2)(3)(1)(5)
3.参见课本。
4.(1)A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