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7—4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8)
1.游戏:考考你的眼力(2)
师: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海洋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是什么?
生:
师:老师这里就准备了一艘远航的小船,看到了吗?看清楚了吗?喜欢吗?
生:
师:有谁来说一说它有哪些图形组成?
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正确答案,老师拆开各种图形,学生具体说出是什么图形。
2.解题(2)
老师举起学生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呀?”
生:(参差不齐地回答)平行四边形。(师借机板书课题)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朋友---平行四边形,大家再和他打声招呼吧。
生:齐读课题:平行四边形
师巧妙地把平行四边形翻面,露出笑脸的一面。他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可是同一家族的,所以他们身上都有些共同的特点,不知你们发现没有?
生:都有四条边
师:回答很正确,所以它也属于四边形,除了这个以外他的身上还有不少的学问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
二、探究学习28
1.在对比中初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虽都是四边形,但是都有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用眼睛来观察观察他们的不同点,找到了吗?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是直角,边是正的,而平行四边形的角有两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好像有了收获,但是有时眼睛所看到的现象也不一定准确,还值得验证,现在就通过实验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探究(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0)
(1)实验要求:篮子里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白线,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其他的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的办法多。
(2)小组实验
(3)小组汇报。
生1:我是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然后同另外的两条边去比一比,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
生2:我是用剪刀剪下的两条对边来比一比,我发现了两条对边一样长。
生3:我使用的是直尺来量两条对边,我发现对边一样长。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老师向你们学习。老师呢也对它的两条边进行了研究做成了课件想看吗?
生:想
师播放课件后:有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过程?
生: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师:说得好不好?向他学习。
生:(齐)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师:有没有研究角的的呢?
生4:我把它剪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了,我发现它的两条对边不但相等,两个锐角也相等。
(师:不错的办法,老师在备课时也用到了相同的方法,只有两个锐角相等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两个钝角有什么关系呢?师展示剪下两个钝角的过程,问学生:两个钝角怎么样?生:钝角相等。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是用活动角去量的,我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是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再和它的对角比,我发现了它的对角相等。
生7:我是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他们一样大。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角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既会仔细用眼观察,又会开动脑筋想办法,也会动手做实验,现在谁能动口完整的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呢?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
师:说得好不好?
生:
师:我们得向他学习,重复一遍。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
3.了解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2)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平行四边形也不列外,那么像这样的四边形我们在哪里能见到呢?
生:
师: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4.练习反馈:(10)
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了解了这么多,现在老师得来检验检验你们的学习情况了,我知道同学们在课前都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下面就请你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吧!做好以后,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样做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作品展示并讲解。
生1:我是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成的。在围上、下两条边时钉子数要一样,而且要平行。
生2:我是用四根塑料吸管拼接成的。这四根吸管不都是一样长的,在放上、下两条边时我选的吸管是同样长的并放成平行,然后在左、右两边也摆上两根同样长的吸管就做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是在方格纸上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顺势呼吁):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齐呼):想!生自行在格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让老师看到了立体的平行四边形,也看到了你们画的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棒不棒呀?
生:
师:夸一夸自己。
师:为了奖励一下我们的同学,老师准备了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生:
师:玩长方形变形的魔术,想试一试吗?
抽生上台玩变形的魔术。
师: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能收缩,易变形
师:对,正是由于它的能收缩,易变形,为我们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相信吗?
生:
了解特性对生活的帮助(2)
师:不信,你看,(课件出示收缩衣架,电动收缩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都能伸缩
师:对,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变形。(板书:易变形),铁门能伸缩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
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应用在生活中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你们去一一的发现呢。
三,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3)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行四边形的那些相关内容呢?你最开心的是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一、
游戏操作——体验数学
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以游戏为载体进行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老师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变魔术的过程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体会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二、
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思想,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既实现了探究过程开放性,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体现那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为下面的猜想、验证作了铺垫,这个环节的设计蕴涵了“猜想-验证-结论”这样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制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先猜测特点,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和交流,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中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全班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有的说是用小棒拼的,有的说是用坐标纸画出来的,有的是用钉子板和橡皮筋围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折的方法……,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本案例片段三中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学生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准备的日常生活中的旅行衣架、用一个小朋友伸缩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用语言激励的适时评价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同学的出色表现都给一声喝采,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与赞扬。我在这儿采用的不单是平时习以为常的拍手鼓励而是用贴心的语言鼓励,比如“回答得非常正确!向他学习,”“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我采取的方式是安慰孩子说:“别急,再想一想,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等语言”,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最后由于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或多或少有些不足,当然也是我今后要努里的方向,希各位领导能不吝批评指出,谢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