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18 21: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主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工业化:
一五计划
民主:
《宪法》
制度:
三大改造
开端:
中共八大
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恩华大革命
1、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史实。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知道社会主义探索的三大失误;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原因、总结教训;了解这一时期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模的艰苦奋斗时代精神。
4、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学习目标
发展经济
工业化
农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实施第一个
五年计划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考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探索】
2、时间:1953—1957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毛泽东:“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2)我国的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1、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2、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3、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4.建设成就
(1)工业--四厂建成投产: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2)交通--五路一桥:
宝成、鹰厦铁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探究:工业基地的形成
西北基地:
新藏、青藏、川藏公路、
宝成铁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大型轧钢厂
沿海基地
5、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为:美国2.8%,英国4.1%,中国18%;钢为: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原煤为: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发电量为: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
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党的正确领导;
②土地改革的完成和抗美援朝的胜利;
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
④苏联的帮助。
6、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注意: “一五”计划的完成不是实现了工业化,而是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7、启示:
各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发展不平衡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项目
中国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
西方工业化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轻工业开始,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外部
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封锁,苏联援助
积极引进人才、资金与技术
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计划推进工业化进程
成果
初步建成齐全的工业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但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相同点
都先后建设成为工业化国家;都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不同国家工业化比较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项目
中国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
西方工业化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从轻工业开始,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外部
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封锁,苏联援助
积极引进人才、资金与技术
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计划推进工业化进程
成果
初步建成齐全的工业体系,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但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相同点
都先后建设成为工业化国家;都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不同国家工业化比较
考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时间 :1954年9月
3.地点 :北京
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内容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宪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地位、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意区分:
(1)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2:选举国家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周恩来为总理。
5、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8)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发扬民主
“两会”: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协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延迟符号
1953年12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含义
一化
第5课 考点:三大改造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内容
农业
背景
土地改革后,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方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原则
自愿互利
阶段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目的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背景
私营工商业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有些甚至扰乱经济秩序
方式
公私合营
政策
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目的
使私营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结果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结果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
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启示
各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创新、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拓展
1、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1)“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
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
(2)“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
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土地【分】指土地改革;【合】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3、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仍属于私有制。
三大改造时期,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才实现了土地公有制,农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探究:三大改造成功的因素:
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使人民政权得以巩固;
②党从国情出发,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改造方法和策略;
③苏联农业集体化,为中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④党中央富于创新精神;
⑤三大改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变化
1、土地改革:性质没变化
【地主土地私有制转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性质变化
【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性质没变】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没变化
【人民公社制度调整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40年
1966年
1978年
鸦片战争
文革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
1976年
文革结束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近代史以来社会性质的变化
大、人
1958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良好开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探索中的失误
背景
具体表现
影响
调整
评价
原因
启示
中共八大
1956年
北京
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上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实施可持续战略;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急于求成;②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原因)③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考点一、艰辛探索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探索中的失误
②思想上
文化大革命
原因
时间
特点
指挥机构
进程
表现
反革命集团
性质
危害
认识
启示
毛泽东错误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966~1976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
(1)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2)抗争:老革命家和周恩来的斗争(3)1971年 “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4)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民主与法制遭受践踏(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社会和生产秩序混乱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2)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1)坚持依法治国(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央文革小组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原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工业
交通
水利
科技
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
科技
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区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成就
①钢铁: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石油: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原油和石油全部自给。
③新兴工业:电子、原子能、航天从无到有。
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考点二、主要成就
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干群的激情和艰苦奋斗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任务
项目
王进喜
主要事迹
石油战线
评价
“铁人”
焦裕禄
主要事迹
治理河南兰考风沙
评价
党的好干部
雷锋
主要事迹
助人为乐,甘当螺丝钉
评价
解放军好战士
时代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
怎样向其学习
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等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铁人”王进喜
考点三、英模
过渡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单元小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年
1958年
1966年
1976年
1953年
1957年
1954年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
一五计划完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改造
探索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年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