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2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大阅读,我分享。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古诗分享
飞流直下三千尺,(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举头望明月,(
)
大诗人李白,他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流传至今的有900多首,有“诗仙”之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传说他小时候学习并不认真,还曾经逃过学,是什么事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铁杵成针”的故事。
《铁杵成针》
杵
木
午
铁杵
针
初解课题
初读文本
铁杵(chǔ)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zú)业。
认读词语
磨针溪
弃去
铁杵
老媪
欲作针
还卒业
zú
huán
ǎo
chǔ
老媪
ǎo
指老奶奶或者老婆婆。
老
逢
卒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逢
卒
卒
观察“卒”字的“十”在田字格里占位。
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课文中的李白遇到了什么事?(用课文里面的原话填空)
故事中的人物李白在山中读书时,未成,
。经过一条小溪,遇到一位
正在
,用来做
。
细读感悟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地点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人物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过
逢老媪
问之,曰:“欲作针。”
理解“问之”。
谁问?问谁?问什么?
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
读一读,填一填。
问之,曰:“欲作针。”
(
)问(
):“(
)”
(
)回答:“(
)想把它磨成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李白感受到了什么?
从李白的经历中,你感悟到什么?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
请大家再次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
从对人物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李白的什么品质?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同学们,生活中离不开这样的品质,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铁杵成针的例子呢?
学以致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你们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不妨想想少年李白的故事,坚持下来,一定会成功。
拓展阅读
温馨提示:文言文学习方法:1、给字组词;2、结合注释理解读;3、多朗读;4、知识积累;5、联系上下文。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①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②坐,时与游酢侍立③不去④。颐既⑤觉⑥,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①盖:大约。②暝:同“眠”,瞌睡。③侍立:陪立在旁。④去:离开。⑤既:已经。⑥觉:睡醒。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