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现代阿拉伯国家地图
622年,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初,
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过程
7至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过程
661年倭马亚王朝建立
750年阿巴斯王朝建立
材料: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并相应地规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2.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哈理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3.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状况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阿拉伯帝国文化成就
数学
传播阿拉伯数字、代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播各国通用
医学
《医典》
欧洲大学教科书,亚洲广为流传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
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伊本·西纳
传入欧洲,欧洲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等哲学家
文学
《一千零一夜》
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
4.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状况
材料:阿拔斯王朝期间,巴格达城是一个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波斯人、希腊人、犹太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都在这里相遇,他们中的许多热心文化交流,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文本的文献书籍进行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他们的工作得到了阿拉伯君主和贵族的支持。……(哈里发)马蒙不仅移都巴格达,而且还在城里成立一个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译文相当精审,其中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而且还进行了译注。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4.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状况
13世纪奥斯曼人崛起,蚕食小亚细亚
1453年攻灭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过程
6世纪前后生活在中亚细亚
(2)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3)控制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了东方商业活动。
(1)继承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的体制;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过程
2.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三、印度
1.笈多帝国(320-550)
4世纪初,笈多帝国兴起。
印度教兴起并获得王朝支持,此后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
13世纪初,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
2.德里苏丹国(1206-1526)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材料一:唐朝完善了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日本)统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增置部民,战争不已,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把广大人民拖向饥寒交迫的深渊。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四、古代日本
1.大化改新
四、古代日本
1.大化改新
材料:646
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2)改革统治结构,锦鲤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关塞、防人及驿站,各置职官;(3)造户籍、计帐,施行班田收账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4)改革租税制度,施行租佣调新税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四、古代日本
2.幕府统治
材料一:政府为鼓励人民垦荒,723年颁布垦田“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新掘沟渠而开垦的田地准予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予终身占有。
——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天下诸人竟为垦田,势力之家驱使百姓,贫穷百姓无暇自存。
——《类聚三代格》
四、古代日本
2.幕府统治
材料三:皇族、中央贵族和大寺社的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即免除捐税(不输)和拒绝地方官吏对其庄园行使行政权(不入)。后来一般开发领主为获得这种不输、不入特权,便把自己的庄园寄进(投献)给有势力的中央贵族和寺社。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四: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大势力,把自己家族和仆从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其成员称为“武士”。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四、古代日本
2.幕府统治
五、朝鲜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高丽全面仿效唐朝;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类别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形成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桥梁
外来伊斯兰教与本土印度教并存
受阿拉伯政制影响,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共14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中世纪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的科学、哲学和宗教正蓬勃发展”
材料二: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伍麦叶王朝诗人顾托密,摘自P.K.Hitti《阿拉伯通史》
探究一
阿拉伯帝国建立前的状况
一、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阿拉伯半岛地形图》
材料三:《克尔白神庙》
“克尔白”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立方体,是位于麦加城禁寺内的一立方体殿宇,早在阿拉伯蒙昧时期,供奉着三百多尊阿拉伯各部族崇拜的偶像。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地图》
探究二
阿拉伯帝国为什么能够迅速扩张?
材料四:下面就是哈里德·伊本·阿尔·瓦里德给大马士革居民的约言:在进城时,他决不侵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财产、他们的教会以及他们的城垣。他们的住宅一所也不被破坏和被占据如果他们付讫人头税,对他们(叙利亚人),除善事以外,不要求作其他事情。
——周一良
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三: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一开始,穆罕默德就通过布道活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组织穆斯林大军,推行一系列军事、政治、宗教制度,使参战者意志统一,目标明确,把进攻麦加看成是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为“真主”而战,从而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主编《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材料二:7世纪,阿拉伯半岛北邻的两个大帝国拜占庭和波斯,因长期的抗争而疲惫不堪。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探究三
比较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及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卷
材料三:穆斯林商人或走陆路经过中亚,或从水路同印度、锡兰、东南亚和中国通商。他们还同非洲进行广泛的贸易,由此获得黄金、象牙、乌木和奴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四
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土耳其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注:“城市”是指君士坦丁堡)。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
——沈宪旦编著《新版世界五千年》
材料二:土耳其人在其勃兴时期颇善于“博采众长”。奥斯曼帝国虽然扎根于伊斯兰文明(并不只宗奉一派),但对于拓疆扩土所及地区的基督教文明并不一概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对于崇信喇嘛教的蒙古人所承袭的东亚佛教文明乃至儒家文明,也颇有择善吸收和借用的气度。……与此同时,土耳其人自己也充当了东欧巴尔干地区东亚文明的传播者。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卷
探究五
奥斯曼帝国取代了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奥斯曼帝国
材料三:奥斯曼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一种相当稳定的国家体制和社会结构。在地中海地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两大相邻文明的对立中,奥斯曼帝国的这种稳定结构起到了一种十分特殊的胶合作用。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卷
材料四: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曾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中央政权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输往西欧,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输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非浅。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在城市里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利润一般严格控制在10%-
20%之间。
————周一良
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探究五
奥斯曼帝国取代了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又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奥斯曼帝国
王朝
时间
疆域
建立者
宗教
笈多王朝
4世纪经过多年的征战
几乎征服了整个北印度。笈多帝国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游,其它的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和佛教融合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宗教,也被称为新婆罗门教。
德里苏丹
13世纪
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控制的地区恒河上中游和印度河上游。
突厥人
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最高的统治者称为苏丹。
三、印度
四、东亚各国——日本、朝鲜、越南
探究七
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会瓦解?幕府政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材料一:有势力的地方家族和佛教团体对土地总是垂涎欲滴,经常用武力抢占土地。只要免税制度继续存在,他们就想开垦荒地。这些倾向使纳税土地的数量减少,意味着拥有耕地的农民的捐税负担增加;于是这些农民或是逃往到北部边境地区,用武力赶走居住那里的虾夷人,或是将日自己连同土地一起交托给拥有采邑的贵族。这样,他们可以免税,并得到保护,但却因此变成农奴。……反对虾夷人的战争由农村贵族进行。他们已成为骑兵武士,其军事战斗力逐渐增强,最后完全超过了帝国军队。这时,在这些农村贵族和他们的侍从即武士之间形成了一种封建关系。这种关系以理想化的道德即“武士道”为基础。武士在法律和礼仪上享有特权,但反过来必须绝对效忠于他们的封建领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1世纪)武士力量发展,……他们接受天皇的赐姓,移居地方,勾结当地土豪,形成强大的地方豪强实力。他们还通过介入院政和摄关家的斗争而把势力扩展到中央。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探究八
中国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影响。
材料一: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高丽王朝(918—1392年)为了普及儒家文化和汉文学,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儒学教育制度,创置了学校。《高丽史》卷74《选举志序》中也提到“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摘编自姜夏《高丽中期汉诗研究》
材料三: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探究九
这几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亚洲历史发展怎样的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亚洲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各地区各种文化多元并存。这一时期,中国、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断向外传播,与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文明交相辉映。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奥斯曼帝国和德里苏丹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教传播,传承了阿拉伯文明。
这些表明: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日趋增强。东西方文化通过和平或战争加强了联系和交流,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一个国家会扩张、会收缩,有起也有落,但许多跨越宗教、族群认同与语言的纽带却始终不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流网络、相互尊重与共同智慧,是我们能留给未来几代人最重要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