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2 11:27:36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时空对比,问题导入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老挝
这两幅图片中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力量受到沉重打击。让我们进入历史,通过苏联、东欧、中国三个窗口,看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具体表现。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前苏联历任最高领导人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计划经济
+单一公有制等
(一)二战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
学习目标:阅读第120页第一段,二战后初期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取得哪些发展,又存在哪些严重的问题?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二)改革斯大林模式
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第120-121页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说一说他们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为什么?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原因: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发展了农业;在工业上适当放权,提高了企业积极性。
但是,国家集中领导、计划指导,
重视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小组讨论:二战后苏联长达几十年的改革,到底为什么改?
为谁改?以及应该怎么改?请你结合问题为苏联出谋划策。
为谁改?
为什么改?
该怎样改?
农轻重比例失调
高度集权体制
人民的幸福生活
调整农轻重比例、激发活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的领导
出谋划策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学习目标:阅读并梳理教材第122页,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体会其特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
做法激进+理想主义
学习目标:读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前两次的改革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戈尔巴乔夫认为这两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修修补补的、不彻底的,所以不能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他强调……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和加速经济发展……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从根本上改革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多样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管理:
指令性
指导性
所有制:
问题:缺少宏观决策、配套措施不健全;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脱轨的改革
承认市场的
调节作用
突破了斯大林
模式的束缚
(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日签署。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
(三)苏联解体
1.经过: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旗。
苏联“剧变”包括: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苏联解体,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独立后的15个加盟共和国无一例外地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决裂,朝着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体制转型;独立后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不再坚持原来的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而是朝着西方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方向发展。
——陆南泉《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问题的看法》
(三)苏联解体
2.性质: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大多采用苏联模式。
1.建设、改革的背景
三、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美苏冷战开始后,斯大林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加大了一体化的力度,把苏联经验全部强加于东欧,敦促各国只能严格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
苏联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存在霸权主义的倾向。苏联要求东欧国家都要无条件地维护以苏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国家利益,在双方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
别国利益要服从苏联利益。苏联在对东欧的援助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民族利己主义。
经互会的标志
讨论: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122页,说一说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及影响。
1.
原因
(1)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2)苏联的扶助。
(3)受到资本主义世界敌视。
2.
影响
(1)短期内有助于战后重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长远经济发展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国家指导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工业、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
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2、结合材料和教材P122-123,知晓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情况,说一说他们有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东欧剧变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权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500卢布。”
——美国·史密斯著《俄国人》
在战争期间,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反战同盟,自然会发生各种交往。
……战争结束后,这些士兵回国,聚在小酒店议论国外的所见所闻,希望国家的状况能有所改观。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小酒店民主”。
——根据莫德罗《我眼中的改革(前民主德国总理亲历苏东剧变始末手记)》整理
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党内思想混乱,……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这些被奴役的人民的解放问题。不过解放并不就是战争。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
——《杜勒斯言论选辑》
4.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
学习目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讨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
1.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历史原因
2.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现实原因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直接原因
4.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外部原因
5.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
6.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7.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
······
学习目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讨论苏联为什么走向解体。
讨论:苏联与东欧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给中国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与理论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
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把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学习目标:阅读第124页并结合所学,看图简述二战后的中国探索历程。
学习目标:阅读第124页并结合所学,看图简述二战后的中国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正确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
(二)改革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解体:经过、性质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改革的背景
2.改革
3.东欧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历程
2.意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小结:(共38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史料阅读,问题导入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在回答永恒的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二战后苏联、东欧、中国给出了怎样的答案?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具体历程如何?
苏联的探索
0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发展:特指二战后到改革前苏联的发展(1945-1953)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解体:1991年12月26日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一: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为什么选择改革?
回溯历史,阅读教材第93、120页,解答以下问题:
1.
二战后苏联在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2.
结合教材第93页思考:这些成就和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1.
二战后苏联在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1)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相继爆发了原子弹和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很大提高。
(2)存在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没有改观。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损失统计数字,二战期间,苏军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866.48万人,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苏军受伤人员为1520万人,总伤亡数达到2400多万。
除了军人的伤亡,还有数量惊人的平民伤亡。俄罗斯统计,二战苏联和平居民死亡1740万人,总计军民死亡约2660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
1941年,包括大战前新吞并的西乌克兰、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等地区,苏联人口约一亿九千万。减去一半多点的女性,再减去男性中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苏联的中青年男子大约在五、六千万左右,其中红军伤亡了2400多万,再加上男性平民的伤亡,可以说苏联全国成年男子的一半非死即伤。受创最深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1941年,他们满18周岁,正赶上参军的年龄,四年打下来,他们80%没有活到胜利的那一天。1945年,苏联总人口从1941年的1.9亿下降到1.67亿,男性人口只剩43.2%,女性则为56.8%。
战争结束时,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粮食产量仅相当于1940年的60%。
站在二战的废墟上看苏联
伟大的辉煌
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1948年苏联第一枚弹道火箭
材料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难掩的隐忧
苏联商店空空如也
因商品供应太少而在超市门口排队购物的苏联市民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材料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0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领域仍然奉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扼杀了学术自由,给苏联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成就与问题的根源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A成就辉煌
B弊端严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农轻重比例失调;
农、轻落后局面未改,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被破坏;
科教文化损失严重;
……
日趋僵化
改革的必然发生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需求
在战争期间,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反战同盟,自然会发生各种交往。士兵们越出国界,与盟国士兵来往接触,从而了解到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战争结束后,这些士兵回国,聚在小酒店议论国外的所见所闻,希望国家的状况能有所改观。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小酒店民主”。
——根据莫德罗《我眼中的改革(前民主德国总理亲历苏东剧变始末手记)》整理
与西方的信息交流加速了苏联的体制变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这是苏联改革的一个时机。他的逝世既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思考:斯大林去世后留给了苏联怎样的辉煌和哪些政治经济发展桎梏?
1.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主要由经济管理制度(政策)和管理手段组成,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2.经济体制在根本上要适应
重要结论点拨
3.改革的实质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二:1953-1991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改革,为什么没有把苏联推向巅峰反而粉身碎骨?阅读教材第120—122页“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子目,解答:
1.
阅读教材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次改革的内容、效果、弊端,完成学案表格。
2.
归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改革
内容
弊端
效果
赫鲁晓夫(1953-1964)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苏共二十大批判个人崇拜。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①政治:与美国军备竞赛
②经济:工业“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加速科技进步。
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①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
②政治:取消……放弃……实行……
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苏联的改革——困境中的尝试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循序渐进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改革具有首创性,触动了斯大林模式,但改革并不彻底,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根据《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压制社会活力,后期经济滑坡,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改革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
结果:苏联解体
时间: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②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4)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和平演变”战略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学习目标:完成表格,理解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知道苏联的解体是难逃的厄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思想混乱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苏联模式日趋僵化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
难逃的厄运
东欧的探索
0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二战后
改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
剧变:1989年-1992年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三:作为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有力组成部分,东欧为什么发生剧变?阅读教材122-123页第二子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解答:
1.
二战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方式、建设模式、突出问题。
2.
通过了解东欧国家改革的内容,对改革进行总体评价。
3.
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
1.阅读并梳理教材,说一说二战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方式、建设模式、突出问题。
建立方式:
建设模式:
突出问题:
本国艰苦斗争、苏联帮助
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走向僵化,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通过了解东欧国家改革的内容,对改革进行总体评价。
依据国情
自主改革
独立发展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政治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3.东欧剧变
⑴本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的根本性变化(社—资)
东欧剧变是从1989年的下半年开始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重要概念
⑵东欧剧变原因
材料:1947年,美苏对抗的冷战开始了。接着,潜伏着的苏南矛盾很快浮出水面,终于导致1948年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局。苏联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指挥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动了一场普遍的暴力夺权运动。从此,东欧各国被强制移植斯大林模式。
——叶书宗《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布拉格之春”
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①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不顾本国国情。
②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经济、政治危机。
③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新思维的影响。
④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中国的探索
03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四,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124页第三子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回答:
1、1949——1978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曲折发展阶段,中国进行了哪些艰辛的探索?放眼未来,计划经济体制是否能助推中国走向强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如何一步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身?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曲折发展(1949—1978)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
(2)1954年10月,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4)1956年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与失误并存。
两弹一星的研制
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改善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978至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南方谈话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复兴号高铁
港珠澳大桥
大兴国际机场
青岛港
农业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正确回答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所处的历史条件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将继续奋勇前进!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五,结合所学完成表格,进而通过对比苏联和中国改革,谈一谈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改革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创新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农村到城市,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三农问题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1.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①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发展经济,健全民主和法治。
④时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重要结论点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