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司马光 , 字君实 , 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作者·简介
文言文学习“四字”法
读—死去活来
译—文理通顺背—烂熟于心
用—内外相连
读——死去活来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
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对……说
说
现在
掌管
事情
用
事务
难道
想要
做
句末语气词,吗
只
应当
历史
罢了
说
谁比得上
认为
整体·感知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 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开始
和
讨论
议事
非常(十分)
惊奇
现在
就
怎么
无实义
迟
于是
拜见
表承接
读书人
再,又
整体·感知
读——死去活来
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读——死去活来
请把下面语句读得死去活来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理通顺
各学习小组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找出不明白的句子。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译——文理通顺
文言翻译五字诀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④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译——文理通顺
背——烂熟于心
准备工作——理顺文章思路
孙权
吕蒙
鲁肃
赞学
劝学
就学
背——烂熟于心
各小组分角色朗读
文中人物对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孙权: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吕蒙: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分析人物性格
分别说说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性格。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
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善于听取建议,会读书,
有进取心。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劝
赞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
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吴下阿蒙:
两个成浯的含义: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刮目相待: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用——内外相连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宋神宗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历经了好多个世纪,对我们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吗?你学习了本文有什么启示?
用——内外相连
劝学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朱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