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孔雀东南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孔雀东南飞》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21: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掌握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
一、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清代乾隆年间诗人。)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2)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3)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
(4)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
(5)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6)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
(7)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8)多谢后世人。 古义:劝告。????? 今义:常用来表示感激。
(9)既欲结大义。 古义:婚姻。????? 今义:大道理。
(10)共事二三年。古义:一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
2.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
(3)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
(4)蒲苇纫如丝。“纫”,通“韧”,坚韧。蒲苇像丝一样柔韧。
(5)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仲卿再三嘱咐我。
(6)催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人伤心,马也悲鸣。
(7)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
3.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
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
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
(3)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
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
(4)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
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
(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
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
学习记录或知识补充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
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最后唐婉再嫁,不久后郁郁而终,陆游则终其一生都没能释怀。
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自读课文,预习交流
?明确:
1.这首诗别名《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借助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2.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3.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4.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逼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5.诗歌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研读课文,梳理结构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基本情节: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
2.诗歌结构:
序曲????(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7节)???????? 兰芝被遣
发展????(第8—12节)???? 夫妻誓别
再发展(第13—24节) ??兰芝抗婚
高潮????(第25—32节)? ??双双殉情
尾声????(第33节)?? ?????合葬化鸟
?
三、悟读课文,体会手法
(一)说兴——在学习《诗经》的时候,我们明确过,“兴”的意思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1.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
从“兴”的角度来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只孔雀怎么样?——(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依依不舍。和刘、焦二人有没有相似之处?——美禽失偶、夫妻别离。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从夫妻分别开始,因此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
说赋——我们之前学过《阿房宫赋》,还记不记得“赋”的特点?
学生回顾“赋”的特点:铺陈直叙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 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但这样一位美好的有教养的女子还被婆婆压榨,甚至被逐,大家读了是什么感觉?——同情。为下文兰芝被逐、再嫁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请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是从刘母之口说出,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刘兰芝就要离开了,去辞别焦母,为什么还要打扮得那么漂亮呢?——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不卑不亢的性格。这句话还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大家有没有想到《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好的女子必然是君子们的好伴侣,这就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从情节上看,这样铺陈起了什么作用?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22段铺陈府君家铺张操办婚事的情景,从侧面表现兰芝不慕荣华的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突变蓄势。
(三)说比 比:比喻。
1.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
第一次是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韧,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刘兰芝听到这个话,会是怎样的感觉?改嫁一事并不是她本人的意愿,而焦仲卿的这番带有讽刺意味的话,更使她伤心委屈。由此可见,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一分歧,导致了刘兰芝的死,也导致了焦仲卿的死。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古人认为鸳鸯是成双成对的,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
四、品读课文,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语言描写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 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专断说: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带感彩的)
事实:
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汉乐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素贵缣贱,一匹长四丈。可见刘兰芝是织“素”的高手,是焦母故意刁难。
②“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③“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和小姑相处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④不断被比焦仲卿地位更高的人追求。——刘确实美貌、能干。
因此这个说法不成立。
无子说:
《仪礼?丧服》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亦作“七去”。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 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拘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两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7、11)——逃避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 焦母:反面形象;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责骂焦仲卿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不让焦仲卿做决定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憎恨刘兰芝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专横无理
刘兄:
“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质问:“作事何不量”;利诱,把焦仲卿和“郎君”作对比,突出“郎君”有钱有势,嫁给他后刘兰芝也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刘兄是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思考:为什么焦母有那么大的权利,可以逼迫相爱的人分手?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你觉得焦母与刘兄可以逼迫焦、刘二人分开、再嫁吗?
汉律中法定的_???????????±_是“_??????_”,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因此,从诗中看,“无子”这一理由,可能是刘兰芝被休掉的原因。
我又翻看了《礼记·内侧》,有一句使我深感震惊:“子甚宜妻,父母不悦,出。”就是说,夫妻感情太和睦了,让公婆觉得不高兴了,也可以休妻。因此,焦母的横加干涉,也是有一定社会因素的。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婚姻法》第2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第3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第5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可见,如果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在婚姻自由是由法律所规定并受法律所保护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用法律的武器反抗;而在汉代,家长权威至上加上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他们别无选择,唯有以死相抗。虽然最终获得了家长的让步(“两家求合葬”),但悲剧的结果却是改变不了的。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课堂总结
??? ?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是人生的极大悲哀。既然是悲剧故事就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思考与启示是不会完结的。这也是凄美动人的故事久为传诵的意义所在。悲剧故事的存在,最终目的就是让悲剧不再发生,因而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六、作业布置
1.指代性副词: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结合本文,见下页图表。
(一)“相”的用法:(本文一共18个“相”字)
分???类 例????句
副 词 译为“相互、彼此” ①六合正相应??????②枝枝相覆盖
③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
⑤黄泉下相见?
指 代


词 指代“我” ①久久莫相忘? ②嬉戏莫相忘??
③及时相遣归
指代“你” ①相见常日稀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不得便相许????
⑤誓不相隔卿 ⑥誓天不相负
指代“他、她、它” ①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
③好自相扶将
名 词 译为“相貌” 儿已薄禄相
?
(二)“见”的用法
分???类 例????句
动??词 译为“见面” ①相见常日稀????②黄泉下相见
指代性副词 指代“我” 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
介??词 表被动,译为“被” 渐见愁煎迫
?
2.乐府诗《陌上桑》中,也运用了大量铺陈,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分析铺陈的具体表现:
罗敷的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观者的失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夫婿的高贵: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几处铺陈的作用: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 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罗敷夸夫的内容也应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
3.扩展思考: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蒋胜男《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