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教案
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由大部分初中背默训练内容与小部分高中衔接与新内容组成。其中,初中知识大多依赖机械背诵与按照格式刷题,知道一些套词和套路,高一上的内容有印象,但是经过寒假有所淡忘。
认知能力:朗读能力一般,遇到长句时有断续,识字能力也比较弱,错漏字情况时有发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会做选择,但是思考分析能力不强,无法活用概念性的知识储备,也不熟悉简答题的回答规范。
经验情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时有偏差和错漏,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明显的字句提示与肤浅的个人判断,难以领会作者的真意。
个体差异:班级学生也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上课习惯良好的同学往往可以事先预习完善,上课跟上思路较快,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给出良好的课堂反应,瞻前顾后,连续思考;学习能力偏弱的同学不仅会存在“慢半拍”的情况,前面纠正过的错误也可能会再犯,课堂反应欠佳。
总体情况:上课氛围比较安静,开小差的现象少有,但是不太热烈。简单与中等难度的问题下去会有较轻的回应声,但是不自信,可能问题抛下去,再重申一遍或者稍一质疑就缩回去了,比较缺少有勇气大声表达看法或者坚持想法的学生。集体朗读时声音可以,绝大部分同学有声音,极少数出工不出力,但个别朗读有错时,下面纠正的声音较轻,显得不自信,与本身识字量与不自信有关,也有一部分原因怕打断会使朗读同学尴尬。
关于诗词:有一定的诗词量积累,主要体现在背诵名句上,知道一些著名诗人,如李杜元白等,也知道一些术语。高一上的时候学习过诗的分类与区别方式,关于词的简单文学常识(别称、字数分类),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无法活用,比如判断类型的时候。鉴赏分析尚未入门,少有可以独立全面进行分析的学生,大部分需要给予适当提示,不然可能会机械乱套。
二、教学目标
认读并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及好处;
在诵读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认读、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及好处。
四、教学难点
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预习1、温习柳永的《蝶恋花》,能够做到背诵、大致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熟读《八声甘州》,跟录音朗读,做到音准、断句正确,同时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情感。
3、搜寻相关资料,了解并简要概括柳永创作《八声甘州》时的生活背景(50字以内)。(可参考梁衡《读柳永》)
4、完成:这首词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用什么方式表现的?(以鉴赏题的形式完成)
5、简要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6、针对作品的内容欣赏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环节及步骤
导入:5’(启思)
(温故知新)Ppt1柳永是词坛的白衣卿相,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词人。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蝶恋花》。大家都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看。(老师带头,表情鼓励学生加入背诵行列)
Ppt2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很好,大家背得很流畅。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蝶恋花》这首词是怎样来抒发愁情的?
预设:登高之愁、相思之愁。。。。。。
那么,词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愁情?预设: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bs(羁旅漂泊、怀才不遇)
转入:10’
难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柳永的词《八声甘州》。
朗读(师读、全体读、生读)
(1)由我先抛砖引玉,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仔细辨音断句。过后我们集体来一遍。
(2)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一遍。待会儿,我请同学单独为我们朗诵。
(3)XX,你刚才读得特别投入,我想请你再为我们朗诵一遍,读的时候,请大家细细品味思考,在其中,你读到,或者说品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读完)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表示一下吗?)
那么,你从其中读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Bs:愁明确:乡愁归思、愁情…………
看来,愁情是词人柳永经常抒发的一种情绪。那么在本词中,词人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Bs:预设:借景抒情(用景色烘托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思念故乡之情)、运用意象、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运用……
(在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当中,有同学问道,“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大家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深入15’(难点)
(一)(今天我们重点要学习的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虚实结合)
有同学在预习本上还提到了一种在诗词创作当中非常常用,但对大家来说不一定熟悉的手法,叫做:虚实结合。
教1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Ppt3-1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想象联想之成果)。
Ppt3—2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二句是虚写,
前两句为实写。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二句是虚写,前两句为实写。
我们再自读一遍八声甘州,请你找一找,在《八声甘州》当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
bs: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虚,其余为实。
(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在找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引领你们的关键字词?
明确:想。很好,这个想,就好像是连通生活与想象的开关,“啪”的一出现,词的主人公就从柳永跳转到了佳人。那么大家能不能再找一找,从想象回到生活的开关,在哪里?(找)
很好,是动词“倚”。之前,有同学也在他的预习本上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倚靠的倚”,却不用“独立寒秋”的“立”呢?(答)
明确:立字英姿飒爽,心胸远大;
倚字体现出作者的愁上心头,脆弱,难以独立。)
(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品一品(虚实结合的好处)
教2虚实结合的好处
范例:1。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二句,《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写词人对故国和往昔的追思,都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过去的景况,它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2.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所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
“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再合作读一遍
(3、4一起小组讨论、3分钟)
学生。。。。。。。。。。。教师选需要
BS:化无形(虚)为有形(实),更加形象(好处)
化想象(虚)为眼前(实),更加凸显(好处)
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三)简单小结:
八声甘州之美,美在无论上阕以意象写哀景,还是下阕以虚实抒愁情,都含愁而不言愁。这样的曲折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别样的美,既符合柳永的婉约典雅,也应了辛弃疾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最后,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全体读)
化入
《八声甘州》因其“虚实结合”而摇曳生姿,这样的手法也非柳永一家独有,接下来,让我们运用刚刚了解到的虚实结合手法,来鉴赏下列诗句。
列出诗句: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几首运用到虚实结合的诗歌,从题材上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内容上:羁旅行役)
(给出回答范式,后两首3分钟后发言。)
尾声
稍作结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