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
杜甫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忆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
杜甫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1.概述安史之乱的背景,简述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2.准确说出黄巢起义的影响和唐朝灭亡的时间。
3.准确说出五代十国政权名称,通过分析五代十国,归纳历史发展的趋势。
4.感悟统治腐败与王朝衰败的关系,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目录
壹
解析历史人物,探秘大唐危局
贰
解读五代十国,探寻历史大势
叁
感悟历史风云,深思以史为鉴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玄宗
安禄山
朱温
黄巢
在唐朝衰亡的过程中,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究竟谁才是灭亡大唐的真凶?
统治阶级的代表——唐玄宗
学习目标1.概述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玄宗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生活
用人
吏治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腐败
崇尚节俭
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
阅读教材P23正文第一段及相关史事,想一想唐玄宗统治后期在生活、用人和吏治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
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学习目标1.概述安史之乱的背景。
历
史
解
释
边疆形势紧张
战争不断!
唐朝政府为了稳定边疆形势,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藩镇长官叫节度使。
材料二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节度使权力大,势力膨胀!
学习目标1.概述安史之乱的背景。
中央兵力
藩镇兵力
历
史
解
释
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的背景: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③节度使权力大,势力膨胀。
④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要求:课本P23第一段,写清问题,标划答案。
安禄山,出身西域康国,其父早逝,其母改嫁后改为安姓,精通九蕃语言。骁勇善战,屡建功勋。天宝年间,平步青云,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后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节度使的代表——安禄山
时间:755年——763年
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
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
叛军路线:从河北
大军南下,先攻占东都
洛阳,后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朝廷对策:唐玄宗逃往四川
,太子李亨
被拥立为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结果: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乱。
名不符“史”
提示:结合P23/24相关
史实
。
学习目标1.简述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
756年
762年
安录山
安录山
洛阳
开封
唐肃宗
云南
李廷
河南
学习目标1.简述安史之乱的经过和结果,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史
料
实
证
影响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材料一
材料二
(藩镇)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
父死子握
天子顾力不能制
抚
姑息
影响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影响2.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影响3.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要求:课本P24第二段,写清问题,标划答案。
安史之乱的影响:
另派不昧军事指挥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凌驾于诸将之上。
—吴子勇《安史之乱与唐代中衰》
宦官专权
统治腐朽
藩镇割据
赋役繁重
连年灾荒
人民困苦
农民起义
……
唐末农民起义的代表——黄巢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学习目标2:准确说出黄巢起义的影响和唐朝灭亡的时间。
影响——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藩镇割据的代表——朱温
梁太祖朱温
朱温原为农民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之后,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歼灭了北方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学习目标2:准确说出黄巢起义的影响和唐朝灭亡的时间。
享乐腐败
危机显现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加速灭亡
篡位夺权
终灭大唐
结论:直接灭亡唐朝的人是朱温!
但其余的人也对唐朝的国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唐朝的衰亡是各种矛盾不断累积的结果。
目录
壹
解析历史人物,探秘大唐危局
贰
解读五代十国,探寻历史大势
学习目标3:准确说出五代十国政权名称,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
时
空
观
念
吴
吴越
闽
南
汉
南唐
前蜀
楚
北汉
南平
后蜀
五代
阅读教材P25正文第一段,结合五代十国形势图准确说出五代十国有哪些政权?
后梁
907—923年
后唐
923—936年
后晋
936—946年
后汉
947—950年
后周
951—960年
后梁
907—923年
后唐
923—936年
后晋
936—946年
后汉
947—950年
后周
951—960年
政权更迭频繁
政局动荡不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学习目标3:准确说出五代十国政权名称,通过分析五代十国的更迭,归纳历史发展的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双方在经济上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
百家在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大一统。所有的学派都呼吁赶快实现国家统一,都认为天下没有共主是不正常的,这会让人心神不宁,必然导致天下混乱,战争连绵,民不聊生。孟子征引孔子的说法:“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录
壹
解析历史人物,探秘大唐危局
贰
解读五代十国,探寻历史大势
叁
感悟历史风云,深思以史为鉴
通过本课的学习,
我知道了……,
我认识到……
学习目标4:感悟统治腐败与王朝衰败的关系,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感悟历史风云,深思以史为鉴
1.(2020·贵州遵义)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检测目标1)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C
2.下列选项中,有关唐朝衰亡,说法不准确的是(
)(检测目标2)
A.唐玄宗追求享乐,
朝政日益腐败
B.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安禄山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D
达标训练
3.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时代。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检测目标3)
A.五代的五个政权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B.十国都分布在南方地区
C.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的五个政权是同时存在的
C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检测目标1、4)
材料一:开元时期,虽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19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削弱了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检测目标1)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检测目标1)
(3)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你有哪些启示?(检测目标4)
(1)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③节度使权力大,势力膨胀。④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①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谢谢大家,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