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习题练习(附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方法中,不能得到遗传的变异的是(
)
A.
加强水肥管理,使作物生长健壮
B.
进行品种杂交,之后进行选育
C.
用射线和药物处理种子后进行选育
D.
挑选牛群中肉质佳的进行繁殖
2.在发育过程中,具有“蛹”阶段的动物是
(
)
A.
蚱蜢B.
蟋蟀C.
果蝇D.
蝼蛄
3.如图是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关系的图解,图中
1、2、3、4依次表示(
)
A.
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
B.
DNA、基因、细胞核、染色体
C.
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D.
染色体、细胞核、基因、DNA
4.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选择的结果B.
人工选择的结果C.
神经调节的结果D.
激素调节的结果
5.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柳树枝条扦插长成植株
B.
胡萝卜根尖细胞培养成细苗
C.
克隆羊的诞生
D.
大豆种子发育成幼苗
6.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是(
)
A.
鱼类B.
两栖类C.
爬行类D.
鸟类
7.正常人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应表示为(
)
A.
22
对+XX
B.
22
条+X
C.
22
条+Y
D.
22
对+XY
8.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
生存竞争B.
人工选择C.
自然选择D.
遗传变异
9.生物总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下列植物中最高的是( )
A.海带B.葫芦藓C.蕨D.向日葵
10.脊椎动物真正适应陆地生活是从以下哪一类开始的(
)
A.
两栖类B.
爬行类C.
鸟类D.
哺乳类
11.青蛙的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
A.
鳃、肺和皮肤B.
肺、肺和皮肤
C.
鳃、皮肤D.
鳃、气管
12.1976年,我国吉林地区曾发生过一场罕见的陨石雨,科学家们在陨石表面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此事实为下列哪种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
A.
自然发生论B.
生生论C.
宇宙生命论D.
化学进化论
13.某男可以与他下列各亲戚中的哪一位结婚(
)
A.
他舅舅的女儿B.
他姨妈的女儿C.
他姑妈的女儿D.
他嫂嫂的妹妹
14.把出芽的一小块土豆植入土中,能长成新马铃薯植株.这种繁殖方式是(
)
A.
出芽生殖B.
无性生殖C.
有性生殖D.
分裂生殖
三、填空题
15.遗传病是由_____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随_____在家族中传递。
16.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_____才能上陆地生活.
17.在经常刮大风的某个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有正常翅的,也有无翅或残翅(翅膀退化,不能飞行的类型)。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1)昆虫的翅膀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翅膀的差异都自源于生物的_______________。
(2)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着_____________作用,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经过多年的进化以后,各种类型的比例已经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在这个岛上正常翅的昆虫是______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18.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和
____.
19.在生存竞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
______
.
20.下图表示的是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和遗传关系。A、B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a-e表示相应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分别表示父母的体细胞,他们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条,
其中a所含有性染色体是_____。
(2)A表示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的染色体数均为_____条,是体细胞的一半。一个生殖细胞c或d含有的性染色体数都是_____条。
(3)B过程叫受精,形成的e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条。该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分别来自_____。
(4)控制单眼皮的基因是_____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应为_____基因。
(5)该单眼皮女孩的两个mm基因分别来自母亲(卵细胞)和父亲(精子)的生殖细胞中,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殖时,该父亲只能产生含有_____基因的精子和含有m基因的卵细胞结合所生子女的性状才能表现为单眼皮。
(6)由上述可以看出,人类上下代之间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____的。
21.科学家在某处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三种动物的头部化石保存比较完整.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三种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有食虫的、有食肉的、还有食草的,请回答:
(1)在化石A、化石B、化石C中,(1)形成化石A的动物的食性应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形成化石B的动物的食性应是
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形成化石C的动物的食性应是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
22.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加强水肥管理,使作物生长健壮,是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进行品种杂交,之后进行选育、用射线和药物处理种子后进行选育、挑选牛群中肉质佳的进行繁殖,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2.【答案】C
【解析】蚱蜢、蟋蟀、蝼蛄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包括三个过程:受精卵、幼虫、成虫,没有蛹这个阶段。果蝇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发育包括四个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为蛹阶段。
3.【答案】A
4.【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
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北极被冰雪覆盖,环
境颜色为白色,北极熊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北极熊的这种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
是环境对动物进行长期的选择的结果。
5.【答案】D
【解析】柳树枝条扦插长成植株、胡萝卜根尖细胞培养成幼苗、克隆羊的诞生,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大豆种子发育成幼苗属于有性生殖。
点睛: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6.【答案】B
【解析】两栖动物的背部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还离不开水,而爬行动物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染色体,因男女而有差异,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男:44+XY
女:44+XX).在产生生殖细胞时,一对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的,一种是含X染色体(22+X)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22+Y)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22+X).故选:B
8.【答案】C
【解析】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A不正确;人工选择的选择者是人,B不正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C正确;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D不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等。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C蕨属于蕨类植物,D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因此这几种植物中最高等的是D向日葵。
10.【答案】B
【解析】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其中鱼类和两栖类的生殖发育都离不开水,而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11.【答案】A
【解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青蛙是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用鳃呼吸,成体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辅助呼吸,在冬眠时主要用皮肤呼吸。
12.【答案】C
【解析】科学家从陨石表面发现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说明其它天体上可能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为宇宙生命论提供了证据。
13.【答案】D
【解析】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后代得遗传病的可能性,他舅舅的女儿、他姨妈的女儿、他姑妈的女儿都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故与他嫂子的妹妹不是近亲结婚,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无性繁殖方式之一。“出芽生殖”中的“芽”是指在母体上长出的芽体,而不是高等植物上真正的芽的结构,A不符合题意;无性生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也叫做营养生殖;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B符合题意;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C不符合题意;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生物由一个母体分裂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于单细胞生物(分裂即生殖),如细菌等,D不符合题意。
15.【答案】遗传物质
配子
【解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智力障碍。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
16.【答案】变态发育
【解析】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必须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到陆地生活。
17.【答案】(1)
变异
(2)
选择(自然选择)
方向
(3)不利
【解析】(1)生物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异包括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昆虫的不同形态最初是由于可遗传的变异产生的。即昆虫的翅膀有正常翅、无翅和残翅,翅膀的差异都自源于生物的变异。
(2)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地面、近地面的低空风相对较小,远地面的高空风力很大,有正常翅的昆虫飞的高容易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被淘汰;无翅或残翅的昆虫飞的较低不容易被刮到海里而生存下来。因此,大风对昆虫翅型的形成起着定向选择作用,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正常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由此可见在这个岛上正常翅的昆虫是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18.【答案】蛋白质
DNA
【解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19.【答案】自然选择
【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20.【答案】(1)
46
X和Y
(2)
23
1
(3)
46
父亲和母亲
(4)隐性
显性
(5)m
(6)恒定
21.【答案】(1)
食肉的
除了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发达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2)
食虫的
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上有锐利的齿尖,用于吃虫
(3)食草的
只有门齿和臼齿,没有犬齿,这是与它的植食性生活相适应的
【解析】与哺乳动物的食性相适应,哺乳动物的牙齿出分化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在上下颌的中央,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食物。具有犬齿的动物是肉食性的,如狼;具有门齿和臼齿,而没有犬齿的动物是草食性的,如家兔;有些动物虽然具有犬齿,但它们是杂食性的。图示中,化石A、B、C所代表的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
(1)化石A所代表的动物,除了具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发达的犬齿,因此是肉食性的。(2)形成化石B的动物的食性应是食虫的,判断的依据是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上有锐利的齿尖,用于吃虫。
(3)化石C所代表的动物,没有犬齿,只有门齿和臼齿,这是与草食性生活相适应的。
22.【答案】氨基酸
【解析】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因此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