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根据材料,判断分析某人口流动形式是否属于人口迁移行为。2.根据材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判断其影响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经纬的爷爷是上海人,20 世纪 60 年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 贵州的一家企业工作。经纬的奶奶原在上海工作,与爷爷结婚后也去了贵州。经纬的爸爸在贵阳读完高中,考取北京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后去欧洲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是深圳的科学家。今年暑假,经纬陪着爷爷、奶奶到桂林旅游。
1.上述材料中的人口流动行为,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2.你的家人有迁移的故事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经纬的爷爷、奶奶属于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离开了原居住地,且居住地发生了永久性变化。
经纬的爸爸从贵阳到北京读书,从北京到深圳工作、从深圳到欧洲读博士,又回到深圳均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跨越了一定的行政区,并且较长时间离开原居住地。
经纬陪爷爷、奶奶到桂林旅游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虽然离开了原居住地,但由于停留时间过短,只能属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含义及属性
属性
时间属性
空间属性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这就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流动行为。
类型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外出度假、旅游
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
王艳从甲县 A 中学转到乙县 B 中学读书
2015 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
活动1: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19 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活动2:哪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指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
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入区
人口机械增长率<0,该地为人口净迁出区
人口迁移有哪些影响呢?
活动2
迁入地
有
利
不
利
迁出地
有
利
不
利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给城市环境及城市管理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②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造成劳动力缺失或人才外流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李(Everett S. Lee)提出了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认为,在每个区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拉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推力”,多种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此外,原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如限制移民的法律法规等。人口迁移还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与评价等。
人口为什么迁移?
土壤
气候
水源
矿产
自然灾害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社会文化
交通
经济
政治
军事战争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超过 20 万居民被迫迁移
近 10 多年来,宁夏中部扬黄灌区先后接纳近 20 万六盘山区移民
2014 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三次大的移民潮
活动2:下列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20 世纪 30 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自然环境
政治
政治和社会文化
经济
自然灾害
2. 19 世纪,德国南部沿莱茵河及其支流地区,在继承权方面,所有继承人都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实行均分;而在德国北部实行长子继承制,即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19 世纪,德国北部农业地区与南部农业地区相比,人口迁出率较高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德国北部农业地区的人口迁出率更高,德国北部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承人的土地和财产,人们更难获得经济收入维持生活,因此人口迁出率比南部更高。
(2)影响上述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试列举类似的例子。
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
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走西口”“闯关东”等。
阶段一:
15-19世纪二战前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
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二: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国
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20 世纪 70 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迁入国都有影响。对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来说,迁入人口弥补了其劳动力的不足,而其中具有专门技能的迁入人口,不但可以带来迁出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而且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人口增长率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迁出虽然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但由于这些迁出人口往往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这样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后劲不足。如何遏制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现象,是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课题。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秦始皇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西晋发生的“永嘉丧乱”、唐代发生的“安史之乱”、北宋发生的“靖康之难”,都造成了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移民快速增加。
我国人口迁移
阶段一:
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
频繁、大规模
阶段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
阶段三:
改革开放后
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
阅读: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 20 世纪 50 — 70 年代也发生过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导向为主。如 50 — 60 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支援国家“三线”建设,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这一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段大量人口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人口迁移也有扩大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迁入地以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为主。
古代
由中原地区向南方和河西走廊地区迁移
躲避战乱
改革
开放前
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以行政导向为主。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改革
开放后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迁入地以北美、欧洲各国为主。。
我国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增长很快。与以往相比,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们进城干活不单是为了挣钱,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从人口流动方式来看,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从流动形态来看,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1)这些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口流动方式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
(2)为什么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会有所增强?
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C
当堂训练
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下图中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表示拉力因素,“-”表示推力因素,“0”表示无关因素。图乙表示2017年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入和迁出情况。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推力因素的是( )
A.全年气候温和 B.文化教育发达 C.老龄化 D.雾霾严重
4.右图中①、②是我国的两个省级行政区,下列对应两省人口迁移的
推拉因素正确的是( )
A.①矿产资源丰富②土壤肥力低 B.①水源充足②文化教育欠发达
C.①矿产资源丰富②经济差距较大 D.①水源充足②经济差距较大
D
C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6.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我国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B
A
B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9.“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