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能力,但在《老王》这篇课文中,学生在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有待提高。感受平凡人的善良是基础,提升人生境界学生却不一定能达到。
三.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在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也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一下当时那个时代。最后总结,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再用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寻常小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寻常小事刻画人物,将琐碎的材料组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自主质疑,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以及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
通过关键词句品析,探究文章的主旨,理解本文语言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感受人性光辉,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净化自我情感,提升人生境界。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善心、善行,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
2.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探究、质疑、争鸣等阅读手段,解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愧怍”,读出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内省,对群体的剖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六.教学资料
课本、教参、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线索。
精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句,理解并分析“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二、教学过程:(简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学生听,并感受。 引出普通人“老王”
二、走近作者 介绍作者杨绛、钱钟书、及代表作 学生讨论,介绍熟悉的作品 知人论世,感怀杨绛先生
三、“老王”人物形象分析 1.全文行文线索
2.“老王”是怎样的人?(苦和善)
3,作者一家是怎样的人? 学生通读课文,讨论,并从老王言行回答。 通过老王形象分析,了解普通人带给我们的感动。
附教师详案:
一、导入:
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更多地去关注一些名人、伟人、亲人。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令我们关注;伟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令我们关注;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一直在感动着我们。今天让我们巡着杨绛女士的指引,一起关注这样一个普通人——老王。
二、走近作者:
杨绛,原名杨季康,《围城》的作者,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妻子。生于1911年北京,江苏无锡人。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曾任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作家、评论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散文集《干校六记》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奖,《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1986年西班牙国王曾授予其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散文《我们仨》成为2003年超畅销书。杨绛文风平淡有味、质朴隽永。
评论家对杨绛文学语言有这样的评价:“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三、“老王”人物形象分析:
(一)通读全文,概括文章行文线索。
课题《老王》,从全文看属于记人叙事性的散文,主要人物是谁?叙述了哪些主要的事情?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人物:我、老王;主要事情:我坐老王的车,与他闲聊;送冰、送医、送香油和鸡蛋——我和老王交往的一些事情为主要线索,有机整合成了一个整体。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本文的线索)
(二)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词语概括,并找出依据。用两个词概括老王的一生。(苦和善)
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有一颗善良的心,重意气、讲仁义,地位低下的车夫。(职业身份、生理缺陷、生活境遇、精神品质)
1.“苦”体现在——
生活境遇: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职业:蹬三轮车,最底层、最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2)北京解放后,登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政治上:他是个“单干户”,没有进入国营单位,收入不稳定,无保障,是边缘人物,排除在体制外。单干户在当时就等于无依无靠的流民,地位低,很丢人);
(生活上: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缺少家庭的温暖)
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生理上:有残疾,并且是后天营养不良或得恶病造成的)
(3)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精神上:被嘲讽、被歧视,被诬蔑,没有朋友)
(4)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登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经济上:居住条件的差、生计困难;心理上:缺少家的感觉)
总结:老王是一个蹬三轮车的底层劳动者,政治上他是边缘人物,地位低,无保障;生活上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缺少家庭温暖;经济拮据、生计困难;被人嘲讽、歧视与看不起。——“不幸”(政治上苦、经济上苦、生理上苦、生活上苦、精神上苦)
2.“善”体现在:
为人处事
(1)送冰:老实、为人忠厚、懂得感恩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②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③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2)送病人:善良、热心、有同情心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老王同情并理解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但他不知道“钱先生怎么会没有钱”,比起老王自己不知道要多多少,可老王还是不放心,可见其菩萨心。)
(3)送货:安贫知足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三轮取缔了,不能为“资产阶级分子”服务了,可他改成平板车后,还搞什么“半寸高的边缘”,与政策对着干,打擦边球,可见他“脑子并不慢”。)
(4)送蛋、送香油:懂得感恩,渴望亲情、理解与尊重
总结:老王善良、诚实、为人忠厚、义气、懂得感恩、安贫
(三)提问:可是到底是太苦太累了,终于病倒了。看了令人心酸,这样活着,身心两伤,怎能不病?这也是恶病?
1.教师提示:老王送香油、鸡蛋时候的形象与状态如何?(抓住关键词句)
①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活动的样子。 “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行动已经不方便了。)
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字用得好,表现老王的行动之苦)
③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
从作者众多细节描写中,可见老王病入膏肓,临终之时,身体干瘦而孱弱,甚至让人感到如僵尸、骷髅般恐怖。
2.教师提示:作者多次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也引发读者的疑问,为什么重病缠身的老王,临终前要给杨绛一家送去香油和鸡蛋呢?
懂得感恩,对平时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表示感激。比如:“我不吃”(回答的异常:不是不会吃,不懂吃,也许是舍不得吃)
渴望亲情、家的温暖,理解与尊重。比如:“我不是要钱”(回答的空白:渴望亲人、渴望家的温暖);回到前文: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扶病到我家来做什么?托老李传什么话?如此?从老王的行为我们可见杨绛一家在老王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隐隐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老王心中,“我”已然是他的一个亲人了!)
特别是8-16节,一个被取缔了载客三轮的“单干户”,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临死的病人,作者杨绛用了极其细腻的笔法刻画了生病中处于回光反照迹象的老王。让读者在这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中自己去感受,但恰恰就是这样的描绘,作者不带丝毫的美化,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丑陋中呈现的不正是老王的“老实和善良”?这个不幸的人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他善良的一面,一个荒唐时代中的闪光的灵魂。
总结:杨绛通过对比手法:将一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身体残疾——精神洁净;自己贫苦——对人慷慨;生活的苦——灵魂的善;地位卑微——品格高尚;文化水平低——思想境界高。
对比:生活是苦的而灵魂是善的;自己的贫苦而对人慷慨;文化水平低而思想境界高;地位卑微而品格高尚;体质赢弱而精神纯净;外表丑陋而内心纯朴。)
(从文章的背景来看,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知识分子,受到不应该有的迫害,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杨绛夫妇是被批判被打击的对象,是“牛鬼蛇神”一类,是所有工农阶层所不愿意接触的对象。老王是地地道道的工农阶层的人,按理他该是不屑于与作者一家有所交往的,也就更谈不上主动去帮助他们了。因为,一不小心自己还很可能受到牵连,成为立场不坚定、同情“牛鬼蛇神”的坏分子。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可见,老王对作者一家的热心与帮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杨绛一家的真正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人对一个有知识文化的最朴实、真诚的情感)、同情和关爱。这种尊重、同情和关爱本身就是无私无畏的,是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尽管每次老王都收下了作者的钱,但这也正是他的良苦用心之处:让作者心安理得享受尊重,不要“想得太多”,更不要心存愧疚。
3、作者一家是怎样的人?文中表现在哪里?
(1)善良。有许多表现: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
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对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③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④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2)作者为何“强笑”?
“笑”仅是高兴、喜悦的;加上“强”字则含有假装的、勉强的。因老王送来油、蛋而高兴,所以笑;但此时老王是在临终前,已变成僵尸般的人了,内心感到悲伤。——“强笑”包含着“对老王的不幸而悲伤”和“对老王送油、蛋的感激”双重含义。表达了错综复杂的心理,所以含量大于“笑”。
(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再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他们心里有同情和悲酸,关心弱势群体,善待他人,从作者一家身上,感受到人性光辉。
四、课后作业:
完成《老王》校本课内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思想情感。
2、感受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内省,对群体的剖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文中感受了老王作为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与“善”,面对这样一个“不幸”却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老王。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当时七十四岁,在漫长的时间里,为何作者一直记着老王?是因为老王的可怜?是因为老王的善良?还是有别的原因?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文本。
二、文章的主旨句:
“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原来,作者不仅仅因为老王的可怜,不仅是因为老王的善良,更是因为多年后,与老王的这些事,让他感到“愧怍”(关键词:多吃多占、不幸者、愧怍:惭愧、羞愧)
理解主旨句作用:深化文章的主旨。 一是老王把我作为一个朋友送给我香油与鸡时,我没有能真正从心底把老王当作一个对等的朋友,感情上“多吃多占”。 二是我有比老王优越得多的生活条件,我在物质上的确比老王享受了多地多的社会产品与资源。 三是知识分子深刻的自我反省。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三、理解并分析作者的“愧怍”:
1、作为萍水相逢的人,杨绛对老王是怎样的?
明确: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一个“常”字,在看似平淡中显现了我对老王的照顾体贴,与下文“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和老王不是偶尔地说,而是连续不断的“一路上”说,而说的话不是关于严肃的事情,而是“闲话”:是可能关于生活啊,工作啊,心情啊等等之闲话,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一般会有这样的“叙闲”,可见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对老王比较随和。这句话如同一场话剧,序幕缓缓拉开,一辆车,两个人,他们在随和的交谈着,还有三轮的咿呀之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柔和的画面,韵味无穷!倍感亲切!
2、这与那些“有人”比起来,与那些不愿坐老王车的人比起来,“我”为什么还会觉得自己“多吃多占”呢?还有何“愧怍”可言呢?
追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绛自己所谓的“多吃多占”?
物质上:老王:送冰、送医、送香油和鸡蛋(全部家当,不舍得吃)。
杨绛:给钱(最简单的方式对待,以此来平衡老王的“付出”)
情感上:老王:因为有人的关心与尊重,而希望以这种方式与杨家成为朋友,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安慰,亲人般的理解与关怀。(热情而真诚)
杨绛:未能将其视为朋友,不愿欠他人情,没有真正理解老王,拒绝了一颗渴望得到真情,得到尊重的至诚的心。(理智而冷静)
依据:
(1)“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分析:这是对老王身患重病情况下的一个描述,细读之,会发现很多问题:“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几个月”言明老王生病的时间不短,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是“我”去探望老王,而是老王来探望于“我”,上节课,我们说这句话中,流露出在老王心中,“我”已然是他的一个亲人了!而“我”呢?“我”是否将老王当作了亲人?“我”没有在他病重时探望过他?从下文的表达来看,我应该没有!因为在老王死了十多天之后,“我”才从他同院老李口中得知他的死讯!“我”对老王死后的情况是“没多问!”在“我”心中,老王只是我的一个朋友而已!一个是“亲人”,一个是“朋友”。差距何其大啊!
(2)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分析:“他赶忙止住我说”中“赶忙”一词表明老王对我进屋的动作反映之强烈,与他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极不相称,可见我去拿钱的行为对他的刺激之大。老王说的那句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不是要钱。”这看似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实则老王并未说完。
从句意看,“我不是要钱。”与“我不要钱。”一字之差,意义差距何止千里!前者含有我要的是其他东西之意。在病入膏肓之时,老王送鸡蛋与香油,其定有不一般的愿望!从文意看,句中的“。”也该变成“……”“我不是要钱。”“我不是要钱……”因为结合语境,当老王“赶忙”的时候,说了那句“我”以为说完的话之后,“我”便“赶忙”地说出了:“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的“赶忙”挡住了老王接下去想说的话,没有给老王说话的机遇。被我这一挡,本来就很难说出口的话,老王就强留在心中了。于是文中写道: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读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老王此时的神态:失望、茫然、若有所失……他的心中会要什么呢?从老王的身世来看,老王要的是一份亲情,要的是一份理解,要的是杨绛不把他当外人看。而我却连老王这一个临死之前的遗愿,只要“我”一个动作,一个留心就能让他实现的遗愿都未曾让他满足,甚至阻止了他表达出这个愿望的权利。这不是“我”主观的不想满足老王的愿望,而是“我”根本不懂得老王的愿望,因为在“我”心中,“我”未曾将老王当做亲人,只是当成一个普通的朋友,“我”的这种对老王的情感与老王对“我”的情感是根本不平等的!多年之后,在“我”明白老王愿望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愧怍”呢!
(3)“过了十多天”和“没多问”
在老王病入膏肓的情形下,我都未曾前去探望,直至“十多天”后,遇及他同院的老李才得以知晓老王已病逝,还有,当老李告诉“我”老王葬礼的情形后,我是“没多问”!按理而言,作为一个普通朋友,“我”本不该“愧怍”,但对于老王而言又另当别论,因为老王视“我”为亲人,而我却只是视其为普通朋友,在他死后十多天都不知。对于一个把“我”视为亲人的人而言,“我”是否有点冷漠呢?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一个有良知的杨绛,一个有平民情怀的杨绛来说,她自然会“愧怍”了!请同学们用自己话,概括作者“愧怍”的原因。
老王很坦诚地对他们家,把他当朋友。“我不吃”(舍不得;因身体不好吃不下;吃下去也没用。)但她和老王没有真正的平等,居高临下,可怜他,不领他的情,用金钱衡量无价的情谊,伤了老王的自尊心,让他未了心愿就死了,不知其病,不知其死,不是真正的朋友。防范别人。
没请他进屋,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对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为什么不送鱼肝油?或其他的东西?送钱最省事。伤了老王自尊,令其尴尬。“我不是要钱”、“滞苯”。
“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不是自己去送?
“不知什么病”“什么时候死的?”
僵硬的身体下楼梯,作者不扶一下。
只是同情他,但其实是可怜他。
过了十多天之后碰见老李问起,“我也不懂,没多问”,冷冰冰,居高临下。
“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不敢坐车、“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时刻保护自己,防范别人。
总结愧怍原因: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作者回想起来,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还很不够(不知其病、不知其死),老王在感情上已将“我们”当成了亲人,渴望获得平等的友谊,而作者始终不曾用心体察老王的心灵渴求,没能真正平等的对待老王,尽管我内心也对他是真诚的,关爱的,但远未曾达到老王对我们的感情程度,以至于让老王带着无法言说的心灵渴求和遗憾离开,所以“我”“愧怍”,更为“我”的无法补过而“愧怍”。而“我”明白这“愧怍”竟用了几年的时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内省,对灵魂的拷问,对群体的剖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这反映出“我”的一种反省精神,平民情怀。(立意高“个人”到“群体”)
人类的价值在于能忏悔,能革新,世界的文化也不过由这一点而发生的,忏悔是美德中最美的,他是一切光明的源头,他是尺蠖huò的灵魂渴求伸展的表象。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4.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采!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采!)
四、杨绛语言特色:
1.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总的来说,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A、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B、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C、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老王无法支撑身体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板书设计:
?老王
职业:蹬三轮?????“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
身体:残疾????????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
?????????生活:塌败的小屋???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 ?我家
?物质上帮助????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精神平等???????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 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 ?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
教学反思:在教《老王》时,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对于作者说的“多吃多占和愧怍”这其中的意思不太理解,令人欣慰的是,在我的提点下,学生能很快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也了解到了作者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意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意识,作者才会为自己没有对老王足够好而愧疚,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意识,作者才能特别关照老王,既矛盾又统一,通过这篇课文,我发现了学生们也是善良和正义的,他们接受了正能量的东西,确实我也只希望他们想到的就是真善美,毕竟在年轻的世界中真善美是多么的重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