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哦,香雪》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哦,香雪》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22: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班级
课题名称 《哦,香雪》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执教教师
概 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科领域 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上学期的《边城》、《最后的常春藤叶》、《群英会蒋干中计》等一些列小说的阅读训练后,对于小说的三要素的概括方法基本已经掌握,并且在理解文本时也会更加注重从细节中寻找线索,对于小说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概括方法也掌握不错。但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还需稍加训练。因而在《哦,香雪》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把重点放在对于文章主题的探究上,让学生自行通过文本解读来理解。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香雪的换铅笔盒的行为表示能够理解,但是他们的理解是因为香雪有着自尊心,是被公社同学嘲笑过的,因而宁可花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也要换这个铅笔盒。甚至还认为香雪是一个虚荣的女孩。但是学生却忽略了夜路上香雪的内心变化。以及没有认识前文的环境描写对于这一火车的象征含义的引出,以及更是忽略了铅笔盒所具有的象征性含义。
学生认为本文与上学期所学过的《边城》有点相似,虽都是讲述了一个偏远地区的小村庄内的故事,主人公皆是一个女孩,但学生能感觉到翠翠和香雪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翠翠更为纯粹,是自然长养的,而香雪则比较复杂,因而自己无法真正理解小说究竟想要通过香雪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因而本节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从文本的环境描写和香雪与几个次要人物的对比中找到火车与铅笔盒的象征含义。而第二课时则就从文本中香雪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矛盾性入手,来带领学生解读、探究小说的主题。
其次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能够读出火车所代表的是现代城市文明,但是会忽略凤娇等人的关注点与香雪的差异,也不知道铅笔盒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学生只关注到了香雪等女孩对于火车的向往,却忽略了香雪本人对于火车不安、畏惧的表现。因而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复杂情绪学生最多只能解读出前一半即渴望、向往。而后者的对于未知的文明的畏惧、不安则没有解读出来。我想后者也正是香雪比翠翠复杂的体现,这将是我在本节课中所要关注的重点,是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深入思考。
教材分析 《哦,香雪》这篇小说需要一个特定的时代语境才能够体现出其深刻的价值来,而对于学生而言,因他们的年龄因素制约,使他们对于铁凝写作的那个背景不甚了解,所以解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学生可能不能够理解为什么香雪、凤娇等台儿沟的小姑娘们对于火车如此热衷,为什么香雪要用四十个鸡蛋去换取一个铅笔盒等等,这些在学生看来十分不可思议的情节其实也正是本文理解的一个突破口。
这些物体其实都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印有当时八十年代烙印的一个意象。火车在当时,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革命创造出来的交通工具,更是象征着现代城市文明。当它轰鸣着驶入台儿沟时,它作为“被看者”带给了台儿沟人民许多新鲜的事物和新潮的思想观念,当然作为“看者”的台儿沟姑娘们,在沉迷与对新鲜的、先进文明的好奇探究的同时,也以一个“被看者”的身份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主体性的获得,她们对自我的观看和对自我的发现是通过“火车”这面镜子来完成的,她们可以打扮,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火车”看。在这种互动中,两者在精神层面发生了交流,发生了碰撞。但每个人所产生的变化,或者说关注的焦点都不一样。
香雪关注的是皮书包、铅笔盒、配乐诗朗诵,而凤娇等人关注的是金圈圈、手表、电扇等等。这些都是台儿沟所不具备的物品,但前者比后者更多了一层精神内涵。于是香雪用了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换回了人生中心向往之的铅笔盒。可以说她获得了现代文明带给予她的一点点礼物,更侧重是精神上的礼物。在七八十年代,知识与学习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对于香雪而言,如何走出大山,如何过上公社同学和火车上人的那种生活,并不是靠别的,而是靠知识、靠学习。所以她是如此渴望铅笔盒,她是如此介意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她是如此好奇什么是配乐诗朗诵。
在与现代城市文明发生碰撞的同时,也带给了作者新的思考,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乡村人会如何面对现代文明的入侵?
在面对新文明到来之时,蒙昧的人会好奇,会钦羡,但也有不安、畏惧,面对未知的新的物质和思想的冲击,他们究竟会何去何从。他们不知道这个“火车”将会带来什么,又将带走什么。而这一点就体现在“香雪”这一人物矛盾的心理和形象上,以及文本中一些细节描写上。
同样铁凝也在思考,原本一个质朴的、纯洁无污染的环境,在现代文明突然闯入后,也伴随着带来了相关的负面效应,包括传统社会的一些适宜人类生存的美好质素的消亡。这主要表现在公社同学对于香雪的嘲笑和歧视,香雪因贫乏的物质而感到强烈的自卑,香雪因自卑而忽略了父亲为他亲手制作的木盒,换完铅笔盒后她想“欺骗”父母。原本城市、单纯、善良的香雪,在城市文明带来的物质面前看似显得有点虚荣、自卑。
《哦,香雪》这篇小说就以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建构出对于现代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辩证思考逻辑。那么面对两个文明间的碰撞,作者希望找寻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有没有在香雪身上寄托什么?
显然香雪三十里夜路上的心理变化正是暗示了这一点。香雪最终还是从火车上跳了下来,尽管是在一个她从未去过的离家三十里远的西山口,夜归路上香雪第一次认出了养育她成人的山谷,群山让她感受到了像是母亲神圣、庄严的胸脯,她觉得台儿沟从未有过的新奇。她还是喜欢台儿沟,她还是热爱着台儿沟,只有台儿沟才是香雪的归属、依靠,她并没有失去什么,她依然是一个从不骗人、会用插枯草来避邪的小女孩。可以说铁凝寄希望在香雪身上找到一个城市文明和乡村的契合点,达成双赢。她认为乡村人应该还是会保留最质朴的质素去面对城市文明的碰撞,她也希望乡村人能够“挺起腰杆”去接纳城市文明,而不是被同化。
课前预习要求 1、熟读全文,并标明小节号。
2、比较翠翠和香雪的差异。
4、思考作者想通过本篇小说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分析前文的环境描写和火车进入到台儿沟前后,台儿沟人生活的变化,来分析火车与铅笔盒的象征含义。
通过解读香雪的矛盾心理和人物形象来分析小说的主旨。
3、知道小说所要揭示的主旨:现代文明进入农村后,人们的矛盾心理,即当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列车裹挟着物质的欲望,轰鸣着闯进这个小山村时,人们躁动不安,既有对于城市现代生活的强烈渴望与钦羡之情,又有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未知的不安、畏惧、彷徨,以及对于传统社会的一些适宜人类生存的美好质素的消亡的担忧。铁凝寄希望在香雪身上找到一个城市文明和乡村的契合点,达成双赢。乡村人应该还是会保留最质朴的质素去面对城市文明的碰撞,她也希望乡村人能够“挺起腰杆”去接纳城市文明,而不是被同化,甚至是异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香雪矛盾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现代文明进入农村后,人们的矛盾心理,即当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列车裹挟着物质的欲望,轰鸣着闯进这个小山村时,人们躁动不安,既有对于城市现代生活的强烈渴望与钦羡之情,又有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未知的不安、畏惧、彷徨,以及对于传统社会的一些适宜人类生存的美好质素的消亡的担忧。
难点 通过香雪夜归时的心理变化,理解香雪还是热爱着台儿沟,只有台儿沟才是香雪的归属、依靠,她并没有失去什么,她依然是一个从不骗人、会用插枯草来避邪的小女孩。铁凝寄希望在香雪身上找到一个城市文明和乡村的契合点——乡村人应该还是会保留最质朴的质素去面对城市文明的碰撞,她也希望乡村人能够“挺起腰杆”去接纳城市文明,而不是被同化,甚至是异化。
教学过程 板书 设计思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和一些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哦,香雪》这篇小说和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沈从文的《边城》有些相似,沈从文曾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那个如桃花源般美丽、宁静、平和的茶峒小山城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他想要借翠翠表现出来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哦,香雪》虽然同样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偏远、落后,但又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台儿沟里的故事,主人公也同样是一位农村女孩,但大家总感觉翠翠更为纯粹,而香雪则稍显复杂、矛盾,还有同学提到香雪和翠翠都很单纯,但香雪还有一点虚荣心。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作者究竟想要通过这么一个复杂、矛盾的女孩表达什么主题。
二、发展:
1、文章中有没有对比或矛盾的地方?(小组讨论)
【预设回答】
第一节:大山给予台儿沟的是温存和粗暴。
第三、四节:火车走得那样急忙,似发出了“不停、不停”的呼喊,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的能力。VS 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
第五节:火车来到台儿沟之前,台儿沟人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VS 火车到来后,台儿沟的姑娘们心不在焉地吃几口晚饭便就去梳妆打扮一番后跑去看火车。
凤娇等其他台儿沟的姑娘们好奇的是火车上的人佩戴的“金圈圈”、“手表”,想要知道电风扇、烧水方法和火车的走到无路可开的时候会怎么办。VS 香雪关注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一天吃几顿饭和配乐诗朗诵。
姑娘们用核桃、鸡蛋、大枣换来了挂面、火柴、发卡、纱巾和尼龙袜。VS 香雪却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自动铅笔盒。
香雪自身的矛盾:见第二课时。
2、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的矛盾也好、对比也好、变化也好,其实都是由于火车开进了台儿沟所引发的。那么为什么火车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中有没有暗示火车来之前台儿沟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明确】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说明了台儿沟的地理位置偏远,在不起眼的山区里交通不便的地方。
“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说明台儿沟封闭、贫穷。
“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侧面表现出台儿沟的落后、贫穷。
可见,台儿沟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城市,而是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极为偏僻、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那里的人们没有见过外界的世界,可能只是听说过一点。他们过着最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3、那既然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的能力。但为何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火车从哪里开来?象征着什么?
【明确】火车从城市开来,带来了很多台儿沟人民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它也象征着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而“不得不”正是说明了这样的现代化的推进,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碰撞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当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火车”成为了“被看”的对象,台儿沟姑娘就成为了看的主体,但她们在“看”的同时,火车上的人也在“看”她们,使得她们也成为了“被看者”。但文章中没有直接写火车上的人是怎么“看”她们的,而是巧妙地把目光转向了姑娘们内在的“自我观看”和“自我审视”。火车是一面镜子,她们刻意打扮成与火车上人相似的美丽样貌,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火车”看。
4、那么刚刚有同学也提到了香雪和凤娇等其他姑娘所关注的火车上的东西不同,这又代表了什么?“金圈圈”和“铅笔盒”、“皮书包”有什么不同?
【明确】凤娇等其他人所关注的是表面的物质化的东西,是浅层次的,是人们一遇到现代城市文明后最直观的表现。而香雪还具有一个凤娇等人不具备的身份就是“公社中的学生”,所以她是最早最多地接触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姑娘,她更想要知道的“一天几顿饭”和“配乐诗朗诵”更是直接关系到她自尊心的内容,在这种互动中,两者在精神层面发生了交流,发生了碰撞。“铅笔盒”和“皮书包”不仅象征着知识,也象征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每个人所产生的变化,或者说关注的焦点都不一样。
因而这也就能回答之前我们预习时同学们提出的疑问: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是否值得。
5、在文中,火车带来的除了有铅笔盒、金圈圈等东西,还有“北京话”,而且这一角色在文章中出现多次,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铁凝会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台儿沟姑娘与“北京话”的交往?
【明确】“假如挂面是十斤,凤娇一定会再抽出一斤还给他。她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和他的交往,她愿意这种交往和一般的做买卖有区别。”有了买卖,让台儿沟的姑娘和火车上的“城里人”形成了一种“物”的关系,但透过“物”,她们还幻想进一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这种依靠买卖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比必然随着买卖的结束而终止,而这不是凤娇想要的。凤娇的浪漫想象和期待超越了“买卖”本身。
第二课时
1、请大家一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觉得香雪的“复杂”体现在哪里?(或者我们把“复杂”这个词更换为“矛盾”。)
人物形象的矛盾:
A胆小——胆大:
胆小:“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应该赶快下车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千别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胆大:“当她断定它属于靠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谁也没提醒香雪,车门是开着的,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等三十里夜路她独自一人走回去。
B单纯——虚荣、自卑:
单纯:“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她才十七岁,还没学会怎样在这种事上给人家帮腔。”
“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静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虚荣、自卑:“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C朴实——欺骗:
朴实:“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
吧。’”
相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上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
欺骗: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
(2)香雪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矛盾的表现?
明确:这正是代表了香雪对于现代文明未知的畏惧和不安,一方面,向往这种物质上的改变,另一方面,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的茫然未知,因而产生一种畏惧和不安。
小说中,除了火车及其所带来的物和人被贴上了城市的标签,还有香雪念书的公社中学中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对于香雪则是嘲笑、讥讽的态度,看不起香雪的木质铅笔盒,也看不起香雪一天只吃两顿饭。这和香雪单纯、朴实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现代城市文明裹挟着对于物质的欲望闯入这单纯、美好的生活环境使其淳朴、美好人性消失的担忧。
内心矛盾:
对待木质笔盒,香雪原本是认为其显得笨拙而又陈旧,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香雪认为这个带有台儿沟印记的东西是她自卑的源头,是见不得人的。她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认为台儿沟贫穷、不光彩。
但之后,当香雪换完铅笔盒回来的夜路上,香雪却忽然感到心里很满足,她觉得周围的群山就像是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她第一次认出了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她是急着想要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经过了这一次的离开,让香雪对于台儿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情感。她觉得台儿沟就是她的家、她的归属、依靠,只有在这里才能让她感受到自然、祥和、安宁。
2、香雪最后的夜归台儿沟路上的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
明确:香雪从原本认为台儿沟是她的痛处,是她自卑的原因,到夜归路上她第一次认出了台儿沟,认出了这个养育她成人的地方,感到了像母亲那般的亲切,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新奇,当她回到台儿沟时,流出了“快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这说明香雪依然还是热爱着大山,热爱着台儿沟,她的心中依然单纯、质朴,大山才是她的归属、依靠,同样她把枯草插在自己头上避邪也正是乡村人单纯、质朴的体现,说明香雪并没有因城市文明的碰撞而改变最初的本真。
3、我们最后再来看看文章的开头,提到了“大山给予台儿沟的是温存和粗暴”, “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为什么是“温存和粗暴”,为什么是“神秘远方”?
【明确】大山给予的“温存和粗暴”是指保持这种自然性好还是不好,是一种不确定。而“神秘的远方”是体现一种对未来的未知和迷茫,情感的犹疑不定。所以作者也在文本中隐含了自己有意无意地对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含混态度。
三、总结:
铁凝通过塑造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现代文明进入农村后,人们的矛盾心理,即当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列车裹挟着物质的欲望,轰鸣着闯进这个小山村时,人们躁动不安,既有对于城市现代生活的强烈渴望与钦羡之情,又有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未知的不安、畏惧、彷徨,以及对于传统社会的一些适宜人类生存的美好质素的消亡的担忧。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第一次读完《哦,香雪》后,感觉香雪和翠翠不同,有点莫可名状的复杂之感的原因。
同时铁凝寄希望在香雪身上找到一个城市文明和乡村的契合点——乡村人应该还是会保留最质朴的质素去面对城市文明的碰撞,她也希望乡村人能够“挺起腰杆”去接纳城市文明,而不是被同化,甚至是异化。因而最后香雪夜归路上还是流露出了对于乡村的热爱和本真的保留。
【思考】文章结尾,香雪也许其实已经彻底“远离”她们了,也许这距离她告别台儿沟,踏上火车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但那种被“铅笔盒”的“现代光环”所遗忘的“城乡不平等”难道真的能被轻易地“遗忘”吗?
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在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接受检阅。”
铁凝在无意识中也流露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者的姿态。
板书:贫穷、落后、偏远、封闭
板书:火车
(现代城市文明)
板书:
金圈圈等:物质文明
铅笔盒、皮书包等:精神文明
板书:物与物
人与人
板书:
朴实——欺骗
胆小——胆大
单纯——虚荣、自卑
“虚荣”改为“自尊”
从沈从文的《边城》引入《哦,香雪》让学生思考有何不同。这与作家的写作意图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探究文章主题,找寻文章的突破口。
解读火车的象征含义。
解读火车所带来的物的象征含义。
解读香雪矛盾的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对于现代文明的犹疑态度。
探究乡村人面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害怕和畏惧的原因。
理解作者究竟想要在这一碰撞建找寻到一条什么出路,如何面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后所带来的矛盾性。
迁移思考,在当下,这种表面上的城乡不平等也许已经改变,但心理上的地域歧视是否依然存在?
板书设计 乡村文明 现代城市文明
火车(碰撞、冲击)
乡村 城市
落后、偏远 物 人
封闭、贫穷 金圈圈 “北京话”
手表
电扇、烧水等
核桃、鸡蛋、大枣 挂面、火柴、发卡、纱巾、尼龙袜
皮书包、铅笔盒
四十个鸡蛋 一天几顿饭 “公社中学的同学”
配乐诗朗诵
北京的大学招生

“看” “被看”
“被看” “看”
作业设计 随笔:文章结尾,香雪也许其实已经彻底“远离”她们了,也许这距离她告别台儿沟,踏上火车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但那种被“铅笔盒”的“现代光环”所遗忘的“城乡不平等”难道真的能被轻易地“遗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