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详案
《项脊轩志》详案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归氏散文“平淡中见深意”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把直观的笼统感受还原为文本的具体分析;
2.以论赞部分为突破口,全面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以论赞部分为突破口,挖掘作者蕴于作品中的功名意识
教学难点:感受初始文本和补写文本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2.针对你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1.疏通文本,顺带补充相关文学常识,并解答部分同学在预习时提出的疑问
Eg:张焓:我们的书上有这样一句,“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但我看到别的教材中标点不大一样,“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底哪个版本更好呢?
Eg:马上、项真、吴光哲、沈捷:“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句有何作用?
2.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为例,给学生提供一点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
Eg:吉玥、严明逸、石智妍、徐成骥、林宇浩、陈一涛、沈佳洁、王尹颖:为什么要写小妹问妻子的话?为什么要写妻子转述小妹的话?
思维路径:
哪个细节耐人寻味(自读文本时觉得这个细节写得莫名其妙、粗读下来难以理解)?
→这一细节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何关系(小的细节描写和大的情感方向之间的关联)?
→为何作者选择写下这一细节而非别的细节(写下这一细节的好处)?
3.布置作业
读《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尝试归纳归有光的散文特色。
第二课时
课前(4分钟)
配乐朗读《项脊轩志》课文部分(不含“项脊生曰”一节)。
一.教材删选文本(15分钟)
1.由《项脊轩志》看,归有光的散文有哪些特色?
教师活动预设:
清人姚鼐说啊,《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昨天,我们在对课文有了大概理解的基础上,又补充阅读了《先妣事略》《女二二圹志》《寒花葬志》,并请同学们尝试归纳归有光的散文特色。
由交上来的作业看啊,大家的语感很敏锐。比如吉玥说,归有光擅长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真实而自然,这与近代的林纾的意见不谋而合;胡馨友说,辞藻并不华丽,显得平易近人,看似随性,实则传神,这与明人王世贞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是一个意思;董令仪说,文章没有用情感字眼却浸透了深情,清人王鸣盛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他的表述是“弦外有声”“言在此而意在彼”;邓驿歌说了句大白话,作者很会描写女人,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的表达典雅一些,“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所以啊,不要小看你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它们非常宝贵。对于归有光文风的分析,古代的名人们也并没有比在座的各位更高明。前人提及的归氏文章特点,大家也都发现了,只不过在表述上有些不同而已。在这里,我要向各位表示叹服。
2.哪些朴素的语言、琐碎的细节里,蕴藏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教师活动预设:但是,到底在哪些朴素的语言、琐碎的细节里,蕴藏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呢?这恐怕就是大家的难点了,就像张奕凡在预习作业中写的,读起来“不知怎么的”有一阵酸楚的感觉。所以,上节课我们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为例,尝试着给大家一个思维路径,把本能的笼统感受还原到文本的具体分析。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思维路径,说说你从哪些细节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预设:
①对亲人的怀念
祖母关心孙子,来书斋看他,亲昵地开玩笑说他静若处女,又对孙子的沉静好学感到欣慰,相信落败着的家族可以由他重振,并以太常公的象笏来激励他。“比去,以手阖门”这一细节就可读出祖母对孙子的爱护。
母亲早亡(二十五岁),其时作者只有八岁,所以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只能通过老妪的回忆来遥想母亲的温柔。“妪每谓余曰”,其实说的只是母亲曾经立于某处罢了,但老妪总要一遍遍地说,作者也愿一遍遍地听,这个“每”字蕴的深情,比起后面所述的“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并不见得要少。而在老妪描述中的母亲“以指扣门扉”,那种既担忧孩子冷了、饿了,又怕叩门声太大吓着孩子的深情,只用数字,便已浸入人心。
而在作者二十多岁时嫁来的妻子,则给了作者另一种温暖。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可见她也对项脊轩很是喜欢,两人志趣相投。而另一个看起来有些莫名的小细节,归宁后向丈夫“述诸小妹语”,细品之下更是甜蜜。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妻子曾向她主动提起过它,妹妹问起后,妻子一定又细细描述了自己嫁人后的生活,讲了书斋中夫妻共学的场景。妻子为什么又要告诉丈夫小妹问自己阁子的事呢?其实是含蓄地向丈夫表达自己对项脊轩、对夫妻共处此室的欢喜。说话时妻子幸福的神情语态,以及言语背后两人的恩爱相投,是作者未直接说明,留待读者细细咀嚼、想象的。由此例可见,归有光是很擅长留白的,他的散文名篇都不长。其实要写日常细节的话是可以写得非常琐碎冗杂的,但归有光的笔触很节制。
又如文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作者不曾哀叹、号哭,却打动了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正如知乎上获得六千多人点赞的一句评语,这句看似寻常的写景之语,“让时间有了度量”“让思念变得可数”。
祖母、母亲、妻子这三位女性留给作者的是非常温柔的美好回忆,然而她们都离去了。只留下作者一人独自追念,这种感情既悲且喜。用史铁生的话说,“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②对家族衰败的悲痛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用几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家族的零落衰败、分崩离析,作者不事感叹,亦无渲染,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③对书斋的喜爱
昔日小、旧、破、暗的南阁子,在作者的一番修葺下,变得新、亮、雅、谐。独自在项脊轩中读书,陶然自得。项脊轩的“项脊”,即脖子后到脊椎的狭窄部位,以之为书斋名,也可见此轩之窄小。但作者就
像“审容膝之易安”的李清照一样,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不高,只要在精神上能获得满足,就是极大的“喜”了。
二.初写文本(15分钟)
1.你从“项脊生曰”中读出了归有光怎样的情感?
教师活动预设:从归有光声调娓娓的叙述中,我们读到了他对小书斋项脊轩的喜爱、对家族衰败的悲痛,以及对母亲、祖母、妻子这三位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的情意是真挚的,但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丰富的情感放在一起有没有凌乱的感觉?比如在写对亲人怀念之情的文章里为什么还要写到家道中落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我要说啊,其实文章还有第四种情感。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告诉我们,在“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后面,应该还有一段论赞。请大家放声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之前的亲切而凄婉是否还一样?同时思考,在这一节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来,正襟危坐,读起来!
学生活动预设:读“项脊生曰”一节。
教师活动预设:你从“项脊生曰”中读出了归有光怎样的情感?是自嘲还是自傲?一个提醒,写这段论赞的时候,归有光大约十八、九岁。
学生活动预设:作者以清、诸葛亮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在安居一隅的怡然心态和将来定会功成名就的壮志和信心,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教师活动预设:对啊!少年自有少年气,哪会是衰颓的自嘲呢?而且啊,归有光不是一般的少年,他少“无童子之好”,“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而他“意恋恋不得留也”。在学业上,他“颖悟绝人”,“九岁能属文”,“为文倚马立就”,可说是少有奇才而又胸怀大志。所以,通过“项脊生曰”,我们发现,《项脊轩志》除了亲情之外,还有少年的壮志。而之前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尚不完整。
2.“项脊生曰”中的情感来得突兀吗?
教师活动预设:那,为什么教材要把这一段删去呢?黄伟昊、蔡煜宸也觉得,把这节删掉以后文章似乎更通顺。好像“项脊生曰”的少年壮志是飞来一笔,十分突兀。接下来,请大家仔细揣摩前文,看看其中哪些语段和论赞部分可能存在相关性?
学生活动预设:
①祖母的期待
祖母见到有光勤勉读书,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悄悄出门后一会儿,又手持象笏,勉励有光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种关怀和鼓励,让作者在瞻顾遗迹时,长号不自禁。“长号”中,既有尚未实现祖母遗愿的负疚感,但自己毕竟未及弱冠之年,所以更多的是以祖母来自我激励。
②家族的零落衰败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这本是一个大家族的院落。然而,分灶、隔门,从篱笆拦成厚墙,族中人的关系淡漠,甚至失睦,狗向自家人叫,鸡闲走于厅堂,外来的客人就要穿过这样的乱象走进某一个小门,昔日的大家族如今连基本的体面都留不下了。作者描述这分崩离析的场面,用语颇为冷静克制,似乎只是一处闲笔,顺带介绍一下庭院的空间沿革而已。但实际上,其中不仅是含着隐痛,更是暗自在下决心,要靠自己在书斋中的苦学,来考取功名、重振家业、重聚人心。
补充:据归有光《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归家“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又据归有光《归氏世谱》,“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可见归家在当地一度是名门望族。可是,缙绅家非奕叶科第,富贵难于长守,“宋湖州判官以来,益微不振”,到归有光的祖父时,则“如百园之木,本干特存而枝叶向尽,无复昔日之扶疏。”他的祖父、父亲考了一辈子也都只是秀才罢了。据《家谱记》,“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幡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兄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可以想见,面对萧条的现实,归有光是极其希望能凭一己之力来恢复家族荣耀的。
③母亲的护佑
《项脊轩志》中的母亲这一形象,主要表现了她对子女殷切的关爱。但在《先妣事略》中,母亲的形象还有另外一面。“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母亲和祖母一样,对有光的学业十分关心,希望他能在科考场上有所成就。
《项脊轩志》中没有写到这个部分,可能是出于选材上的考虑,避免与下文祖母的形象雷同。但归有光写到母亲对儿女的关怀时,大约也会联想到母亲促己读书的模样,也就更加坚定了要有所成就的信念。
④殆有神护的项脊轩
项脊轩,并不只是妇女志传的线索。文章以“项脊轩志”为名,其实是很有意味的。
一个很容易被遗忘的问题,项脊轩并不是一开始就叫项脊轩的。作为百年老屋,它本来只是一间地理位置不大好(在厨房旁边),破旧阴暗的南阁子罢了。把它当作书斋并起名为“项脊轩”的,是少年归有光,同时他还自称“项脊生”。为什么叫“项脊”呢?课后注释说,他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有纪念的意思。其实住在项脊泾的远祖叫归道隆,是宋代人,颇有辉煌业绩。归有光隔了那么多辈祖先,取“项脊”为名,除了纪念以外,更是励志,希望自己和这位住在项脊泾的祖先一样,成为家族的脊梁骨。
由此来看,文章第一节就不只是介绍项脊轩的样貌,表达身处其中的陶然了。无论怎么修葺,南阁子依然只是一间小屋罢了。以常人之身来处此等之室,多半会苦不堪言,但归有光却于字里行间透出由衷的深情与怡然,其源头当不在项脊轩本身,而在蕴于心中的功业追求。于是,我们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里听出的,不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闲逸萧散之喜,也不是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雅致之喜,更不是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傲然天际之喜,而是一个年轻学子面对光明前景以苦为乐的奋发砥砺之喜。
而第三节写“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里,第一呼应了首节所说的“庭皆寂寂”的安静环境,第二可以反映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察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好学深思、刻苦攻读的少年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而“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其中亦不只是对项脊轩“劫后余生”的庆幸,作者觉得冥冥之中老天护佑,这是暗示轩中所居并非凡人,奋发学习的自己终有一天能有所成。
教师活动预设:归有光自少雅好《史记》,常年悉心摩习。《项脊轩志》的“项脊生曰”实则仿“太史公曰”,意在卒章显志。而当我们读通了这段论赞和前文的关系,也就发现,“项脊轩”这间书斋不只是串起亲情故事的线索,它从一开始就寄托着少年归有光写作此《志》的目的:励志。而十八九岁时写下的《项脊轩志》,虽然有伤感,但是基调却是积极昂扬的。
三.补写文本(8分钟)
1.补写《项脊轩志》时,归有光年龄几何?心境又如何?
教师活动预设:现在我们再读《项脊轩志》的最后两节,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根据文中线索,推断补写这两节的时候归有光几岁了?第二,这一段的情感基调如何?
学生活动预设:
朗读文本。
“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自后”,至少是十三年以后了,归有光应该已过而立之年。
这两段里,先承接上文记母亲、祖母,含蓄地写到了妻子和自己甜蜜的婚后生活。而后笔锋一转,“吾妻死,室坏不修”“余久卧病无聊”,颓丧、孤独的感觉弥散开来。
回顾前文,同样都是丧亲之痛,归有光对母亲、祖母的情感表达更加直露(“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类似于遭遇外伤时响亮的哭号,宣泄之后即可恢复情感状态的平衡;而对妻子的情感表达则高度收敛,俨然经受内伤之后平静的陈述,貌似悄无波澜,隐隐地却是深沉的苍凉。
教师活动预设:的确,补写的《项脊轩志》末两节粗读无碍,似乎内容、情感上都承接了上文。细细品来却大不一样。归有光少年早慧,但功名蹭蹬。他在完成《项脊轩志》初始文本的第二年考中秀才,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比起祖父、父亲来可谓顺利。然而好运似乎就此打住,之后五次乡试不中,直到三十四、五岁第六次考试才中举人第二名。之后进京会试九次,终于在花甲之年考上三甲进士,做了知县。由于得罪豪门和上司,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做了五六年官后,便病死了。《项脊轩志》的补写部分作于三十二岁左右,正是考了十多年举人仍未中的情境下。
2.《项脊轩志》为何以“枇杷树”收尾?
教师活动预设:我们初读《项脊轩志》时,说它“亲切而凄婉”,现在细品,发现补写部分不止“凄婉”,更是“苍凉”。那我们再读结尾的这一名句,除了归有光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还能读出什么吗?
学生活动预设:重振族望的使命感和坚定意志没有了,补写部分抒发了功名难就、复兴渺茫的深沉喟叹。
教师活动预设:是啊。甚至于作者对“项脊轩”的称谓也变了。少年励志时,他称这间作为书斋的房子为“室”或“轩”。妻子死后,他说“室坏不修”,过两年“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不仅对项脊轩的爱护、流连不复从前,连称谓都改回了“南阁子”。项脊轩牵连着关于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也是少年时期的他考试为官、振兴家族的志向的寄托。中年时期的归有光考场蹭蹬,不忍再居住于项脊轩中,甚至于不忍再称之为项脊轩。以“枇杷树”收尾,或许也是他对“项脊轩”的一种回避,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代替了不复从前的“项脊轩”,成为了自我慰情的寄托所在。
四.布置作业(2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
好,我们一直说语文课要对文本进行细读。但不同的文本,它有不同的细读方式。比如面对卡夫卡的《变形记》,我们要细读的是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而面对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反映了归氏的典型文风,即在平淡中见深意,所以,我们要在具体的词句中感受这一特点。第二,它的成文有特殊性,本身写作就分了两个时期,在入选教材时又遭到了删节,所以我们要在了解这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感有全面、准确的把握。总而言之啊,“文本细读”既要讲方法,又要讲角度。
课后呢,请同学们尝试另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比较阅读。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和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从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异同。
另外,还有两项选做作业。第一项来自同学们预习时的争论。在我们上这节课前,大家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基本都落在亲情上。对此,有同学表示不满,觉得主旨不够崇高,也有同学相反,觉得这样的作品更加清新、平实。不知道上了这节课后,那些原来喜欢《项脊轩志》的同学会不会觉得文章变得油腻、失了纯粹呢?其实,这场争论背后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品评文章的高下?说一篇文章写得好或者坏的标准在哪里呢?你可以在课后继续思索。王国维先生的两句话,可作为你的参考。
第二项来自我的兴趣。我觉得归有光的称谓是个很值得琢磨的点。大家已经知道,科考不顺的归有光不再自称“项脊生”,他迁居嘉定安亭,传道、授业、解惑二十余年,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欲走仕途,颇多坎坷,为师授学,却声震海内。于是晚年的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称谓“震川先生”,“震川”不再是某地的地名,而是学生们赞扬老师的才学、品格震动江川。假想一下,再过十几二十年的某日,四五十岁的归有光如果偶然翻到了昔日写就的《项脊轩志》,重读之下,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如果感兴趣,可以尝试把自己代入归有光的人生,替他再补写一段《项脊轩志》。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选做上面的作业,给同学、老师的疑问一个呼应。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对亲人的怀念
昂扬
对家族衰败的悲痛
对功成名就、振兴家业的自信
↓
对书斋的喜爱
苍凉
课后反思:
《项脊轩志》教什么?这是我备课时最大的苦恼。
记得上一轮教学时,我就按照常规的讲法,“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女性”把文章串下来,印象里学生比较投入的地方就在于词句中蕴含情感的揣摩,比如“娘以指扣门扉”就颇让人动容。而我自己感到得意的便只有PPT的背景图片选得好看了,毕竟教学设计的所有想法都是来自于他人,没有一点是我自己的心得。
这就让我在看到田澍兴老师的教案时感到惊艳和佩服了。田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从论赞部分切入,聚焦于作者前后两次书写时情感的变化。其中,他对标示时间的词句、项脊轩和枇杷树中寄托的情感做了深入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钻研的态度和能力,给了我不小的震动,也给了我不小的压力。
于是,这一次的教学,我就长久地陷于田老师的阴影之下。我先自读了文本,想要读出一点自己的感觉来,发现归有光的几个称谓很有意思,于是想从这个方向下手,被华老师否决了(然后我就把这处理成了作业,详见后文)。接着我去看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有点意外地发现有些同学表示《项脊轩志》就是家长里短,格局太小,于是我又想结合高三的《文论十则》来和学生讨论文章高下的评价,被上官老师否决了(然后也把这处理成了作业,详见后文)。那还能教什么呢?不就剩下田老师的这个角度了吗?
兜了一个圈子,我从学习田老师的独立钻研文本,又落回了效仿田老师教学设计的窠臼中。照着他的思路,我在3班把课试讲了一遍,重点落在加上论赞后的文章情感把握。为了形成对比,我在这之前添了一个环节,就是在不读论赞的情况下梳理文章的情感,顺便读一文、识一人,归纳一下作者文风。实际教学中,发现关于文风的问题简直毫无挑战,关于情感的问题学生则都答得很笼统,似乎很难结合细节来作分析。
所以,最后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个是在对文章有直观认识(能笼统概括文风)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分析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意。试讲之后的这一调整,既是教学环节的先后变化,也是教学重点的转移——在课前闭门写教案的时候,我想当然地以为应该从具象到抽象,但实际上学生的难点反倒在具象的分析,而非抽象的概括。这样调整的另一个好处是让整节课的主问题更明确了,也就是始终围绕着“作者情感的把握”来讨论,文风的归纳作为导入,只是一个点缀。第二个教学目标,就沿袭了田澍兴老师的想法。
那纠结了这么久,对于《项脊轩志》“教什么”这个问题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经验呢?讲真,对最后的教学目标设定我依然是不满意的。首先,在不同人的意见下,教学内容几经修改,最后形成了一个大杂烩,虽然竭力拼凑着用一个主问题贯穿起来,但我自己感觉思路还是有些断裂,不那么流畅的。所以,大家善意的意见要听,但不应该为了取悦所有人而把每一个人的建议都放到教案里,这只会让40分钟的教学东鳞西爪,面面俱到而无一深入,弄成一个四不像。虽然最后的课堂呈现已经有所取舍,但我应该更加大胆、更有魄力的。第二,即使是公开课也不必一味求新。譬如《项脊轩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于细节处蕴深情。我一开始很不愿意在展示课上讲这个,就是觉得这太“平庸”。但实际上呢?剑走偏锋反倒可能让人舍本逐末,浪费了一篇好文章。真的沉下心来,即使是人人都会上的内容,也能讲出味道。比如“妪‘每’谓余曰”中讲述者和倾听者的深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中留白的那些亲昵和甜蜜,这些都是在我自己的细读,以及和华老师的交流中慢慢咀嚼出来的。
而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我的做法没什么特别的,和往常一样,紧贴学情。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充分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田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就是说,听他上课的话,他就是教室的核心,所有人都仰望着他的精彩解读,学生更多是在努力跟上他的思路,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他的思维。而我在借用田老师的解读之外,希望做到的是通过合理的问题链,让学生自己发现、把握文章的复杂情感,毕竟,中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成长才是教学的最终意义。
当然,我的这种十分强调学情的“量身定制”的设计有个问题,就是可迁移行不强。比如说在上这节公开课之前我已经层层铺垫了很多东西(倒不是提前把要教的告诉学生,真正上课时来演一遍),比如说我刻意展示了归有光写家谱的文字,让同学感受到他对家族强烈的使命感,同时又刻意对于他的人生履历一点也没有提,从而要求学生直接从文本中去体味,而避免他们根据生平来倒推《项脊轩志》的情感基调。另外,我的教学往往都基于学生预习时的已知和他们的困惑,换一个班的话具体学情可能不一样。那么遇到试讲,或者下一轮教学,用这同一个PPT就都显得很不舒服。
但“量身定制”本身不是错误。我觉得这次在“怎么教”上的问题主要在下面几点。
第一,关于“琐碎细节中蕴藏深意的解读”,学生的难点不在于知道“细节中有深意”这个事实,而在于“如何解读”。在程老师的帮助下,我尝试着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路径。但真正操作中,这个路径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帮助到学生来解决问题,甚至由于我过分强调要找一个“看起来无意义的细节”,导致学生抛掉了一些非常经典的细节没有细究,而是找了一些犄角旮旯的词句去过度解读。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把直观的笼统感受还原为文本的具体分析?思维路径到底怎么设计?这是需要继续琢磨的。
第二,如何使用预习作业?理想的教学是这样的,教师先对文本读深、读透,预设几个可能的教学方案,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发现这一拨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的难点和误区在哪里,从而明确一个方向进行深入教学。但我这次的做法是,基本预设好了我要教什么,然后再看学生的预习提问和自读感受,把他们的思考嵌入到我已经画好的框架里。虽然说,这样的教学也算是贴着学情了,但我终究没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而是依照教学设计来利用学生预习作业。
第三,详案太详。似乎我最近有越来越啰嗦的倾向。大概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惶恐于自己的金鱼脑子什么都记不住,于是事无巨细地要把想到的一切都写下来(就像现在这样),课前写教案的时候简直就是脑内模拟了一遍上课,把每一句串词恨不得都提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定。但实际上,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详案太详就会导致课堂显得僵硬,教师难以随着实际教学过程的发展而随机应变,上课变成了背教案,师生都难以沉浸入文本中,课堂也就少了生动的感觉。
第四,时间把控。第一轮教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都能对时间有比较好的把握,设计的东西差不多讲四十分钟,不多不少正好下课。而第二轮了反倒经常算不准。现在回溯,大概能找到原因。就是第一轮教的时候我的状态是紧绷的,每节课的任务都在心里清清楚楚,上课的时候一句不相干的话也不多说,心里一直有把尺子,在估计着进展情况。而这一轮呢,心态就放松下来了,时常以闲聊的模样上课,课上着上着旁枝逸出了,或者重要的信息忘讲了也有,课堂的问答、引导也比较随意,所以一节节课的架构就崩坏了,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时间经常把不准,比如这节课就没能完成设想中的教学任务,最后草草收场。上课张弛有度,感觉才会舒服,以后还是要保有自我关照,把课上得紧凑有序。
最后回应范老师评课时提到的几个问题吧。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及其措辞,这是我以前没有重视过的。一般来说,家常课我都会在文本上做笔记,然后做个PPT,而不会主动写详案。真的面临公开课什么的,必需写教案了,也是先把心里想好的教学过程写下来,最后填个目标和重难点,写得也比较随意,更不要说其中动词的使用了。直到上次语文大讲堂的答辩,王伟娟老师就问了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的教学目标中“品味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其中“品味”二字如何落实?我就懵了。这次范老师也说到“把握作者情感”是过程性的,那么什么是“把握”?如何检测学生的“把握”程度?这些问题我现在一下子也回答不上来。但对教学目标的重视,以及措辞的严谨性,是以后一定要留意的。
关于预习提问的解决,我一般会尽量关照全体同学的各种问题。除却实在无厘头的低质量问题,如果是和教学主问题相关的困惑,我会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读、讨论来解决,如果是不大相关的,我一般会在批改时直接在本子上答复学生。少数问题我也想不通的,会和办公室的同事们交流,或者暂时存疑,告诉学生我也不知道。
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
第一项必做的比较阅读,来源于古诗文竞赛班的刷题手册,其中就节选了《鸣机夜课图记》的片段,并要求学生和《项脊轩志》做写法上的比较。正好我这节课讲的就是文本细读,而比较阅读也是文本细读、发现某位作者个人特色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布置了这项任务。而周老师建议拿《项脊轩志》和史铁生《合欢树》做比较阅读,也有道理,但考虑到文言文和现代白话的阅读感受差异,我放弃了它。
另外两项选做作业,一个来源于我个人的兴趣,另一个来源于学生的预习感受,这两个问题我本来都想用到课堂教学中的,被否决了以后有点舍不得,想想反正也和教学目标不冲突,就设置为选做任务了。
来自学生预习感受的问题是这样的。唐诗悦在自读课文后表示,“文风细腻、语言精炼是他的优点,不过缺少阳刚之气可能是缺点。归有光少了些家国情怀,格局放得不够大。”
陈自浩则质疑,“本文只是写些家常,我们可以从中学些什么?”王一程更是直接批判,“文章内容以家长里短为主,无太大的社会意义。”好像在一部分同学眼里,主旨不够崇高,文章的价值就削弱了。另一方面,宋蔚然表示,“可能我的解读比较浅显,可不知为什么不愿在更深刻的角度去揣度归有光的写作用意,只想把它当作一篇回忆性散文,是无意间提笔而作的。大概是难得一遇如此温柔平实之作,不愿让其‘变味’,也是一种私心吧。”李安舒也说,“读《项脊轩志》就像吃惯了鱼肉以后,忽见清粥小菜,不显寡淡,而觉清新。”在这部分同学眼里,不那么高大上的主题反倒是加分项。我就想啊,待到上完这一课时,读出了功名意识以后,唐诗悦、陈自浩、王一程等人会不会觉得文章更有意义了?而李安舒、宋蔚然会不会开始嫌弃文章变得油腻、失了纯粹呢?其实,学生的小小争议背后,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品评文章的高下?说一篇文章写得好或者坏的标准到底在哪里呢?我联想到了高三《文论十则》中王国维的话,“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放在高三抽象地讲或许难以给学生留下真切的印象,如果能结合已经学过的具体文本来理解王国维的理论,甚至开始独立思考品评文章的标准,那大概不是坏事吧?这就是第一项选做作业的由来。
来自我个人兴趣的是关于“震川”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归有光字熙甫,名、字相照应。而《先妣事略》告诉我们,归有光的姐姐妹妹叫淑静、淑顺,弟弟则叫有尚、有功,好像家族中对女孩子的期待就是贤良淑德,对男孩们呢则盼望他们有所成就。“有光”二字,从他出生开始就寄托着长辈们的殷切期许。而少年时期修葺南阁子并取书斋名“项脊轩”、自称“项脊生”,则是归有光自己的有意识的行为了。住在项脊泾的不是归有光的父亲、祖父等有亲密接触的先人,而是宋时的远祖归道隆,此人颇有辉煌业绩,那么归有光取“项脊”二字就不只是“纪念”而已了,更是以远祖为榜样的“励志”。作者十八、九岁时带着昂扬激情自称项脊生、写下了《项脊轩志》以自勉,是带着对复兴归氏一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的。可是,三十二岁以后补写的片段,自我的称谓只是“余”,连项脊轩也用回了“南阁子”的称谓,可见情绪之消沉,回想少年时期的壮志豪情,他大概是伤感,甚至自嘲的。中年的归有光考场蹭蹬,屡试不中,于是搬家到嘉定安亭的江边授学,没想到反倒名声大振,学生们尊称他为“震川”,这“震川”不是地名,而是赞扬老师的才学、品格震动江川。我想,假如再过十几二十年的某日,四五十岁的归有光偶然翻到了昔日写就的《项脊轩志》,重读之下,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毕竟归有光已经故去。但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像三十多岁时那么怅惘吧?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在另一个领域、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自我价值,而在他死后,比起那些年的状元、宰相,归有光更为人所熟知,且打动后代无数人的并不是他教授的八股文写作法,而是作为随笔的家常散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念念不忘,总有回响,只不过上天回应你的方式未必如你预期罢了。我猜,晚年的归有光可以释然了。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布置作业给学生去选做呢,一方面想让他们尝试代入古人的心境去体会文章,将心比心地作联想,另一方面,续写(未必用文言文形式)也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模仿归有光那种平淡中见深意的文风。
从课后反馈来看,学生对这些作业的热情还是不低的。姑且抄录其中一份续写作为收尾。
在外教书多年的我,某天忽然想到陪伴过我一段时间的项脊轩,便决定回那里看看。
项脊轩与以前好像稍有了不同,大概是我卧病时找人修的。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零星洒进几束光到地上。我环顾四周,便感觉原本就小的屋子如今更小了。落到墙上的光虽会反射,但屋子似乎远没有以前那么明亮了。唯有这张书桌,能与记忆相重叠。
我站了一会儿,用手阖上门,漫无目的地走着,看到小门墙变得破旧不堪,似乎再也不能把一个家分开。看到小鸟听到了脚步声飞快离去。看到庭中那一棵大枇杷树已结了果实,树枝正垂着它的头。
拿出一直带在身上的象笏,我想起自己从祖母那儿得到时的惊喜神情,自嘲地笑了笑,把它轻轻放在枇杷树边,我或许与它无缘。而如今我做的事,虽与幼时志向不同,但也算是对得起曾在项脊轩中度过的时光。几十年,我终于回来了,终于能回来,也终于敢回来了。
摘下一个枇杷,我咬了一小口,果然很甜,很美味。我又拿了几个揣在怀中,想着要给我的学生们也尝尝。
(吴沁莹)
教师评课:
市教研员范飚老师——
优点①把握了本篇课文最有价值的教学点。②主问题较明确。③教学难点定位合理。④由预习作业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自然恰当。⑤对学生群体的关照。课堂不只是老师和某个学生的对话,即使在对话期间老师心里也应该装着全班的学生。师生的音量能让全体同学都听见,这样全体同学才会都把精神投入到课堂中来。
不足①教学目标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非过程。虽然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有精神、态度层面的,短时难测,但大多数教学目标都该是可检测的。你的教学目标写的是过程,且如何检测?②教学目标中的动词使用要谨慎,比如“把握”“了解”分别应该怎么定义?形容词也一样,“复杂”、“深厚”、“丰富”的情感,这三种说法一样么?“深厚”是程度深,“丰富”是种类多,“复杂”是冲突的、矛盾的,你这次虽然没用错,但未必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复杂”这个词。③课前配乐朗读不必要,学生休息时间已经很少了,不应该再占用。
商榷①预习作业中学生有许多提问,这节课上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怎么办?②课上提及的一个细节,祖母“以手阖门”如何理解?我的理解是,这本身不算一个多么有意味的细节,对于祖母形象的塑造没有多少意义,但对归有光而言这个细节很重要,祖母留给他的记忆很少,点点滴滴都印刻心中。③为什么这么设计课后作业?
1
/
11